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誰能融入一線城市

誰能融入一線城市

誰能融入一線城市

誰是「新窮人」

我們之前發的《十億新窮人》能夠得到如此大的反響,我們也是始料未及的。

甚至還有位名叫Dante的讀者感覺受到啟發,而給我獻了一首歌,作為今天的音頻附上。由於是英文版,我還拜託作者自己寫了一個歌詞大意,附在今天文章的最後了。你可以一邊聆聽這首憂傷的歌曲一邊讀文章。

言歸正傳,《十億新窮人》發表後,後台有很多人問,難道就沒有出路了嗎?

你看《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都玩機械降神了,你覺得我會知道什麼明確的常規出路嗎?

誰能融入一線城市

不過自從新世紀有了一線城市概念以來,還是有很多人成功融入了一線城市,前幾年的例子可能在未來幾年不適用了,但他們的行動和心態仍然值得觀察,他們的故事也有很多值得借鑒之處。

正好,我這裡有一篇2015年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畢業論文《都市 「新窮人」的身份形成與轉變研究——以上海市為例》,作者是彭彩虹,描述了一些努力融入上海的「新窮人」,其中有部分人最終成功融入。這篇畢業論文材料較為詳實,分析也較為合理,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

先來看這篇論文里對「新窮人」的定義。這篇論文先是引述了這個概念的最初提出者齊格蒙特·鮑曼的說法,即「貧困不能狹隘地理解為物質上的缺乏和健康狀況的不佳。貧窮也是社會和心理狀況,表現為導致自尊心的降低,也會導致羞恥感和負罪感。消費社會裡的窮人是無法過正常生活的,更別說快樂的生活了。因此,鮑曼認為消費社會的窮人就是有缺陷、有欠缺、不完美和先天不足的——換言之,就是準備不夠充分的——消費者」。

但是結合中國的國情,論文又引述了汪暉的說法,即「當今中國有兩種『新窮人』:一種是新工人群體,一種是高學歷的『新窮人』。他認為『新窮人』同樣是全球化條件下的新的工業化、城市化和信息化過程的產物,但與一般農民工群體不同,他們是一個內需不足的消費社會的受害者;他們通常接受過高等教育,就職於不同行業,聚居於都市邊緣,其經濟能力與藍領工人相差無幾,其收入不能滿足其被消費文化激發起來的消費需求。這類貧困並不因為經濟狀態有所改善而發生根本變化,他們是消費社會的新窮人,卻又是貧窮的消費主義者。

接著,作者在借鑒汪暉「新窮人」概念的基礎上,縮小了「新窮人」的範圍,把在論文里研究的「新窮人」限定為「生活在城市中的80、90後外來人口,來自底層社會的,擁有高學歷(大學本科及以上),從事於各個行業的底層白領;他們在城市中合租、群租或住在集體宿舍,處於一種身份焦慮和失落的狀態」。

作者限定這樣的研究範圍,有其合理之處,即儘可能控制研究不要過於大而無當。而且作者可能更有條件研究高學歷「新窮人」而非「新工人群體」。

但是這裡對「新窮人」的定義還是有些問題的,可能問題還是出在汪暉最初的定義上。他們都低估了消費文化對農民工群體的影響,這在論文後續部分暴露了一些問題。另外,「來自底層社會」這個概念也較為模糊,具體怎樣的社會地位算底層也沒有充分闡述,所以我也打算在後文中幫作者打一下補丁。

「新窮人」融入上海的標誌:買房

作者選擇研究的「新窮人」活動的城市是上海,一方面是因為作者在華東師範大學讀研,上海是更為方便的研究對象,另一方面上海也確實是符合「新窮人」對大城市的想像的。

在全國四大一線城市裡,上海的入戶條件苛刻程度與買房難度在作者寫這篇論文的時候僅次於北京,而上海又比北京更為國際化,更受到消費主義影響,人們在上海更需要「用消費建構身份」。

上海比起這些人出身的「底層」,擁有更多的機會,也遠非熟人社會,而是一個可以通過證明自己旺盛消費能力構建身份的地方,「努力工作-消費-通過消費建構身份」就成了「新窮人」在上海必然的選擇。

作者在文中也對「新窮人」轉化為「新人」的標準做了界定。「合格的消費者」並不好定義,作者將其定義為在上海購房的人。

「自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隨著城市土地使用權的商品化,各地城市政府紛紛調整准入口檻,逐步建立起開發型的社會吸納/排斥系統,在住房供給結構、戶口政策、住房管理等方面,形成配套性住房吸納/排斥政策,代替舊有二元戶籍制的社會排斥功能。『城市居住資格』是一道由城市政府構築的,用於割裂、隔離城市新移民的『居住隱性牆』,其存在,屏蔽了很大一部分外來者分享城市居住的可能,也是他們成為城市人、城市市民的最大障礙之一。因此,能夠在本市購房實際上已經成為是否為本市人口的劃分依據」。

