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王朝為什麼屢次查禁《水滸傳》?理由很簡單

古代王朝為什麼屢次查禁《水滸傳》?理由很簡單

作者:陳二虎

古代王朝為什麼屢次查禁《水滸傳》?理由很簡單

一組《水滸傳》里的女人圖片。圖為盧俊義的妻子賈氏



?一、橫空出世的《水滸傳》

自《水滸傳》問世以來,就擁有廣泛的讀者,影響力十分大,享有聲譽,與《三國演義》《琵琶記》《西廂》並稱四大奇書,與《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並稱四大名著,讓學者認為「我國小說,汗牛充棟,而其尤者,莫如《水滸傳》《紅樓夢》二者」,成了「天下之至文」,「不讀水滸,不知天下之奇」,縱觀「天下之文章,無有出《水滸》之右者」。

描寫了北宋末年的農民起義,再現了階級鬥爭,創造出無數個性鮮明的梁山好漢,「八方共域,異姓一家」,無論是精靈的、粗魯的,三教九流,無分貴賤,肝膽血性。

從農民起義軍的開始、發展、滅亡全面描寫,鑄造了「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的宋江、林沖、李逵、武松等典型人物。

古代王朝為什麼屢次查禁《水滸傳》?理由很簡單

白秀英



二、被人崇拜的「官逼民反」

整部《水滸傳》結構宏大,跌宕起伏,情節感人,浩浩百萬字,採用環環相扣的鏈狀結構,以人物傳記的形式,栩栩如生地展開故事,崇尚造反有理,逼上梁山,成了封建社會造反者的一面旗幟,也讓封建統治者視為「洪水猛獸」,加以阻止,列為禁書。

但民間的老百姓卻深愛著這梁山好漢、草莽英雄,從中吸引營養,深思「官逼民反」的內涵。

明末農民起義烽起,很多人都是效仿梁山好漢,自稱「水滸」英雄,借用了很多梁山人物的名字或綽號,而且都喜歡起一個諢號,都是從《水滸傳》中得到啟發,梁山的一些綱領與口號,也成了起義軍的綱領,強調替天行道、劫富濟貧,人人平等,反對剝削與壓迫。

古代王朝為什麼屢次查禁《水滸傳》?理由很簡單


明末農民起義軍的所謂「三十六營」、「七十二營」就是完全襲用《水滸傳》的「三十六大夥,七十二小伙」的組織形式,來號令手下。

清代的劉鑾在《五石瓠》中說張獻忠能夠聲勢很大,就是源於張獻忠狡猾地運用了《水滸傳》,「凡埋伏攻襲皆效之」,令《水滸傳》成了教科書。

張德堅在其所著的《賊情彙纂》中就說到太平天國起義,也認為洪秀全之流用兵打仗,攻城掠地,「裁取《三國演義》、《水滸傳》為尤多」。

清庭鎮壓太平天國的將領胡林翼是一個軍事家,他評價太天天國「全以《水滸傳》為師資」,搞出很大的動靜來。

古代王朝為什麼屢次查禁《水滸傳》?理由很簡單

沒羽箭張清的老婆:瓊英(黃瀛漩飾)


三、《水滸傳》在民間廣泛流傳

由於《水滸傳》的故事「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通俗流暢,形象傳神,富有表現力,更貼近生活,得到老百姓的接受,一百零八條好漢也就在民間廣泛流傳,幾乎婦孺皆知,家喻戶曉,筆者小時候,周邊的大人時不時就提兩嘴梁山好漢,有的還能一套套地講梁山的故事,可以說影響了人們的生活,這些草莽英雄,行俠仗義,有血有肉,特別是典型人物武松、魯智深,具備頌揚正義的勇氣與制裁邪惡的膽識,,也賦予東北地區人們或多或少的豪爽任俠、敢作敢為,對苟且偷生的無能之輩尤其憎恨。

無論我們讀《水滸傳》是「天都外臣看見的是『俠客』,李卓吾看見的是『忠義』,」也罷,「揭竿起義」一幕「英雄譜」,雖然這一百單八將也魚目混珠,個別人人品十分有問題,但我們不能否認,這是一部封建社會百科全書似的佳作,矯矯不群矗立在文學史上。

古代王朝為什麼屢次查禁《水滸傳》?理由很簡單


【作者簡介】陳二虎,筆名紅葉,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協會副秘書長。

推薦:

《水滸傳》里的辱母殺人案:戲子白秀英該不該殺?

鎮壓方臘的不是梁山好漢,而是一個太監,擒方臘的也不是武松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寫乎 的精彩文章:

文獻皇后獨孤伽羅的多面性和深度參與朝政給隋朝帶來的影響
從補鞋匠到欽差大臣視察軍務,李蓮英的處世之道有多高明?

TAG:寫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