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官員出行為什麼要鳴鑼開道,有一大官的外孫因此被嚇死

古代官員出行為什麼要鳴鑼開道,有一大官的外孫因此被嚇死

在中國古代,官員出行都有一定的儀仗的,這既是傳統文化中禮數的要求,也是為了體現出官員的威風,能讓百姓更為敬服。在電視劇中,我們往往能看到官員出行的時候,會有人在前面敲一面鑼,這叫做「鳴鑼開道」。然而,「鳴鑼開道」在清朝才出現,如果電視劇中是別的朝代有這個情節,那一定是太不懂歷史常識了。

當然,封建時代都是一以貫之的,清朝之前雖然沒有「鳴鑼開道」,但官員出行的威風卻不能減少,在此之前叫做「鳴鞭示警」。所謂鳴鞭示警,就是在官員出行的隊伍之前,有一人甚至多人,手持一種特殊的鞭子,不為打人,專為打出「噼啪」的響聲。正如宋高承在《事物紀原》所記載的:

鳴鞭,唐及五代有之。《周官條狼氏》『執鞭趨辟』之遺法也。

也就是說這個持鞭,最開始也是為了驅逐閑雜人等,為了讓通行更為順暢的。只不過後來百姓越來越馴服,越來越懂規矩,也沒有人敢於擋道,所以持鞭的含義便改變了,更多的時候是發出聲音以顯示排場。

到了清朝之後,制度逐漸改變,鳴鞭改為了更容易發出聲音的鳴鑼,聲勢更大,也更熱鬧。不過,在鳴鑼的時候,可是有一定規矩的。按照文武官員的不同級別,鳴鑼的次數也是有規定和一定的含義的。

州縣官出行鳴鑼,一般是打三響或者五響,這被稱為三棒鑼或者七棒鑼。三棒鑼的意思是「讓讓開」,七棒鑼的意思是「軍民人等齊閃開」 。如果是道台、知府出行,則可以打九響,稱為九棒鑼,意思是「官吏軍民人等齊閃開」 。

這都不算什麼,更高規格的是節制武官的大官出行,就可以連響十一聲,叫做十一棒鑼,含義是「文武官吏軍民人等齊閃開」。然而,這還不算是最威風的,如果是都統、總督以上的官員出行,則可以鳴鑼為十三下。他們官至極品,鳴鑼之聲不僅含義為「大小文武官員軍民人等齊閃開」 ,而且隨行人員還可以高喊出來。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鳴鑼的次數隨著官階的提升而增加,而且裡面的字數與鳴鑼的次數是一一對應的。威風是威風,其實這鑼鼓喧天也是很駭人的,曾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就因出行的排場太大,連自己的外孫都給嚇死了。

那是在同治四年,擔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接到朝廷的命令,讓他去安徽、湖北一帶去剿捻,並讓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一職。曾國藩從總督府出發,全家老小跟隨,李鴻章為他送行。此時的曾國藩,因為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有功,被朝廷封侯拜相,如日中天。他走的時候,鳴鑼開道不說,李鴻章還特意舉行了盛大的歡送儀式,甚至配備了禮炮。

他們打算乘船從金陵出發,逆流而上,直接到武昌。結果還沒有登船,有人就給曾國藩報信,他的羅外孫,因為被外面的喧鬧聲嚇著,竟然夭折了。此事在曾紀芬的《崇德老人自訂年譜》有所記載:

先是適羅氏姊於三月十八日在署中生子,及是亦乘吉日攜幼回湘。姊之姑為羅忠節之妾,性頗悍厲,姊憚於行,臨別悲戀不已。 又文正公出署登舟之際,全城水陸諸軍舉炮送行,其聲震耳,久而不絕。其子因驚致疾,已登舟,疾甚,遂折回署中也,醫治無效,竟殤。

這個外孫是曾國藩的第三個女兒曾紀琛與羅澤南之子所生,本來打算跟隨曾國藩到武昌後,他們返回湖南。結果還沒出發,就被這震天的鑼鼓所嚇死,不足兩個月。

小孩子是無辜的,這隻能說明官員的排場太大,害人害己。其實鑼鼓的作用無非就是震懾百姓,以提高官員的威望。但是如此的排場這麼大,反倒是拉開了官員與百姓的距離,讓他們無從了解百姓的疾苦,以至於要告狀,還得冒著危險,攔轎喊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人字畫價值萬金,然而他去世時,連一床席子都沒有
《如懿傳》中此皇子被無情怒斥,歷史上他的兒子差點搶了嘉慶飯碗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