誰能融入一線城市

所以,儘管獲取上海戶口已經很難了,但獲取戶口也不代表你獲得了與上海這座城市相稱的消費能力。如果放在廣州和深圳這種獲取戶口更容易的城市就更是如此。買房比起獲取戶口,是更好的融入標誌。

只不過這個標準也較為粗糙,湊合著用用得了。在我們之前《十億新窮人》里就寫到過,只要消費慾望大於你的收入水平,你就難以擺脫新窮人的境地。在這篇論文里也提到,剛剛實現身份轉變的「新人」迫於房貸和子女教育壓力,「更多的是選擇在家上網、看電影、聚會」,而「在上海奮鬥多年的,物質基礎已經比較牢固的新人,則會選擇一些發展型閑暇生活」。

即便是掉在消費主義坑裡,大坑也有十九層啊。

新窮人的奮鬥

原文作者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即「新窮人」作為不夠格的消費者,無法通過消費構建身份,「他們如何尋找自己存在的價值?他們認為唯有工作可以讓他們證明自己的價值」。

因為沒有錢,消費能力十分低下,他們已經被排除在公共空間之外,不敢出門逛街消費或出入娛樂場所。大把的閑暇時間無處安放,如果是沒什麼志氣的人,也就待在家裡沉迷於廉價的殺時間工具,如抖音等短視頻應用或王者榮耀等手機遊戲上了。

但是這篇論文研究的「新窮人」群體,是出身底層,但通過個人奮鬥完成高等教育的人,他們留在上海,顯然有改變命運的迫切願望。於是他們「自願地」把原本的閑暇時間用於加班:「『新窮人』是將工作視為存在的意義的一群人,他們普遍習慣並喜歡加班,覺得工作讓他們感覺充實,空閑讓他們也慌、不踏實。因為在工作中可以憑藉自己的知識去獲得成就,證明自己的能力;而空閑中,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去購物、消遣來獲得滿足」。

表現在文中的受訪者身上,則體現為「周末有時候會去加班吧,不加班的話,我心裡比較虛,不知道該幹什麼」、「覺得我還是挺喜歡上班的,周末在家裡一來容易胡思亂想」。

然而有受訪者也提到了「我男朋友有時候就不能理解,覺得我還有加班,工資那麼低」。以當今的普遍狀況來看,沒有多少單位是按照法律規定發加班費的,「新窮人」除非身在好單位,不然加班就是等於義務勞動。

誰能融入一線城市

然而很多「新窮人」還是寧願放棄閑暇時間也要去加班,以至於最近在公共輿論中被打上了「奮鬥逼」的標籤。有人認為,正是這些「奮鬥逼」的存在,才讓產生大量狗屎工作的單位理直氣壯地要求加班並不付出相應的加班費,他們的所作所為惡化了職場環境,加重了剝削。

令人聯想起「工賊」這個已經有些遙遠的說法。然而和工賊為了獲取工資而拒絕罷工的理由不同,「新窮人」選擇加班的理由是另一番無奈——沒錢。

他們已經因為消費能力欠缺被排除在公共場所之外了,以前收到的工作倫理規訓又讓他們相信「即使你看不到工作所能帶來的那些你確實沒有、或者認為不需要的東西,你也應該繼續工作。工作就是好事,不工作是種罪惡」。閑暇時間讓他們感到空虛、無助,加班讓他們心安,而且說不定加班能讓他們升職加薪,成為具有充分消費能力的人呢。

網上這群人批鬥「奮鬥逼」,難道他們就對奮鬥逼產生的原因沒有一點數嗎?

「新窮人」的反思

有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所以「新窮人」也反思自己在人生路上是不是選錯過什麼。

底層出身的「新窮人」,高中怕是只會埋頭苦學,哪怕去衡水中學這樣的高考工廠學習都是他們考上好大學的好機會,在小地方高中他們很有可能連自主招生或保送的名額都拿不到。但哪怕認認真真準備高考,教師可能也就會照本宣科教學,很難幫他們融會貫通,能考出來還是得多虧自己能力強。等到填報志願的時候,則是兩眼一抹黑,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不能給他們足夠明智的建議,他們往往會在選專業上過於隨意而掉進大坑。

論文中的受訪者是這樣描述他們的專業選擇的:

