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太姥茶境

太姥茶境

黑白茶文化

傳遞茶文化,認識喝茶養生微信號:XinXueCiHang

茶,也是有靈性的。

素喜喝茶的我深知其中富涵著博大至深的學問。五年前的福鼎太姥之行,讓我與白毫銀針結下不解之緣,對茶禪之道有了更深的感悟。

那年春日,和友人結伴上了素有「佛國勝境」之稱的太姥山。大汗淋漓爬至山頂上,卻沒了觀南嶽雲海的興緻。只見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大呼小叫,不絕於耳。而那幅眾生翹盼的恢宏的奇幻雲景遲遲未肯呈現。朋友沒耐性了,說什麼也不等了,我們也就折道去了寺庵拜訪老僧。

老僧似有先見之明,看出了我們臉上的敗興,便請我們一起喝茶,他先舀了佛頂山泉凈手漱口,而後焚香靜坐片刻,燒起了一爐畢畢剝剝的炭火。那是一套紫砂功夫茶具,因年深日久,已蒙上了一層厚實的茶釉。茶則是「白毫銀針」,恰好「一旗一槍」。待開水注進去的時候,只見茶葉螺狀形的身體在波動著,其色澤翠綠披茸,白茸似星子閃爍,葉底呈出鮮嫩黃綠,湯水明亮透澈見底。

「睡鄉未免怯茶槍」,想起這句詩,再加上「松杉寂寂皆法音」的天籟,不禁漸入一種品茶的境界。貼著杯沿,抿一口清茶滿口清芬,迴腸盪氣,只覺心湖一片清明,適才的掃興,即刻消散得無影無蹤。

我曾飲過西湖的龍井、安溪的鐵觀音,永泰的茉莉花茶……都未及它的醇香。老僧陪我們有一口無一口地飲,間或隻言片語,便是長時間的肅寂。不難看出,他臉上刻滿了人世的滄桑,而內心卻是靜如止水。不一會兒,梵唱聲起,眉清目秀的老僧雙手合十,穩坐如鐘,沉香木念珠在他手上撥弄得「嗒嗒」響,仿若訴說隔世……

俗語云:一飲滌昏沉,兩飲消我神,三飲便得道。不知不覺,我飲過數道茶,朋友打趣說「你要再飲,就怕快得道升天了!」我也不言聲,只見一杯在手,伴著老僧的念念有辭和木珠的脆響聲聲,漸漸超脫……

從那次「迷茶」後,我對「白毫銀針」產生了一種近乎虔誠的心情,平常也不輕易喝茶而概以白開水代之,一直將「驢飲海喝」和「品茶」分開來,生怕糟踐了茶。

我耳邊掠過日本茶道鼻祖紹鷗的一句箴語:放茶具的手,要有和愛人分離的心情。我想,茶也是一位清高的隱君子吧,未逢知己,是絕然不肯現身的。常聽老人們說起:品茶有「靜、空、靈」三重境界。於我說來,前二種境界並不難達到,而要進入「靈」的境界恐怕絕非易事。想那「白毫銀針」超然卓立於高山上,因清氣調節和茂林防護,在瀰漫雲霧和漫射陽光汲自然清性,又幾經煉製才呈於飲者面前。而那夜突入「迷茶」之境莫非是受了那位老僧的感化?我未能肯定。

茶中有禪否?茶中無禪乎?想必,茶中是有禪的。不然,何以有「白毫銀針」?色澤翠綠、味道甘醇、香幽如蘭,這不正是禪宗追求的淡漠名利、心如明鏡嗎?佛家依山建寺,依寺種茶,早成古風。太姥山僧人將山岩上的僅有的五六斤上品銀針供觀音大士,就是因為其茶「毛骨生風六月涼」。更有甚者,白毫銀針,傳說是唐代高僧引入太姥山,茶禪相通,遂成茶中極品,引得芸芸眾生為之虔心求索。可見,禪中有茶。何況,佛經中許多妙文偈語、趣事個案,戒律聲聞,開啟智慧,重察人生,不也如品茶一般,入口先有絲絲苦味,久而彌香,遂至日不暖席、夜不倒單之境?

細思量,茶中何以有禪?根源在心中有禪!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相傳閩王王審知在太姥山頂上一邊品茗,一邊奕棋,他品嘗到的茶中,除了追求來世的佛性外,還應有不脫儒途的江山霸業和祛病延年的雄心吧?「細飲番茶話凡緣」,弘一法師與豐子愷在飲茶時談論著前世因緣,茶香與梵香纏繞,茶味與禪味不分,完全與慧遠和陶淵明、陸靜修居士交往如出一轍啊!

有幸的是,我得友人許君之助,喜獲上品雨前「白毫銀針」五兩,將其帶回家視為珍品。又是一個春夜,當我取銀針一撮,放入燒開的水中時,又聞醇和清香逐漸瀰漫杯際,馥郁之氣沁入心脾。而茶過幾巡後,卻一直未入「迷茶」之境。仔細想來,欲入「白毫銀針」的最高境界,還須有清凈的佛性和感恩的心懷。

「大靜之態,敏之悟性」,想必才是細品銀針茶的內蘊吧。於我自己,欲入「迷茶」之境,恐還須走一段修鍊性靈的人生長路吧。

作者:林文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黑白茶文化 的精彩文章:

驚現2300年前的黑茶:安化黑茶的千年歷史!
喝茶時,聊點茶葉的冷知識

TAG:黑白茶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