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里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里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里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致富經》這檔節目,承包了一代人的創業熱情。

千奇百怪的飼養對象比創業夢更讓人開眼界,有些甚至讓人覺得「這都能養」。

例如耳熟能詳的保護動物,娃娃魚。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里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娃娃魚是我們最常提到的國家保護動物之一。

它在1988年的時候,成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從當上保護動物那天開始,娃娃魚的魚生都變了。

它從餐桌美食成了保護動物,又從保護動物重回餐桌美食。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里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先給個背影」

娃娃魚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早已混跡幾千年。

對食物的追逐,是柴米油鹽刻在我們骨子裡的基因。

早在《山海經·北山經》中,就提到了娃娃魚:「其形如?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痴疾。」

而隨著養殖技術成型,非野生娃娃魚甚至可以買回家中,當個存糧。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里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養活瀕危物種,是件不容易的事。

但中國人就是給養活了,還成千上萬地養在養殖場內。

與人工環境里的娃娃魚相比,野生娃娃魚過得卻很悲哀。

如今很難在野外發現一隻娃娃魚了,這事兒連國外的學者都著急。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里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娃娃魚是一份大自然的禮物。

它存在歷史比恐龍悠久,卻始終沒有多少變化,被叫做「水中的活化石」。

它屬於水生脊椎動物向陸生脊椎動物過渡的類群。

同時它對水環境非常依賴,遷移能力較差,因此也是研究動物進化的好材料。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里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這也難怪國外學者都對其生存狀態如此關注。

例如2012年時,倫敦動物學會(ZSL)在中國啟動了一個為期3年的達爾文項目,就是為了拯救娃娃魚。

越來越多的綜合調查研究,也在褪去娃娃魚神秘的衣衫。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里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其實娃娃魚,正確的稱呼應該是「中國大鯢(Andrias davidianus)」。

它隸屬於隱鰓鯢科,這也是古老的一科。

現存最古老的隱鰓鯢科化石,可追溯到一億六千萬年前。

但現在這一科只殘存2屬3種,除了中國大鯢,還有同屬大鯢屬的日本大鯢(Andrias japonicus),以及隱鰓鯢屬的隱鰓鯢(Cryptobranchus alleganiensis)。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里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中國大鯢是由一名19世紀的歐洲學者émile Blanchard命名的。

在這之前,我們都將娃娃魚看作一種魚類,其實它和青蛙、蠑螈一樣是兩棲動物。

而且它是現存體型最大的兩棲動物,能長到1米長。

有記錄以來最大個體全長1.8米,重50千克。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里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émile Blanchard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它們出生時不過3厘米長。

它們在每年5~8月繁殖,雌鯢每次產下多達300餘枚卵。

卵粒如同念珠一樣顆顆相連,長度能達到數米長。

雌鯢留下卵後便離開,雄鯢則要獨立完成受精和守護後代的重任。

2個月後幼鯢出生,它們還會過上一段集群生活,直到幼鯢都能獨立生活了,雄鯢才會離去。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里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幼鯢有著粉紅色的羽狀外鰓,不過越長大也就越丑,外鰓收了起來,變成用肺呼吸。

成年娃娃魚的長相,很符合兩棲動物一貫的畫風。

頭扁平,四肢短小粗壯,尾巴形如一把蒲扇,有著一對小眼睛,沒有眼瞼,體色多變,褐色、黃褐色等,與環境中的鵝卵石相似。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里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與樣子充滿違和感的,是它的小名「娃娃魚」。

一說是娃娃魚的叫聲,像極了嬰兒的啼哭聲。

不過這是以訛傳訛,娃娃魚沒有發聲器官,聲音可能是吐泡泡、吞咽發出的物理聲音。

也有說法是娃娃魚的四肢如嬰兒般,胖胖的短短的。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里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娃娃魚身側的褶子也是一大特點


「娃娃魚」只是它眾多名字中的一個,典籍中還有叫做「啼魚」、「狗魚」、「腳魚」等。

也有認為陰陽八卦,是按照兩隻娃娃魚頭尾相接的形態創作。

如此高頻的出鏡率,正說明娃娃魚在過去數量多、分布廣泛。

娃娃魚曾分布於長江、黃河和珠江廣大流域,分布之廣,直追四大家魚。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里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一項保護娃娃魚的活動海報

如今分布區縮小了許多,對它們的影響最嚴重的是棲息地環境惡化。

娃娃魚終身生活在水中,而且喜陰畏熱,棲息於洞穴中,喜歡夜晚外出,不愛上岸。

它們需要黑暗的環境,性腺只有黑暗光線下才能發育成熟。

強烈光照不僅會影響它們的生長發育,甚至會造成死亡。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里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好在它們對吃的不挑剔,只要是肉,魚、蝦、蟹、蛙、蛇、昆蟲都能吃。

