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史上十大被掠奪文物,何時能回家?

史上十大被掠奪文物,何時能回家?

《時代》雜誌曾盤點「全球十大被劫文物榜」,這些除了具有超高價值的文物,同時也具有很高的爭議性。

那麼小編與諸君一起看看,這些文物今天是否已經回家。

第一名:圓明園兔首、鼠首

原屬於中國清朝圓明園中十二生肖報時噴泉的一部分,一八六〇年英法聯軍入侵時被劫,中國宣稱擁有所有權。

法國著名的商人及收藏家弗朗克斯?皮諾特(Fran?ois Pinault)在2009年6月28日將青銅鼠首和兔首歸還給了中國。

鼠首和兔首

第二名:西元前十四世紀古埃及納芙蒂蒂皇后半身像

世界雕塑史上有兩位最美的女子雕像,

一是法國盧浮宮的「米洛島的維納斯」;

一是柏林古埃及博物館裡的「納芙蒂蒂」,而納芙蒂蒂比維納斯要早1500年,距今已有3400多年歷史。

納芙蒂蒂是古埃及第18王朝阿肯那頓法老王的王后,

據傳她不但擁有絕世美貌,還與法老平起平坐,共同攝政。

然而,她的名字與事迹卻如幻影般地從史籍上消失,使得納芙蒂蒂的生平成為埃及最大的未解之謎,每年吸引著500多萬遊客到柏林一睹其芳容。

一九一二年由考古學家博爾夏特在埃及挖掘出土,德國宣稱擁有所有權。

埃及方面1924年開始就一直要求德國物歸原主,但德國以雕像「太脆弱易碎」不能移動為理由,一直沒有歸還雕像。

埃及王后納芙蒂蒂半身像雕塑

第三名:埃爾金大理石雕

埃爾金大理石雕原為希臘帕台農神殿雕塑的一部分,歷史悠久。

一九〇一年厄國曼土耳其帝國統治希臘期間,

英國駐奧斯曼帝國大使埃爾金勛爵從土耳其奧斯曼皇帝手中買下了神廟上的部分大理石建築裝飾和雕刻精品,並將其切割解體後運回了英國。

1816 年,英國議會出資購買了這些藝術珍品,並隨後轉增給了大英博物館。

在 過去幾十年間,雅典一直敦促英國返還這些自遠古時代開始裝飾於雅典衛城帕台農神殿中的精美雕塑。

近年來許多國家紛紛同英國政府交涉,希望能夠取回屬於他們的國寶展品。

埃爾金一事沸沸揚揚備受關注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如果希臘索要成功,

那麼大英博物館必將面臨更多的文物追討國關於歸還文物的請求。

埃爾金大理石雕

第四名:「黑色維納斯」巴特曼

巴特曼為南非科伊桑族人原住民婦人,一八一〇年被英國人帶到歐洲公開展示。

她臀部特別肥大的身體,巴特曼二十六歲過世後,性器官和大腦被以研究之名放在巴黎人類博物館展示,在南非政府要求下,直到二〇〇二年才歸還。

這是一個歷史上令人瞠目結舌的悲慘事件,

非洲女子被殖民者帶到文明的大英帝國,卻從被迫赤裸在畸形秀中表演野性開始,最終作為「非人」被層層解剖、女性的器官亦成為科學家界定的未進化完全母體奇觀展示多年。

稱呼自己為"KhoiKhoi"即「純粹的人」的科伊桑族人失去家園,

又在歐洲中心主義、種族主義、現代科學的暴力碾壓下失去了「人」的身份,而這一壓迫惡行正是通過「觀看」實施的。

2010年,該事件被改編成名為《黑色維納斯》的電影,感興趣的諸君可以找來看看。

電影《黑色維納斯》海報

第五名:古埃及法老王拉美西斯一世木乃伊

有三千年歷史的拉美西斯一世木乃伊曾在19世紀埃及木乃伊瘋狂盜賣中被當地僧侶轉移並保護起來,

但是仍被倒賣至加拿大尼亞加拉瀑布博物館,後輾轉至美國。

一九九九年由美國艾莫里大學麥可卡洛斯博物館取得,經一系列現代科學鑒定,確認其身份就是埃及新王國時期(18-20王朝)的19王朝的開國法老拉美西斯一世,最後於2003年回贈埃及,與其子孫塞提一世、拉美西斯二世等法老一同陳列,現存於路克索博物館。

