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世界音像遺產日,分享老明星銀幕內外的故事

世界音像遺產日,分享老明星銀幕內外的故事

10月27日是世界音像遺產日,上海音像資料館(SAVA)與上海電影資料館(SFA)舉辦「角色之下·銀幕之外」主題活動。結合此次世界音像遺產日的國際主題「傳承你的故事」,這兩家上海僅有的影像保存和研究機構把目光鎖定早期中國電影銀幕上的一個個角色,去發現發掘這些傳奇的蹤跡。

世界音像遺產日,分享老明星銀幕內外的故事

活動海報

去年10月,兩館共同簽署了《框架合作備忘錄》,就老電影膠片的採集、整理、修復、利用和學術研究活動的共同策劃、共同尋找、共同分享與共同傳播展開緊密協作。今年,上海音像資料館綜合編研部編研龔偉強、上海電影博物館策展總監王騰飛、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張偉三位電影研究者,分別為參與活動的觀眾們分享了自己研究和私藏的昔日光影記憶。

從明星的個體命運看時代變遷

張偉的分享主題關於昔日銀幕上的女明星。雖然事實上,銀幕外的男明星,生活更為豐富和活躍,那個年代男性的天地更加寬廣,女性則受制於時代和觀念束縛,社會活動要少得多。但話題總是圍繞著女明星。

不過,在研究了上萬本雜誌之後,張偉總結了當時電影雜誌拍攝的封面90%都是女性,甚至有《大眾電影》的編輯曾證實,如果偶爾選用男星,會導致雜誌的銷量直線下跌。女明星的風姿化妝服飾,影響了一個時代的風潮,在電影最盛行的二三十年代,甚至有人帶著裁縫進電影院看電影,要求裁縫立馬將影片中女明星的服裝樣式拷貝下來。

世界音像遺產日,分享老明星銀幕內外的故事

張偉分享銀幕之外的女明星生活

「但那個時候,女明星的成名極其艱難,演藝生涯也很短。」張偉介紹,20世紀初,很多女性的角色甚至是由男人反串的,並非是因為潮流,只是當時要找女演員十分困難。「當時的電影學校為了招收女學生,甚至出現了只要女性報考,就可以免學費食宿等優惠,但當時的女性,受社會觀念束縛,還是不方便拋頭露面,許多當年的女明星甚至是通過與家庭決裂的方式才有機會拍上電影。」

而到了30年代,隨著電影工業的成熟,電影也從一種討好的雜耍被定性為藝術,明星的片酬水漲船高。據統計,當時女工的工資是每個月5到8塊,白領可以到達20多塊,如果能夠和電影廠簽約,即便是毫無名氣的小演員,基礎工資也有可能達到50塊,至於周璇、胡蝶等大明星,則是500塊的基本工資加上片酬按照票房比例分成。高薪引來了女孩子們爭先恐後的做起明星夢,甚至據當時的小道消息記載,也出現了類似當如今「潛規則」的情況。

世界音像遺產日,分享老明星銀幕內外的故事

阮玲玉

張偉與觀眾們分享了著名影星阮玲玉的生平,並談到她的香消玉殞,除了大眾所熟知的「人言可畏」的緋聞之外,也有著其他的因素。比如當時的阮玲玉也面臨著事業的瓶頸,電影事業從無聲片到有聲片,對於演員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需要自己發聲,但阮玲玉不會說普通話,只能說廣東話,專業的瓶頸,對她的事業打擊同樣沉重。

隨後,電影博物館策展人王騰飛博士則介紹了李香蘭、李紅、薛伯青三位電影人在明星之外的身份。李香蘭的中日兩重身份傳奇大家並不陌生,但王博士從另一重角度分析她「混雜」的面目,事實上承載了當時日本提出的「大東亞共榮」的概念。而李紅從出道之初頗具負面形象的舞女,到婚後賢妻良母的轉變,最後成為地下工作者,也頗具傳奇色彩。

作為《壯志凌雲》《永不消逝的電波》等影片的攝影師,薛伯清的真實身份是新四軍上海地下黨三人小組的成員,當時他以定攝影師的身份運送物資和進步青年,並為中共勝利後的建設事業發展和儲備人才。有意思的是,他與當時《永不消逝的電波》所表現的李白事件在現實中亦有所聯繫,李白被捕後他也隨之被捕,「傳奇的道路上,兜兜轉轉,總會有一些巧合和關係。」

「今天我們回顧這些電影,明星雲幕之下的生活,並非出於獵奇,而是將大時代背景下,以個體命運作為一個切入口來看過去的時代。當時上海是各種權力交錯的舞台,這個舞台上能夠看到銀幕之外明星形象的多元性與複雜性。」 王騰飛說。

呼喚對音像遺產保護的重視

活動當日,還公開放映了聯華影業公司元旦聯歡(1935年)、美籍華人影星黃柳霜抵滬訪問(1936年)、中聯舉行新片開拍典禮(1942年)等6段珍貴影像資料片段。作為本次活動的壓軸大戲,兩館更是為觀眾準備了一道「大餐」,三位嘉賓研討結束後,還放映了紀錄片《一代影星阮玲玉》。該片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製作,本片用新聞紀實鏡頭,在較短的時長里向觀眾展示了阮玲玉的藝術生涯,是一段難得一見的影像資料。

這些資料中能夠夠看到昔日明星們生活工作的日常,上海音像資料館綜合編研部編研龔偉強介紹,此次放映的影像資料都十分珍貴,不少是從過去的影片中「偷」出來,一些聲音的解說詞帶著歷史的「遺迹」,與今天的認知相違背,但記錄了不同政治歷史背景下的時代符號。如果是熱愛老電影的觀眾,也許能夠從一台聯歡會中指認出不少明星。而這些紀錄片段中又能看到,銀幕之下,明星們就像普通人一樣的生活。黃柳霜來訪上海時的畫面,能夠看到國際飯店周圍當時的情景,「我們不僅是看這些人,也能夠從這些影像資料中看到城市景觀的變遷。」龔偉強說。

世界音像遺產日,分享老明星銀幕內外的故事

龔偉強展示自己的民國唱片收藏

同時,龔偉強還分享了自己收藏的老唱片。昔日的評彈唱詞中雲集了對種種社會生活、明星八卦的品評。「評彈藝人聽了新聞、看了報紙之後,就會把他們所了解的內容編成唱詞,這其中包含了個人的主觀判斷,但畢竟是來自於當時的第一手觀感。」

世界音像遺產日,分享老明星銀幕內外的故事

民國時期關於電影明星的評彈唱詞

音像遺產是獨一無二的視窗,它通過圖像和聲音為我們展現著過去,承載著記憶和見證、文化和思想。然而,出於媒介的特殊性,這些資料能夠留下來的可謂鳳毛麟角。

據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張偉介紹,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共生產電影超過3000部,但至今能看到的已經不到400部,而其中大多的拷貝殘破不堪,缺損嚴重,如今能夠較好保存下來的只有一百多部,而這其中大部分以故事片為主,比如今天老電影愛好者們如數家珍的《烏鴉與麻雀》《漁光曲》等。而其中還有不少珍貴的簡短片段,作為音像遺產的研究人員,不僅要在全世界不斷發掘尋找這些資料,找到後還要分辨其中的內容、人物、場景,「音像資料保護工作的艱難程度遠超想像,研究工作充滿困難,許多拷貝難以辨認,這項工作十分艱苦,希望通過音像遺產保護日的活動,喚醒大家對世界音像遺產的重視,同時鼓勵專業機構如何能夠把更多的影像遺產整理出來,帶到大眾面前。」他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