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為官高風亮節,但對國家的危害超過十個李鴻章

此人為官高風亮節,但對國家的危害超過十個李鴻章

原標題:此人為官高風亮節,但對國家的危害超過十個李鴻章


古代一些清正廉明、高風亮節的官員往往會被後人給予很高評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明朝的海瑞。但事實上,清官卻未必都是好官。今天我們就要來說一位晚清時期的大清官,其個人操守幾乎沒有瑕疵,但他干出的幾件事情對國家危害卻是極大,這位清官的名字叫李秉衡。


李秉衡早年仕途平平,直至五十多歲的時候,才升至廣西按察使(正三品,一省主管司法工作的最高長官)。不過,李秉衡為官的口碑極佳,在早年擔任知府和知縣期間,勤政愛民,廉潔自律,被人稱為「北直廉吏第一」。


李秉衡在廣西工作期間,正逢清朝和法國發生了「中法戰爭」。當法軍向廣西進犯的時候,李秉衡配合老將馮子材取得了著名的「鎮南關大捷」。當時負責兩廣防務的兵部尚書彭玉麟在向朝廷奏請戰功的時候直言指出:「兩臣(馮子材、李秉衡)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


光緒二十年(1899年),李秉衡升任安徽巡撫。五年後,甲午戰爭爆發,朝廷認為李秉衡曾有軍事方面的經驗,於是調任他為山東巡撫,負責山東防務。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時期山東巡撫的地位要比其他省的巡撫高一個級別。


當時北洋水師正在黃海海域同日本聯合艦隊苦戰。日本為了徹底殲滅北洋水師,遂決定在山東登陸,攻佔威海衛炮台,以對北洋水師形成內外夾擊之勢。甲午戰爭爆發前,山東全省陸軍共四十七營二哨,其中步隊三十九營,馬隊七營一哨,炮隊一營一哨,合計兵力約2.4萬人。李秉衡到任後,通過招募新兵、重新整編等渠道,又增加了二十個營的兵力,整個山東半島駐守的清軍達到了3萬餘人,而且這還不包括北洋水師自身的兵力。另一方面,日軍在「威海衛之戰」中投入的兵力總計約為2.5萬人,相比之下,清軍在兵力方面更有優勢。


然而,李秉衡卻並沒有把防務重點放到日軍重點進攻的威海衛,而是把大部分兵力布置在遠離威海衛的煙台,並以「煙守將只孫金彪一人,若再調往,無人守御,煙台必危」為由,拒絕派兵馳援威海衛。結果,駐守威海衛的北洋水師受到日軍包圍,陷入了孤軍奮戰的境地。由於寡不敵眾,威海衛很快就被日軍攻陷。日軍用威海衛上的大炮向停留在海岸的北洋水師艦隊發起炮擊,形成了「炮資敵,我殺我」的慘痛局面。北洋水師在遭受了慘重損失後,被迫撤至山東半島最東端的劉公島,但日本聯合艦隊很快再度向劉公島逼近。此時北洋水師唯一的希望就是援軍趕緊出現,可是山東半島上的清軍卻一直按兵不動。最終,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北洋護軍統領張文宣、鎮遠管帶楊用霖等人以身殉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那麼問題來了,時任山東巡撫的李秉衡為什麼不派兵去支援北洋水師,而是坐看北洋水師陷入苦戰呢?原來,李秉衡是清流派的重要成員之一。清流派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那就是李鴻章。在清流派眼中,李鴻章就是個夸夸其談的奸臣,而偏偏李鴻章又北洋水師的創建者。因此,李秉衡等清流派的官員一致認為,甲午戰爭就是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的戰鬥,如果打贏了固然好,如果打敗了,那也是李鴻章個人的仕途走到盡頭,跟他們沒什麼關係。所以,在一群清流派同僚的支持下,李秉衡也就樂於「坐山觀虎鬥了」。可他卻不曾想到,甲午戰爭的失敗,讓清朝幾十年的洋務運動成果全部付諸東流,清朝也正是從甲午戰爭之後,才真正不可挽回地走向了滅亡。


甲午戰爭失敗後,日本要求清朝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李秉衡聽聞之後義憤填膺,他向光緒皇帝上書,請求繼續堅持抵抗,並表示:「臣雖老怠,願提一旅之師,以伸積憤,即捐糜頂踵亦所不惜。」在此不得不說,雖然李秉衡不服輸的精神可嘉,可是在你有能力抵抗的時候不抵抗,現在沒能力抵抗了,你還拿什麼跟人家去討價還價呢?


甲午戰爭結束後,李秉衡繼續擔任山東巡撫。當時山東多地出現了義和團運動,由於義和團主要針對的目標是洋人,而李秉衡個人又對洋人非常痛恨,所以他向朝廷建議對義和團要進行招撫而不是鎮壓。後來義和團在山東越鬧越大,甚至殺掉了兩名德國傳教士(德國人以此為借口佔領了膠州)。在洋人的壓力下,李秉衡被免去了山東巡撫之職,但此時義和團運動已經開始呈現星火燎原之勢了。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導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此時,由於東南多省督撫拒絕執行朝廷向多國宣戰的決定,慈禧太后開始在戰與和之間猶豫不決。7月26日,時任巡閱長江水師大臣的李秉衡來到北京,他明確向慈禧太后表示「既已開戰,不能言和」。在李秉衡的堅定支持下,慈禧太后在當天便確定了開戰和消滅洋人的政策,並將幾支外省趕來的勤王軍隊全部劃歸李秉衡節制。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最後結果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這裡就不再一一細說了,清朝最終慘敗,並付出了非常慘痛的代價。而李秉衡本人在保衛北京失利後服毒自盡,時年七十歲。

由於李秉衡為清朝盡忠至最後一刻,所以《清史稿》上對其評價很高。但從客觀角度來看,李秉衡雖然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但在決定國家命運的關鍵時刻,卻總是掉鏈子,這種清官誤國之深,恐怕十個李鴻章都比不上(晚清名臣左宗棠在收復新疆後曾評價李鴻章「比十個法國將軍更壞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夜讀史書 的精彩文章:

皇帝欽點一考生,問他哪裡人,考生回答四個字,結果涼了
歷史上的乾隆到底是怎樣一個皇帝?答案和你想像中的不一樣

TAG:夜讀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