「當時好像是填了一個生物科學,理科嘛,物理、數學不太會,化學也不太懂,就選了一個生物吧。我是不負責任地上學,不負責任地找工作,所以說我對自己很不負責任。」

「我就是自己亂選的,我父母沒有什麼建議。」

「我就是挑名稱最長的選的。」

「當時報這個學校嘛,就看上學的時間長,學費高,估計就是比較好的,不懂嘛,就隨便選的。因為建築學是五年制的,當時對這個行業不了解。」

在不適合、很有可能也不喜歡的專業畢業後,他們在求職中處於弱勢,很難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如果找到了一份還算湊合的工作,在職場上他們又較為保守,即使在某些方面不大滿意也會堅持做下去:

「開始的時候幹活還挺有熱情的,後來有金融危機啊什麼的,感覺自己也大了,那時候活多了工資還是那樣,有一點點倦怠啊,中間也想過把這份工作辭職,收入能提高下,緩解下經濟壓力。因為我是個女生,後來想想還是決定安穩一點吧。」

「城市裡長大的呢就會獲得更多的機會,他可以根據自己興趣、愛好去選擇自己的工作,有的工作可以學到更多,還有一些是通過頻繁的跳槽,不斷的鍛煉自己而且獲得更好的崗位……但是農村長大的孩子,他會很慎重,他就會按部就班的干好自己的工作,在垂直的條線上慢慢等著升遷。」

誰能融入一線城市

「新窮人」在學校里沒有教的那些方面,比如社會關係、人際交往、應變能力等上也沒有優勢,他們的職業發展也因此受限,受訪者也提到了這一點:

「國企是要站隊,我又不會去站隊,站隊是說有時候國企里的梯隊,比如說我是這個梯隊的,你是那個梯隊的。像我們農村長大的就會很慎重,不會想著去進入到某一個派別裡面,總覺得我沒有什麼根基啊。所以有時侯會失去一些機會。」

「對於城市人來說,他比較適應城市生活,他知道了城市裡的規則是怎樣的。跟他們相比,眼界上會有差距,在上海的話,什麼都能看到,在農村的話,你什麼都看不到。」

作者引述了林易的觀點,「鳳凰男飛出農村之後,在城市不屬於最差的一類,他們有比較體面的工作,而且勤奮上進。但他們卻很難有衝上雲霄的機會,只是徘徊在低空。除了在專業職稱獲得上有優勢外,他們無法得到轉型中的中國社會上真正的稀缺資源:體制內的行政級別和體制外的高級管理職位」。

「新窮人」的消費

大學還沒有擴招的年代,本科教育就是稀缺資源,本身就是身份的象徵,應屆畢業生自動獲得的「幹部」身份(雖然現在用處不大了)就是那個時代的孑遺。

等到擴招以後,人人有本科念,通過高等教育建構的身份已經貶值了,新的身份建構途徑變成了消費。

論文中提到的受過高等教育的「新窮人」仍然有著通過高等教育建構身份的思維慣性:「我覺得受過這種高等教育之後,反而是一種束縛。比如說一個高中畢業或者一個中專出來的人,在這個社會上去奮鬥的時候,他可能不會把自己的身價抬得那麼高,定位的時候也不會那麼高,有一些東西我抓住了我就拚命干,不管社會地位之類的東西。反而受了高等教育之後,出來你去面對社會的時候,我就感覺受到心理上的束縛。」

誰能融入一線城市

作者也在論文中寫道:「那些沒有上大學出來打工的青年,他們大多從小學習不好,習慣於與別人差距的存在,即便來到了城市,他們不覺得這種差距對自己內心有多大的衝擊。」

這段論述是我認為作者想當然的地方,依我看來,作者低估了消費文化對農民工群體的影響,並默認對農民工的內心衝擊不大。

事實上消費主義是無孔不入的,作者提到的「農民工」或其他受過高等教育的「新窮人」之外的「新窮人」群體,他們的內心是感受得到這種差距的衝擊的。

比如在《十億新窮人》里我引用過的《快遞員與白領:兩種底層勞動力的都市生存遊戲》里的那段「快遞員」說的話,「你別看城裡那些白領一個個像個人似的,穿的人模狗樣,其實狗xx不是,他們都是狗x!」

只是這篇畢業論文的作者以及不少人忽略了他們的感受罷了,畢竟不同位階的人情緒是很難互通的。所有人看另一個群體的時候容易將對方用一個面目模糊的形象一筆帶過,而不能產生共情心裡。然而在大眾不常碰到的角落,新民工們的也會情緒爆發。

只有消費能暫時安撫不安情緒,無論是作者關注的高學歷「新窮人」還是作者忽視的其他新窮人都是如此。

哪怕被排除出了部分公共場所,某些 「新窮人」遇到消費契機還是會毫不猶豫地放縱。比如日常生活中有點進步就找借口請自己一頓火鍋;看見咖啡零售品牌搞促銷就迫不及待染上咖啡癮;今天稱了稱體重就痛下決心辦了張一年到頭用不了五次的健身房年卡;明天看了個短視頻就感嘆竹鼠真可愛不如買兩斤竹鼠肉吧,轉頭就把減肥大計拋諸腦後;感到孤單,就養個倉鼠,養了一陣子就覺得勁不夠大想改吸貓就養了只貓……