拉美西斯一世木乃伊

第六名:尤夫羅尼奧斯聖餐杯

二千五百年前(約公元前 515 年)義大利畫家尤夫羅尼奧斯所繪,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一九七二年以一百萬美元向美國古董商赫克特買下,

但後來發現是掠奪文物,二〇〇八年歸還義大利。

紅繪式時期最傑出的陶工可能要算尤夫羅尼奧斯了。

古樸時期的陶器製品顏色向來不甚華麗,但是從他所繪製的這件紅繪式聖餐杯來看,

他可以運用色彩將倒地英雄頭 發的淡色調、睡神和死神翅膀上的細鱗,

以及一隻男性手臂瘦長有力的線條,巧妙地敷上色彩而產生千變萬化的效果。

這個聖餐杯是用來盛裝供酒宴上飲用的水酒混 合液,尤夫羅尼斯在上面畫了特洛伊戰爭中的一段插曲。

畫面上天帝宙斯之子薩比頓,亦即特洛伊人萊西亞的聯軍領袖,死於希臘英雄艾契列士的朋友帕丘克洛斯之手。

在眾神特使赫米斯引導下,睡神和死神抬起薩比頓,正要把他運到家 鄉去安葬。

紅繪式聖餐杯

第七名:特洛伊寶藏

德國考古學家謝里曼一八三七年在土耳其發現一批特洛伊王國時期的珠寶、武器,將之走私回柏林,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蘇聯士兵偷走,俄羅斯拒絕歸還。

謝里曼描述了當時的過程。

在「普里阿摩斯國王宮殿」的基石將被挖出時,一道道金子的光芒突然閃耀在他的眼前。

因為害怕民工們把發現黃金的事情報告給土耳其政府,謝里曼立刻讓民工們停工回家。

當時的挖掘許可證要求發掘者要把一半的發現物上交當局,

但謝里曼早已決定把所有文物上交給希臘政府,他視那裡為他的故 鄉。

待民工走遠,冒著搖搖欲墜的石塊快要砸下來的危險,謝里曼立刻開始挖金子。

幾天之後,他的成果斐然:兩頂黃金王冠、4066個近似心形的金片、16尊神像、24條項鏈,以及8700件各式黃金製成的大小物件。

據傳,索菲亞·謝里曼用紅披肩將這些寶物運回了房間。

沒過多久,在謝里曼家族的努力下,這些珍寶順利到達希臘,隨後被索菲亞的親戚藏到了花園和貨棚。

1874年,謝里曼才將這件事向全世界宣告。

在土耳其政府的強壓之下,希臘政府拒收這批寶藏,這讓謝里曼失望透頂。

最終,無奈的謝里曼把它們送到德國,他的祖國把寶藏收在了位於柏林的一家國立博物館,此事讓謝里曼獲得了由當地政府授予的封號和勳章。

然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後期,蘇軍(蘇聯軍隊)兵臨城下,

為防止遭到破壞,柏林政府把所有的德國藝術珍寶(包括特洛伊的黃金寶藏)都打包放在了地下碉堡。

但「二戰」結束後,這些珍寶卻再也沒有出現,特洛伊的黃金寶藏隨之消失。

1996年4月,「特洛伊寶藏」在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館正式亮相,這是其出土50多年後的第一次展出。

