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犯欺君之罪,相士說:你是皇帝命,聽完他就造反之後句句應驗

此人犯欺君之罪,相士說:你是皇帝命,聽完他就造反之後句句應驗

楊堅的長女楊麗華被封為皇后之後,楊堅又晉陞為柱國大將軍、大司馬。此時,宇文贇將皇帝讓給年僅6歲的兒子宇文闡。最終,楊堅以外戚身份控制了北周的朝政。大定元年楊堅接手宇文闡的禪讓,建立了隋朝。

可以說,隋朝的開國之君楊堅是個很有作為的皇帝,建國之後採取了一系列的軍政和經濟改革,使隋朝很快完成了統一南北的大業。

但是,隋朝末期,隋煬帝楊廣急於建立功業,在統治期間窮兵黷武,動員全國兵力三征高麗,百姓為此怨聲載道。李淵追隨楊廣多年,在其手下為將,隋朝從強盛至衰落,李淵是深有體會,他預感到隋朝頹勢已經積重難返,尤其是國內農民起義不斷,讓李淵對隋朝失去了耐心。

在鎮壓農民起義軍時,他不斷收編流亡勢力,以此擴充軍事力量,而他的兒子李世民亦在暗中結交豪傑,網羅人才。

起初李淵並未想起兵造反,但其子李世民多次相勸,李淵只好被動答應,但心裡還是沒有造反之心。李世民為了使父親堅定決心,設計將李淵灌醉,並找來晉陽宮的兩名皇帝嬪妃侍寢。一夜之後,李淵從床上驚醒,雖然沒發生什麼,但是,此事一旦傳出去,可是要被殺頭的。

在李淵驚慌時,李世民就此走出,告知了事情原委,並勸稱:「父親,宮女侍夜已是事實,無論如何解釋,隋煬帝終歸要降罪,倒不如趁此反隋,建立功業。」李淵聞此,陷入了矛盾之中。沒多久後,嬪妃侍寢的消息傳了出去,可把李淵嚇得夠嗆。

他當即猜出是兒子李世民做的,但是,眼下又能有什麼辦法呢,既然箭在弦上,索性就反了吧。李淵就此堅定決心,整日與一乾親信策劃謀反之事,在事情即將準備完成時,命運卻狠狠的戲耍了李淵一次。即楊廣傳來了詔書,即不是問罪,亦不是賜死,而是赦免令。

那麼,這又是從何說起呢?

原來早前李淵因戰敗被楊廣免職,如今閑賦在家,混吃等死。眼見仕途無望,沒想到楊廣發來詔令,不僅赦李淵無罪,且官復原職。這無疑令李淵備受感動,說到底,他與楊廣還是表兄弟,有著親情血脈,想到這,李淵頓時有些不想造反了。

本身李淵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心中並無大志,若不是其子李世民設計套路,他又怎會甘當判臣賊子呢。但是,眼下謀反之事快要策劃完成,難不成要就此放棄嗎?望著手中的赦免令,李淵喜憂參半。

若之前造反,還有起兵的理由,可是,現在楊廣對自己這般優待,若再選擇造反,豈不是忘恩負義嗎。李淵心中如此想著,陷入矛盾,忽然,他心裡一顫:「現在我已經參與策劃謀反之事,已經背上了忤逆罪名,被楊廣知道後,依舊難逃一死。」

然而,就在此時,有一個叫史世良的人,善於給人相面,他告訴高李淵說:「您的骨骼驚奇,必為一國之主,願您自愛,不要忘記鄙人所說的話。」於是,李淵又有了遠大的目標,他內心經過多番掙扎,最終,還是決定造反了。

但是,造反絕非易事,想要推翻一個百年根基的王朝,必須要做好完全準備,一旦其中出現差錯,勢必會捲入萬劫不復之地。既然此刻選擇造反,那就應該堅定決心,李淵內心不斷鼓舞著自己。並且,他將整個造反前的準備分為三步:

第一步:聚齊家眷。這點自不必說,一旦起兵造反,其家眷勢必會成為隋煬帝的泄怒對象,如果不及時召回,必然要人頭落地。

第二步:取得群眾的支持。當時隋朝民間雖已怨聲載道,可仍有相當一部分百姓擁戴隋煬帝,這些百姓勢必將成為未來造反的最大變數,因此,李淵要做的就是讓百姓憎恨隋朝。為此,他專門定下一計,命人到處散發「隋煬帝再次徵兵攻打高麗」的流言。

三人成虎下,很快便在國內造成恐慌,民間早已厭倦戰爭,而此流言又恰好戳中百姓痛點,無疑會對隋朝統治造成不利。

接下來進行第三步驟:招募軍隊,這就是最為重要的一步。

雖說隋朝的將領可自行招募士兵,但卻需要將信息及時上報給朝廷,私下招募兵馬可是古時王朝大忌。李淵在鎮壓農民起義軍時,曾收編不少殘軍勢力,論規模也能稱霸一方,可若是拿來立國爭天下,可就不太夠用了。

於是,李淵再出計謀,利用民間百姓普遍厭戰的特點,向外宣稱入伍李淵軍隊,可以不用出征高麗。許多青壯年聞此,紛紛加入李淵軍隊。

三步準備完畢後,接下來就是挑個好時機起兵造反。古時造反常講究出師有名,如三國時期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典型事例,李淵不想被後世罵亂臣賊子,一直在尋求造反的理由。說來也巧,在這節骨眼恰好碰到劉武周殺死王仁恭,造反的理由這就出現了。

那麼,劉武周是誰呢?