如果偶有停留在水邊的鳥、鼠,也卻之不恭。

娃娃魚不會將食物嚼碎,囫圇吞下後在胃中慢慢消化。

它能兩三年不進食,也能突然暴食,飽餐一頓能增加體重的五分之一。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里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它們比較懶,捕食全靠食物送上門。

靜靜地守在灘口石堆中,假裝自己是一塊鵝卵石。

當獵物從它嘴邊經過,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口咬住。

一口又尖又密的牙齒,只要被咬住就沒有放開的道理。

所以別看娃娃魚看似溫順,都是為了冷不丁地來一下。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里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當然,靜靜趴著也能藉助保護色隱蔽自身,躲避天敵。

如果被發現,還有最後一招——發達的腺體

有尾類動物中許多種類會分泌毒液,少數還會致命。

娃娃魚雖然不會分泌毒液,但遇敵仍會分泌大量黏液,讓捕食者望而卻步。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里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也許這正是幾億年的智慧,讓它們無需變化地繁衍至今,還擁有60年,甚至更長的壽命。

不過現在已經不奢求能找到多長壽的娃娃魚,找到一隻就不錯。

有一句話這麼說:找到一隻野生的日本大鯢平均需要1.2小時,美洲大鯢則需要2.2小時,然而找到一隻野生的中國大鯢要花上4個月。

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野生娃娃魚的種群數量下降了80%以上。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將它的瀕危登記評定為極危(CR)。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里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為了挽救娃娃魚,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娃娃魚馴養繁殖,人工馴養繁殖技術可謂一日千里。

為了補充野生群體,還將人工養殖的群體再放回野生環境中。

據不完全統計,放流數量達到105918尾。

但現在看來這個行為並沒有改變什麼。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里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最近的一項關於娃娃魚的研究,解答這個情況。

我們常以為中國大鯢都是同一類,事實上目前的數據顯示中國大鯢的種群至少包含了5個獨立的演化支系。

換句話說,我國可能分布著5個不同種類的大鯢。

這也意味著,我們所謂的放生行為,不過是將無序的引種養殖產物,放歸大自然。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里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其實相應的疑惑早在十幾年前就有提出。

根據一篇2001年綜述文獻,研究團隊調查了我國的的娃娃魚分布情況。

發現娃娃魚的分布趨於片段化和島嶼化,這對於不善遷徙的娃娃魚而言,基因交流近乎不可能。

這也提出了一種可能,各地娃娃魚為了適應環境,形成獨特的的種群遺傳特徵。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里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圖自:《大鯢保護生物學及其研究進展》


如今這一可能成為事實,這也讓過去幾十年的保護工作陷入尷尬。

因為沒有考慮到基因問題,養殖的娃娃魚不是「純種」,為野生環境帶去的,是一次不知後果的大亂燉。

同時養殖娃娃魚也許會給野生娃娃魚,帶去未知的疾病風險。

要知道,娃娃魚飼養產業里,應對疾病一向是個攻關難題。

不能活在野外的娃娃魚,和鍋里的水煮魚有什麼區別!


奇妙的是,養殖場里的娃娃魚並沒有因為基因大混亂而變得難吃,品質甚至有所提升。

這讓娃娃魚的處境更加弔詭:

它已經不是被關在籠子里,而是被刻在了屏風上,籠子打開了,它還能重返自由,屏風上的它,就算是褪了顏色,起了線頭,也得不到自由。

*參考資料

李欣, 趙迪鵬, 梁剛, 高志, 卞秋雲. 大鯢的形態性狀分析與生長模型構建[J].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8.

段延, 熊斌, 顏文博, 王楊科. 大鯢的生物學研究進展[J]. 黑龍江農業科學, 2018.

周小願, 藺愛英, 邊保團, 賈秋紅, 張星朗. 中國大鯢疾病研究進展[J]. 山地農業生物學報, 2012.

李莉, 王錫昌, 劉源. 中國養殖大鯢的食用、藥用價值及其開發利用研究進展[J]. 食品工業科技, 2012.

羅慶華, 劉清波, 劉英, 羅浩, 唐初春. 野生大鯢繁殖洞穴生態環境的初步研究[J]. 動物學雜誌, 2007.

WilliamE.Evans, 王丁. 大鯢的水下發聲與相關行為[J]. 水生生物學報, 2005.

章克家, 王小明, 吳巍, 王正寰, 黃松. 大鯢保護生物學及其研究進展[J]. 生物多樣性, 2002.

中國大鯢的可持續未來. cgs.zslsites.org.

Rachel Nuwer. China』s Giant Salamanders Pose a Conservation Conundrum. The New York Time.

davidianus; Blanchard, 1871) in the Qinghai Province. Amphibian & Reptile Conservation.

Jason Bittel. This Giant Salamander Isn"t 200 Years Old, But It"s Still Super Rare. NATIONAL GEOGRAPHIC.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ME科技故事 的精彩文章:

印度天才被政策逼迫棄理學商,卻捧回亞洲首個物理諾獎

TAG:SME科技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