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重現「人殉」陋俗,朝廷變相鼓勵

清朝重現「人殉」陋俗,朝廷變相鼓勵

「人殉」是古代葬禮中殺害活人為身份比較尊貴的死者陪葬的陋俗,在先秦時代比較普遍。漢朝以後,人殉現象逐漸減少,甚至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但是,在帝制時代末期——清朝,「人殉」消失了嗎?其實,這種陋俗不僅沒有消失,而且得到朝廷的變相鼓勵,直到清朝滅亡。

滿族向有人殉的傳統,入主中原後仍不斷發生。1650年,攝政王多爾袞死時,侍女吳爾庫尼殉葬。1660年,賢妃董鄂氏去世,順治帝福臨逼令30名太監和宮女自殺殉葬。1661年順治帝駕崩,貞妃董鄂氏和侍衛傅達理殉葬。

清朝重現「人殉」陋俗,朝廷變相鼓勵

順治帝畫像。

康熙年間,有大臣諫言人殉制度「非盛世所宜有」,應當廢除。康熙帝玄燁採納其言,下詔「禁止八旗包衣佐領下奴僕隨主殉葬」,「王以下至於細民、婦人從死之事,當永嚴禁之」。

聖旨昭告天下,人殉就從此杜絕了嗎?葬禮上明目張胆的以奴婢陪葬為目的人殉,確實很少見了,但是變相的人殉——「殉夫」、「殉父」、「殉母」等,不僅沒有絕跡,反而受到朝廷的鼓勵。

清朝重現「人殉」陋俗,朝廷變相鼓勵

江西安遠縣,清朝的孝節牌坊。

朝廷從維護統治秩序和倫理的角度出發,大力弘揚孝順及貞節觀念,對殉夫和殉父母的男女,給予隆重的表彰,甚至在鄉里建立牌坊,在空間上傳之四方、在時間上傳之久遠。

此類事例在清朝歷史上不絕於書。《清稗類鈔·孝友類》記載,乾隆時期杭州人汪憲擔任刑部員外郎,後來因為父母衰老,辭職回鄉。父親去世後,為了盡哀,他堅持吃粗糲的飯食,不久就拖壞身體,營養不良而死。

清朝重現「人殉」陋俗,朝廷變相鼓勵

用婦女的血淚寫成的「貞節」。

湖北襄陽女子孫蘭貞,父親早逝,寡母將她撫養成人。母親生病時,她晨夕侍奉,不避辛苦,甚至割下自身的股肉煮湯為母治療。母親終究病重去世。蘭貞在悲痛中安葬了母親,而後絕食七天自盡。

《清史稿·列女傳》共收錄744位女性的事迹,貞節和孝順是她們的共性,其中有59人殉夫。康熙年間,鎮寧州曹邦傑與妻子張氏感情深厚,曹因病早逝,張氏不願獨活,寫祭文說「禮稱未亡人,妾不忍未亡也」,三天後追隨丈夫於地下。

清朝重現「人殉」陋俗,朝廷變相鼓勵

孝節牌坊。

金山人李氏,許配他人尚未完婚,在得知未婚夫死後,立即上吊自盡,並留下絕命詩一首:「三年喪禮定先賢,守節聊將性命延。只恐暗添白髮苦,幾回含淚過親前」。

朝廷對這些殉夫、殉親之人大張旗鼓地表彰,給了後來人極大的動力。假借「憫其懷」來表彰,實則是將百姓禁錮在愚孝、貞節的枷鎖之內。

自古「忠」「孝」都是相提並論,殉父母就是「孝」,「孝」是通往「忠」的橋樑。而列女殉夫,則是維護夫權,夫權的頂級存在就是君權。有了這樣的邏輯,我們也就不難理解朝廷為何不遺餘力地褒獎殉夫、殉父這樣的極端行為。

參考資料:徐珂《清稗類鈔·孝友類》,趙爾巽《清史稿·列女傳》,葛玉紅《論清代人殉制度的演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歷史 的精彩文章:

同治皇帝年代老照片:官員派頭大 貴婦有氣質
1920年老照片:直系和皖系軍閥爭奪下的北京

TAG:小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