劉武周是馬邑太守王仁恭的手下,有次他和王仁恭小妾私通,事後怕行跡敗露,遂選擇先發制人,將王仁恭殺死。作為一名鷹揚府校尉,竟然,殺死一地太守,性質可謂是極其嚴重,被朝廷查到,勢必會人頭落地。

劉武周自然知道後果,既然橫豎都是死,索性取而代之,佔領馬邑。換個角度來說,劉武周的行為已經等同兵變。

那麼,這件事和李淵徵兵有什麼關係?

馬邑為李淵治下城鎮,換言之,王仁恭、劉武周都算是他的部下,眼下劉武周兵變,李淵富有不可推卸的失職責任,隋煬帝在後來欲要以此對李淵治罪,此舉使得李淵造反之意更加堅定。天高皇帝遠,且隋朝早已大勢已去,隋煬帝的降罪對於李淵來說,已經沒有太大的威懾力。

目前,李淵該擔心的,則是馬邑的劉武周。據他所知,劉武周在佔據馬邑後,大肆招兵買馬,大有一統周邊之勢。按照局勢分析,劉武周下一個目標極有可能是太原,而這裡,則是李淵的老巢。為了防禦劉武周,李淵加快了徵兵速度,對外只是稱「徵兵討伐叛賊劉武周」。

這個理由極為合適,甚至,連隋煬帝都未過多懷疑。

事實上,李淵徵兵真正的目的則是推翻隋朝、建立新的基業,而劉武周則忙著擴充割據勢力,與突厥人混到了一起,暫時沒有得罪李淵的打算,由此二人倒一直相安無事。直至兩年後,已經成為唐高祖的李淵派其子李世民征討稱帝的劉武周。

次年,即公元620年,劉武周勢力遭受重創,他想要圖謀逃回馬邑,事情泄露,被突厥殺死。歷史上關於李淵造反時間,並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在多數資料中,李淵起兵時間為公元617年六月。通過上面可知,李淵之所以最終起兵,源自於是四個誘因:

隋煬帝的不信任。早在李淵留守太原時期,隋煬帝即對李淵產生了提防,在其身邊安插了兩個眼線,即王威、高君雅,李淵對此心知肚明。俗話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隋煬帝派人監視李淵,恰好是不信任的表現,一定程度上會造成李淵對隋朝心灰意冷。

各地農民紛紛起義。正如上文所說,隋朝末期,各地時常爆發農民起義,李淵在鎮壓過程中,必然能夠感受到隋朝的大勢已去,他作為隋朝將領,自然要為自己的將來考慮,由此選擇起兵造反,就可以理解。

還有一個就是,其子李世民的多次勸告。李淵是一位極具頭腦的人物,他能夠及早看透隋朝衰亡,並作出相應的安排,足以證明李淵有其過人之處。然而他的缺點亦十分明顯,即優柔寡斷、缺乏膽識,這點與其子李世民形成鮮明的對比。

可以說,李淵能夠堅定造反之心,離不開李世民的監督與逼迫,還有劉武周兵變影響。在公元617年2月,李淵部下劉武周背叛隋朝,發動兵變,並殺死馬邑太守王仁恭,使隋煬帝遷怒李淵,李淵迫不得已,遂起兵反隋。

這裡可以說是李淵起兵的導火索,但並不是造反的主要誘因。

那麼,歷史上李淵起兵的地點在哪裡呢?

公元617年農曆七月,李淵正式於晉陽起兵,並在發布的檄文中,曆數隋煬帝罪狀,如殺害忠良、窮兵黷武,致使百姓顛沛流離。在誓師之後,李淵與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揮軍南下,對隋軍佔據的霍邑展開猛烈進攻,而後渡過黃河,將河東的隋朝將領屈突通包圍在內。

在李淵軍隊攻城掠地時,隋煬帝卻遠在江都,分身乏術。且當時瓦崗軍與王世充部正陷入僵持戰中,無暇顧及其餘勢力。正是在這段時間,李淵父子迅速發展壯大,待日後隋朝再想反撲壓制,已然晚矣。公元617年農曆十一月,李家父子即攻陷長安。

其後,李淵宣布尊隋煬帝為太上皇,立楊侑為新帝,顯然,李淵並未選擇取而代之,而是採取立下傀儡的方式,穩住局面。公元618年農曆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身邊將士所殺。同年農曆五月,隋恭帝被迫讓位給李淵。

至此,李淵登基成皇,國號為唐,建元武德,定都長安,是為唐高祖。

李淵從太原起兵到攻克長安,只有短短的5個月時間。如此神速,倒不是說李淵軍隊無堅不摧,而是與當時的國內形勢密不可分。我們常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隋朝雖然衰亡,亦不至於會敗於一場兵變,真正令隋朝覆滅的還是隋末農民起義。

各地爆發的起義運動極大牽制住隋朝兵力,最終,使得統治者無力再去抗衡新興的李淵集團,致使長安拱手相讓。但是,最終李淵這個皇帝也沒能當長久。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後,李淵讓出軍政大權給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武德九年八月初九,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

可想而知,最終的大贏家還是李世民啊。

參考資料:

『《隋書》、《新唐書》、《資治通鑒》、《李淵造反—史公相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這個文人太心狠,小老婆可以隨意送人,其中有幾個女人還懷有身孕
古代女孩難道成熟的早?那麼為什麼她們十三四歲就結婚生子了呢?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