現在,土耳其、希臘、德國和俄羅斯都在爭奪這批寶藏的所有權。

已經拉開帷幕的第二次「特洛伊之戰」遠遠不會結束,

但所有考古學家們的心愿都是能夠儘快見到這些無價之寶,儘快對它們進行深入研究。

特洛伊遺址

第八名:光之山鑽石

據傳最早可追溯到西元前三千二百年,原本為793克拉,後來經研磨切割成目前所見的109克拉。

五千年來轉手多次,最後流入英國人之手,並鑲在英國伊麗莎白女王一世的王冠上。

阿富汗神學士、印度錫克教人和英國都宣稱擁有所有權。

「光之山」鑽石1895年被獻給英國女王維多利亞,鑽石鑲嵌在英國女王母后王冠上,保存在倫敦塔。

這顆鑲嵌在王太后皇冠上的「光山」鑽石被認為受到永久的詛咒。

印度有句諺語曾如此警告:「擁有這顆鑽石的男人將擁有全世界,但也會厄運上身,只有上帝或女人戴上它才能平安無事。」

1937年,她戴上鑲著光山鑽石的王冠參加夫婿英王喬治六世的加冕典禮。

而喬治六世五十六歲即過世。

這顆鑽石曾引起印度政府與英國王室發生紛爭,

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紀,此後謀殺及叛變事件與這顆鑽石如影隨形。

十八世紀波斯皇帝納迪爾沙進攻蒙兀兒帝國,他所想要的就是這顆美鑽。

在遍尋無獲之際,有名後宮妃嬪暗示他,鑽石藏在蒙兀兒蘇丹的頭巾之中。

當波斯皇帝檢查蘇丹的頭巾並從中找出這顆鑽石時,鑽石的大小及光輝使他大吃一驚,忍不住大叫了一聲「光之山」 。

光山鑽石即由此得名。

但 八年後,納迪爾沙遭到暗殺,

他手下一名將軍將這顆鑽石拿到喀布爾獻給阿富汗王朝,

後來幾經輾轉,十九世紀將它再次帶回印度的是錫克王國的蘭吉特辛哈,

可是在他死後,錫克王國就被消滅,

光山鑽石也隨著印度國王一起由東印度公司呈獻給維多利亞女王。

後來維多利亞 女王將這顆186carats的鑽石重新切割成約108carats增其光彩度,並和切下的碎鑽一起鑲在王冠上。

1997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因獨立50周年慶典而訪問印度時,

印度提出光之山是英國非法奪取的,理應歸還,

不少印度人與英國人也致力於光之山的歸還活動。

但是就在今年2013年,訪問印度的英國首相表示,英國不會歸還光之山,

歸還是不符合邏輯的。

大英帝國后冠以及它的第一任佩戴者

第九名:傑羅尼莫的頭顱

傑羅尼莫是印第安阿帕奇部落的領袖,也是印第安人眼中的英雄。

他為鞏固族人的居留地,對美國白人展開一系列襲擊,

並曾剝下過49個白人的頭皮,他還曾率領35名印第安勇士與5000名美軍周旋5個月之久。

傑羅尼莫的故事傳遍美國。

1918年,印第安勇士傑羅尼莫的頭骨從他的墓穴里憑空失蹤。

這位下葬於1909年的勇士今年迎來去世100周年紀念。

雖然他的後人費盡周折,將有可能盜取頭骨的耶魯大學秘密組織「骷髏會」以及美國總統奧巴馬等政要告上法庭,試圖討回被盜走的頭骨,卻受到美國司法部的極力阻撓。

印第安勇士傑羅尼莫

第十名:伊拉克國家博物館

想知道將會有哪些原因會引起新的被盜文物的爭端嗎?

去伊拉克國家博物館看看便會知道了。

伊拉克國家博物館位於巴格達庫爾哈區,

始建於20世紀20年代,是伊拉克最早建立的、藏品最豐富的博物館,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第11大博物館。

博物館共有28個展廳,曾收藏了1950年以來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流域(簡稱「兩河流域」)出土的大量文物,

包括遠古時期曾在兩河流域生息過的各民族、各個時代的珍貴文物,

展現了不同民族創造的既一脈相承、又各具特色的燦爛文化。

然而,戰爭改變了伊國家博物館的命運。

1990年海灣危機期間,伊政府為保護館內文物,曾轉移了一些最精美的珍寶、雕像、陶器等寶貴工藝品。

此後該博物館關閉達8年之久。

海灣戰爭期間和戰後,該博物館及其他一些考古場所曾遭搶劫,

2264件文物和考古發現品以及2萬份珍貴手稿,

其中包括公元前2000年亞述時代的雪花石雕塑像流失。

此外,由於聯合國的長期制裁,伊經濟長期處於停滯狀態,

博物館不僅疏於管理,而且一些不法分子為牟取暴利,偷盜和走私活動囂張,

致使博物館文物遭到嚴重破壞,大量珍貴文物流失國外。

伊拉克戰爭的爆發使伊國家博物館再遭劫難。

儘管戰前曾把數千件展品轉移,但在2003年4月9日美英聯軍攻佔巴格達後,博物館再遭洗劫。

薩達姆·海珊倒台後,有15000多件文物藏品被盜,

其中包括許多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珠寶和陶製品,伊拉克政府至今只找回其中的六千件。

2003年,美國坦克擋在伊拉克國家博物館正門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偉收藏 的精彩文章:

襄城女子撿到一塊奇石要價1500萬!專家看後笑了!
有錢人紛紛出手購買古玩藝術品,以抵禦資產貶值!

TAG:陳偉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