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食動物」遇兩難困境?了解一下美食背後的自然之道
《雜食者的兩難:食物的自然史》,[美]邁克爾·波倫著,鄧子衿譯,中信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
■陳華文
《雜食者的兩難:食物的自然史》是一本從歷史、文化與生態的大尺度,反思熱愛美食的人類,該如何理性看待一日三餐,又該如何正確地擁抱美食、擁抱自然的圖書。作者邁克爾·波倫,現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同時是著名的飲食作家,除了本書之外,他還有《烹》《為食物辯護》《吃的法則》等系列作品,均有廣泛的影響。
自從人類開始圍坐在一起共同進餐,飲食之道就不僅僅是生理需求,與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人類透過飲食,將自然轉化為文化。20世紀後半期以來,在工業化食品和不成熟營養學的推波助瀾下,人類創造了新的食物鏈。餐桌上的食物與它的源頭越來越遠,而人類則萎縮在工業化食物鏈的末端,喪失了與自然之間的原始記憶。
作為美國飲食界的引領者,本書作者長期關注飲食與生態的議題,企圖在工業社會與田園自然中尋求調和。本書中,他以田園調查的方式,走訪農場、研發室、牧場、食品加工廠和超市,從食材產地一路追蹤到豐盛的餐桌,如偵探般的揭開現代食品的面貌,追尋現代飲食如何成為人類疾病的來源。
本書書名中的「雜食者」,正是我們的人類。這個稱謂形象生動,同時也是人類偏好美食的一種嘲諷和揶揄。在自然界,並不是所有的物種都是雜食者,比如老虎、獅子、狼之類的動物。人類在漫長的生命進化中,作為雜食者在地球上生存下來。
維繫人類生存的三條主要食物鏈是產業化食物鏈、有機食物鏈以及採獵食物鏈。三條食物鏈各有千秋,可是,經由我們所吃的食物,將人類與土地的生產力以及太陽的能量連接起來,這種連接可能並不顯著。即便是一塊奶油夾心餅乾,都與萬物發生著聯繫,畢竟食材源於廣袤的自然界。傳統社會裡,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的普遍願望就是有一口飯吃,能夠生存下來。但是進入工業社會之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農、牧、漁等產業的生產能力極大提高,食物變得異常豐富,再則琳琅滿目的調料品、標註各種營養學標籤的食物、製作技術光怪陸離的食物,讓人們無所適從。
筆者認為,在吃什麼和怎麼吃方面,「大道至簡」的哲學原則,此處也同樣管用。無論市場上推出怎樣的食物,無論食物廣告多麼誘人,選擇食物應以健康、安全、放心作為首要原則。若偏離了,疾病就會緊跟其後。儘管這是一個常識,依然被很多人忽略,不少人把口感當作標準。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就是人的慾望和胃口惹的禍。再則,越是接近自然的食物,越是相對安全的。
危險的飲食
這裡之所以說是相對安全,其主因是:若食材所依賴的土壤、水源出現污染,那食材肯定是不達標的。當前,保護生態、呵護環境和每一個人的健康息息相關,環境出現問題,人的身體必然出現健康風險。健康理念中,有一句俗話叫「管住嘴」,其實僅僅如此是不夠的,還要管好生態。只有生態環境好了,我們吃起來才會坦然。與土地打交道的樸實農民,對於食材的選擇有很多直觀的經驗,同時他們也知道保護土壤生態的重要性。而在大城市裡生活的人,對這些沒有全面的認知。通讀此書後,筆者的最大感受是:在每天的飲食生活中,必須有所節制,不能為了好吃的感官刺激,而忘乎所以。懂得感恩大地、感恩自然,是人類飲食和文明的前提。
《中國科學報》 (2018-10-26 第6版 讀書)


※「注射活體細菌」?可讓腫瘤萎縮甚至消失,或成抗癌新希望
※科學家的名聲和死亡,影響公眾的幸福生活?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