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遺址令人匪夷所思,莫非史前掌握反重力技術,才會巨石如紙輕

這個遺址令人匪夷所思,莫非史前掌握反重力技術,才會巨石如紙輕

春哥探秘史

這個世界上一直是存在許多未解之謎的,今天春哥要探秘的是蒂亞瓦納科遺址。

蒂亞瓦納科遺址是玻利維亞印第安古文化遺址,位於南美洲玻利維亞與秘魯交界處的的的喀喀湖以南約20公里處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原上。

有人會問蒂亞瓦納科遺址和世界上其他那些不出名的遺址相比有什麼特殊的地方,應該說世界上一定存在許多古老文化的遺迹,除了一些有名字的,還有許多未命名的,甚至至今沒有發現的。而蒂亞瓦納科遺址最讓人費解的是由重達幾十噸甚至數百噸的巨石嚴密砌成,這一點要比埃及金字塔的單塊巨石體量都大,堪稱巨大的石塊累積而成。

和人對比一下就知道這樣體量的巨石已經無法用人工搬運了,即使放在現代,好像也是需要費盡心力,還不一定能夠成功。

考古學家還在巨石的縫隙中發現了一些小金屬釘,其作用是固定石頭,據推測,這些金屬釘是把金屬熔化後再倒入鑿出來石頭模子中製成的。

可能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整塊岩石鑿成的石門,它矗立在長30英尺、寬15英尺、厚6英尺的基座上,而基座和門是用同一塊岩石雕鑿而成的。

古城原是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以前古代印第安人的一個重要的宗教、文化中心,蒂亞瓦納科(Tiwanaku),在古印第安語中是"創世中心"之意,用現在的語言來說,也是一個當時的核心城市或者龐大的居民區。

整個遺址由普瑪門、太陽門、卡拉薩薩雅石柱、地下神廟、亞卡·帕納金字塔構成,被的的喀喀湖原始湖岸線所包圍,整個區域呈現出一個豁口向下的新月形地貌特徵。

太陽門是蒂亞瓦納科遺址中最著名的古迹,是用整塊重約10噸。

太陽門的巨石雕成,寬3.84米,高2.73米,厚0.5米。夏至時太陽準確地沿門洞中軸線冉冉升起,反映了印第安人豐富的天文知識。

太陽門門口上都有4 個小壁龕,下部有2大壁龕,正中門楣鐫刻了人身豹頭浮雕,頭上戴著扇狀羽毛冠,雙手執權杖,據說可能是雨神。

門楣上佔主導的是人物雕刻,24人排成3行,每組8人,手上執棒,上下兩排是帶翼的勇士,中間一排是人格化的飛鳥。門楣飾帶大部分由淺浮雕刻成,而中心人物的臉部、頭部和兩根權杖則採用高浮雕手法。雕刻手法很有特色,臉部呈方形,佔據整個人體三分之一的高度,用幾何線條勾畫,雙眼凹陷,又圓又大,鼻子高聳為不規則的四邊形,嘴巴咧張,身穿毛皮背心,背心蓋到腿部,腰上束有腰帶,雙臂張開,雙手緊握權杖,四指可見。人物身上還飾有華麗的項鏈、魚狀護胸以及各種衣飾。

太陽門是美洲古代最著名的古迹之一,是蒂亞瓦納科文化的傑出範例。

蒂亞瓦納科遺址的巨石群,最輕的一塊石頭重量也超過了10噸,在海拔3890米的高地上有著那樣巨大的石頭就已經很讓人感到驚奇了,更何況要把這些石頭堆砌成字母「H」的形狀就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了,而且這些石頭的表面像是被激光割的一樣,非常平整。更讓人感到震驚的是,石頭的內側有著像階梯一樣往裡延伸的精細雕刻。複雜的圖形以同心圓狀的方式向內部深處延伸雕刻。這些石頭顯然不是事先雕刻好再被壘起來的,把重達10噸的巨石完美地切成立方體,再刻畫好精美的圖案,這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而有科學家推測,當時的古人可能已經擁有了反重力技術:反重力技術的基本原理就是依靠機器自身所形成的逆向引力場, 抵消或阻絕外部環境的引力場而獲得推力。

換句話說,這樣巨大的石頭在這種技術手段之下,可能會被輕而易舉的搬運,如同搬一塊紙板這麼輕鬆,這樣一個似乎只有在科幻電影里存在的技術,難道在史前時代就真的存在過么?要不然怎麼解釋蒂亞瓦納科遺址上那些巨大的石塊存在於高原之上,並且安放的如此整齊劃一,就如同工業時代的機器製造的作品一樣。

你怎麼看待這樣的場景?歡迎留言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哥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人對蔣介石陽奉陰違,八萬紅軍從他眼皮子底下通過,他究竟是誰
崑山白衣哥被警方無罪開釋,成正當防衛之標杆範本,不再以跑為上

TAG:春哥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