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嘉興市中心最後的老井】井圈有300年歷史 井水滋養三代人

【嘉興市中心最後的老井】井圈有300年歷史 井水滋養三代人

原標題:【嘉興市中心最後的老井】井圈有300年歷史 井水滋養三代人


在城裡過日子,叫市井生活。離開家鄉,叫背井離鄉。井就是家,家需要井。在沒有自來水之前,生活肯定離不開井。現在,條件好了,井,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了。不過,嘉興鬧市區百福弄社區,至今還保留著一口還在使用的老井。


井的位置,在今天百福弄社區的縣前街上。井圈,跟一隻大鐵鍋差不多,井圈口子上,有幾道井繩磨出來的痕迹,井圈是白石頭,而白石頭應該明朝的太湖石,井裡都是青苔,井水清澈。

資深藏家 周榮先:這隻井圈,最少有300年以上,因為這是白石頭。


井圈有300年以上,但是這口井卻沒有三百年,百福社區的舒鑫源今年85歲高齡,他告訴記者,這口老井是他爸爸挖的。那時候,現在江南大廈西側,中山路旭輝廣場北面,縣前街以東,小西門橫街向南這片土地,還是一片菜地和桑樹地。老舒的爸爸是這裡的菜農。

百福弄社區居民 舒鑫源:當時那個地方還是一個桑園地,桑園地,下雷雨以後,一顆桑樹陷下去了,陷下去了挺好的有積水,那麼我爸爸把這個水排掉,乾脆挖了一口井。種蔬菜,種瓜果,種桑樹,那麼需要水。作為灌溉用,灌溉用,大概20年代。

老舒的爸爸種菜應該還是民國的時候,但是市中心怎麼會種菜呢?根據史料記載,早在宋元時期,嘉興百福弄一帶就已經很繁華。到明清時期,百福弄住了不少大戶人家。清朝大臣錢陳群他們家就住在這裡。平民百姓也在附近造起了房子,百福弄炊煙四起,人丁興旺。等到太平軍來了以後,百福弄一帶的房屋大多被毀,空地變成了菜地和桑樹地。舒鑫源的爸爸就做了菜農。

百福弄社區居民 舒鑫源:這口井很好的,旱災都不會斷水,不會斷水。

解放後的五十年代,百福弄這個地方建起了嘉興縣委宿舍,從那時候開始,菜地慢慢沒有了,原來澆菜用的水井,開始為居民的日常生活服務。

百福弄社區居民 舒鑫源:50年代由縣人民政府,造縣委宿舍,這一排一排都是縣委宿舍,是50年代造的,造了以後,這個井大家共用。

資深藏家 周榮先:一般人講到井,應該講起來,就想到一個家,屋裡的家。有井就變成了一個市,市井小城。


老舒說,本來這口井上並沒有井圈,為了周圍小孩子的安全,他就跟人家討了一個白石頭的老井圈,套在了井上面,沒想到討來的這個井圈是明朝的,這一用就用到了今天。

百福弄社區居民 舒鑫源:我的女兒還很小,她老去玩,去玩要掉下去,那麼討了一個井圈扣上去,這樣小孩不會掉下去了,本來這個井有這麼寬,很寬很寬的,本來是方的石板,這個井圈是解放以後放上去的。


在周圍老居民的印象中,解放後一直到現在,張家長,李家短,井邊一天到晚都是熱熱鬧鬧。

舒鑫源老伴 高品珠:有的時候,自來水廠停水,像附近的這些單位,附近所有的居民,都到這個井裡面用水,平時有的居民家裡有自來水不用,像我們附近有幾個居民自來水不裝的,全部用井裡的水。還有那些飯店商店都用這個井裡的水,飯店裡面不是要養魚嗎,不會死的,用自來水,這個魚要死的,所以給大家帶來很多方便。


就像歌里唱的,時間都去哪兒了,50年代,60年代,70年代,一晃就到了21世紀的2018年,百福弄已經被列入了子城片區的拆遷範圍,上世紀20年代挖的井,到現在也算是嘉興城裡少有的老井了,所以相關部門準備把老井圈收藏起來。


百福弄社區居民 舒鑫源:假如有文物價值,按照文物來處理就是了。

舒鑫源老伴 高品珠:貢獻給國家,誰要誰來拿。


文史愛好者 陳鈺麒:如果說要移動的話,這個井圈最好還是移到嘉興博物館,讓他們保管,這個比較好,如果流失在民間的話,這個容易遺失掉。

中國人打的井,最原始的井圈是木頭的,後來有了陶井圈,石井圈。形狀有方形,圓形,多邊形。一般情況下,要有詳細的文字記載,才有文物價值。比如瓶山下面的靈光井,因為它是明朝歷史上,名氣很大的項家井,所以有保護價值。


資深藏家 周榮先:我覺得收藏價值可能有,個人感情有,但是文物價值沒有的,因為太多太多了。井裡面分,有公井,公家用的,有私人用的井,官做的井,還有義井,廟裡面的井。


來源:嘉興小新


編輯:周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嘉興人網 的精彩文章:

厲害了!平湖7歲女孩成為英國高端童裝品牌代言人
嘉興這個地方的這場大賽,驚艷了整個時尚圈!

TAG:嘉興人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