所以接任阿里巴巴CEO的張勇真是個天才,能想出「雙十一」這樣的點子,給「新窮人」們一個消費狂歡的借口。

在這篇論文的作者看來,「在打折大眾的消費神話中,『新窮人』作為創造這場神話背後的重要力量,他們在這場消費狂歡中釋放著自己對於身份的焦慮,以及對上層社會消費品的渴望。因而他們通過瘋狂的消費來轉化這種焦慮,然而這種焦慮並未隨著這樣的轉化而消失,他們的消費慾望在購物狂潮中會被一點點激發,每年一度的購物狂歡節只是一次釋放,而之後又開始潛伏起來,等待下一次的爆發」。

誰能融入一線城市

而對於連某寶都觸及不到的「新窮人」群體,並夕夕實現了天天種草,天天狂歡。後者就在這篇論文發表那一年成立,所以作者沒有分析其影響,也是可以理解的。

世殊事異,所以興懷

這篇論文發表於2015年,其中的受訪者在上海生活的時間更早。如果是在別的國家,它的借鑒意義會很大,但在中國,由於形勢的快速變化,其中的借鑒意義可能不大了,但是有些跨越時代的東西也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誰能融入一線城市

比如,2015年開啟的這波房價漲價潮,上海房價翻了一番,有些人的條件在幾年前能夠在上海熬一熬,或許還有從「新窮人」轉變為「新人」的機會,但如果放在今天,面對高企的房價,這個機會就變得無限趨近於零了。

所以哪怕你是滬漂,能不能留下來還是要看原生家庭條件的。

論文描述的2015年以及以前的情況,還是很溫柔的,作者限定的「底層」還是農村,而且「新窮人」從「底層」努力一下還有轉變為上海「新人」的機會。但是到了幾年後的今天,這個「底層」限定怕是要打補丁了:三線城市小康之家的「新窮人」在上海闖蕩,轉變為「新人」的難度也頗大了。

作者也沒機會接觸拼多多,不然消費主義對「新窮人」的影響,作者會寫得更精彩些。

也不是沒有好消息。

作者提到,「『新窮人』在國家話語中是不存在的,是被主流社會忽視的,而且他們沒有成功履行社會責任中最重要的消費者的角色義務。因而,他們不能享有國家各項的扶貧政策,他們在國家話語中不屬於窮人,社會也便沒有道德義務來幫扶他們」。

但今年的個稅調整方案,對「新窮人」群體就是個好消息。個稅起征點調到了5000元,房租、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繼續教育、大病醫療和房貸都能抵扣個稅,算是國家發的福利。

其實各位一年繳的個稅也不多,可能還嫌這福利少。到時候還會問我這個問題:我該怎麼辦?

我也不知道啊,我也在摸索,畢竟我也是個飄在一線城市的新窮人啊。

今年中國經濟增速不出意外會是6.5%。在這樣增速不慢的經濟體,還是充滿希望的。如果你覺得絕望,那也大可不必,要相信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附歌詞大意:

想要一個關於我是誰的答案

想聽一句人生並不總是艱難

指間漏過流星

拖著長長的尾巴西行

遍體鱗傷,何方能尋安寧

一人一彎月,一車一獨行

本是心之所向千金不換

哪料道長且阻前路茫然

當風霜吹舊了我的行囊,

結束了流浪踏上故鄉的土壤,

令人牽腸掛肚的美食隨炊煙飄揚,

血色的夕陽潑灑在鉛黃色的城牆。

這小鎮也曾有過輝煌,

直到礦藏都被挖光,

街上燈火依然敞亮,

卻顯得格外空曠。

人們祈禱上蒼讓雨水及時下降,

祈禱面對災害身體還足夠強壯

除了每天班車一趟,

生活總是循環播放。

拋下六便士的少年追尋著月亮。

跌跌撞撞在異鄉闖蕩習慣失望。

被機器取代的工匠,

惆悵地練著酒量,

人們依然淳樸善良,

只在乎里短家常,

別去琢磨什麼夢想,

做官經商才是榜樣,

放羊的孩子搖晃著把單詞抄在手上

滿牆的獎狀也只能站在麥田裡守望。

我們都是撒哈拉的一粒沙,

追尋著綠洲里怒放的鮮花,

祈禱著海市蜃樓不要蒸發,

彼岸的燈塔怎樣才不會崩塌。

本回完



作者寫於2018-10-2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岳飛等名將努力一生都未能實現的夙願,他做到了
為什麼香港居然不怕颱風?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