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聽到老人跟孩子說這 6 句話,當媽的一定要阻止,影響性格發育

聽到老人跟孩子說這 6 句話,當媽的一定要阻止,影響性格發育

現在的父母親由於生活壓力大,很少有能全職在家帶孩子的條件,多數家庭的情況就是老人在幫忙帶孩子,對此我們當然應該心存感激。

但尊重、感恩不等於可以就原則問題妥協,涉及到教育孩子的一些關鍵問題需要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達成一致意見。

尤其老人如果經常在孩子面前說這幾句話,那當媽的一定不能覺得不好意思,而是要及時出面阻止!

聽到老人這樣說,一定要阻止!

1、「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一般分為四個階段:無條件接納、嘗試分離、嘗試獨立、建立安全感。而無條件接納是建立安全感的第一步。

如果親近的人總是對孩子說 「不要你了」、「不愛你了」、「我走了」,孩子在「無條件接納」和「重要感」兩個方面得不到滿足,安全感就會出現問題。

如佔有慾強;愛妒嫉;長大後就會特別「粘人」;幼兒園、小學粘老師;中學談戀愛。總之,會不斷尋覓,找到一個在他面前自己最重要、最被接納的人。

而且,這樣的威脅一方面會讓孩子對大人失去信任,另一方面也側面傳達給他們「要讓別人聽話,可以用威脅的方式」這樣的思想!試想這樣的孩子長大了能夠正直誠實善良嗎?

2、「爺爺(奶奶)幫你……」

當孩子的身心發展到一定的水平,他們已經具備了自己解決問題的生理和心理條件,需要培養獨立自主的意識。

而老人因為心疼孩子,事事代勞,就剝奪了孩子的鍛煉學習的機會,在無意識中扼殺了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種綜合的智力技能,不僅需要思維能力,而且需要技能技巧,需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一遍一遍的操作、熟悉,才能在日後的生活中掌握。

3、「別碰……別動……離遠點……」

老人看護孩子由於害怕「意外」,特彆強調安全,延長「襁褓期」、過度保護,這不讓摸、那不讓碰,這裡有細菌、那裡太臟……從而在養育過程中,出現觸覺剝奪的問題。

在所有的感覺信息中,觸覺刺激的頻率最高,從肌肉關節到全身皮膚,每天都有無數的觸覺信息不斷輸入大腦。

如果孩子的觸覺不足,會影響孩子對自己身體的控制能力,比如出現感統失調、肢體不靈活、大腦的分辨能力弱、缺少自我意識,長大後還可能出現學習積極性低下,學習困難、人情冷漠等等問題。

4、「快叫叔叔!快叫阿姨!害什麼羞啊!不懂事!」

孩子不願跟人打招呼,不一定是不懂事、不禮貌,而是緊張!看似打招呼是件簡單的事,對孩子來說是一件有難度的事!

尤其對一個個性格相對謹慎慢熱的孩子來說,打招呼並不是「學習懂禮貌」這麼簡單,而很有可能是一次與緊張情緒糾纏的艱難搏鬥。

如果成人不能夠正確觀察孩子的心理需求,強迫孩子打招呼,很有可能引發他對這件事情的逆反心理。因為,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用力把他「推出去」的結果往往是他以更快的速度「跑回來」,並且一次比一次更加緊張和焦慮,久而久之會影響她的社交能力。

5、「這麼小的孩子懂什麼!」

一般老人說這句話的情境有兩種,一是孩子犯了錯誤,理應受到批評的時候,一句「這麼小的孩子懂什麼!」就成了一切庇護的根源。殊不知,小事不教育,孩子會越來越不以為然。

另一種情境,是在大人說一些特別的話、做一些特別的事的時候,應該避諱孩子卻又沒有避諱時,以孩子小根本不懂為理由反駁。殊不知,耳濡目染就是一種教育。而孩子的學習能力遠遠超過成人的想像。

成人不應該自欺欺人,以為孩子什麼都不知道,事實上,孩子對自己能夠接受到的信息格外敏感。他們像海綿吸水一樣不斷的吸收新知識和認識新世界

6、「都給你,這都是專門給你的!」

老人因為心疼孩子常常會把最好的食物、最好的玩具都給到孩子,並且會強調「這些都是你的,以此來增強孩子的滿足感」。這樣的舉動會令孩子認為這個世界都是以他為中心的。

成人在日常生活中,只強調孩子的需求,而不會表達出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感受。

而這種不表達的話,孩子會誤以為你是沒有需求的、你是不需要個人空間的,誤以為你沒有界限的需要。

並且,孩子還會把這種認知延展到與其他人交往之中,比如在幼兒園裡和小朋友的交往。而對於社會來說,這是一種反社會行為,在日後的生活中會造成社交能力的缺失。

到底怎樣溝通老人才會聽呢?

然而,平心而論,照顧孩子是件很辛苦的事兒,尊重老人也是美好道德。但是老人家的做法確實過於老套而不夠科學。

怎麼溝通老人才會聽,還真是個值得探討的大問題。那麼,聽聽專家是怎麼說的吧!

1、嘴甜、嘴甜、嘴甜,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你一定要記住,孩子是你的。婆婆和親媽都沒什麼義務幫你帶孩子,所以幫你帶孩子的老人家一定要心存感激。

不要吝嗇感謝的話,有事沒事送點小禮物,不用太貴重,關鍵是心意,陪她們出去逛逛街,先讓她們從心底信任你的為人,再認可你的教育方式就不難了吧。

切忌以知識分子居高臨下的態度斥責老人帶孩子的不是。那隻會將關係弄僵,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2、對老人的提醒要簡單扼要,不要過多啰嗦

很多媽媽因為過於擔心所以跟老人講解的很詳細,其實老人也記不住,而且還會因為不信任而很不開心,只要叮囑最重要的事就可以了。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被別人反覆叮囑「注意給孩子加減衣服」「別給孩子吃生食」「一定不要爬高」等等,像個唐僧一下,誰都會煩啊!

3、借著「權威」人物的嘴說事

老人家是很要面子的,被當眾指責了,肯定會覺得下不了台,這個時候她可聽不進去你的意見,反倒覺得你太不尊重她。

所以,給老人家提意見真的要天時地利人和,要假裝不經意地可以通過別人的事例聊起來。這樣心平氣和地交談更容易成功!

4、成為孩子的榜樣父母,讓孩子教育老人

其實很多時候,從孩子嘴裡說出來的話更讓老人家順從。因為隔代親嘛,孫子說出來的話總是對的。

所以,把孩子培養得獨立,學會自己吃飯、穿衣、做點簡單的家務,在老人家想插手的時候,果斷地拒絕,那問題就簡單多了。

5、用自己的缺點說服老人

如果跟老人家分歧太大的時候,不如犧牲自己,用自己成長中的慘痛失敗經歷換取老人家的轉變也是值得的。

比如,你不讓小孩吃巧克力的時候,她卻偏要偷偷塞給孩子吃。你可以告訴她,你小時候就是吃多了巧克力所以牙齒一直不好。

每個老人的脾氣性格各不相同,相處久了自然會知道用哪一招比較管用。總之,你不能硬碰硬,也不能自以為年輕學問多啥都對。

不管自己的父母和公婆,在隔代教育這個問題上都會有分歧。

慢慢來,磨合最重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