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出國後跟父母聊天,原來是個「技術活」…

出國後跟父母聊天,原來是個「技術活」…

出國留學,不僅是學子個人的求學之行,還承載著家庭的希望。

但由於時差、距離、觀念差異等因素,學子出國後,和爸媽交流的頻率低了,內容少了。

距離讓交流變難了

近年來,留學生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關注。家長們意識到,送孩子出國留學並不意味著完全不管,而是需要時時溝通。

丁莉的兩個女兒都曾在海外留學,她說:「每一個留學生都會碰見這樣或那樣的糗事、糟心事,這個成長過程沒有人可以替代,需要他們自己慢慢適應。而這期間,家長的支持和陪伴至關重要。」

然而,當家長們嘗試和孩子交流時,也許會發現事情好像沒那麼簡單。在國外,學子不得不獨立解決一些問題,比如簽證、學業、搬家、看病等。雖然「讓孩子更獨立」是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出國的考量之一,但孩子只報喜不報憂、明明情緒低落卻不願訴說,讓家長感到無能為力。

為了讓交流及時順暢,家長們做了各種努力。「我媽要求我每天向她報到。」豐樹琪在韓國成均館大學影像系讀研究生,她對於媽媽的行為表示理解,「她比較擔心我的人身安全。但是遇到煩心事,我一般不會跟家長說。」

拓展交流話題

其實,留學海外給學子提供了一個和父母溝通的平台,可以和父母交流新環境中的各種新鮮事,也可以問問父母家裡新發生的事情、親戚朋友的動態等。

在談及與父母聊什麼時,小王提到:「在實驗室成功做出成果被教授表揚、假期旅行看到獨特的風景、吃大餐犒勞自己等,都可以跟爸媽說。但熬夜趕作業、和室友的小摩擦等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就不必讓父母知道了,否則只會給他們徒增煩惱。」

相關留學專家表示,雖然報喜不報憂是為了不讓父母擔心,但如果真的遇到讓自己困擾、不知道如何解決的事,要記住家人永遠是你最堅實的依靠。此外,如果所在城市發生自然災害或危險事件,一定要及時向父母報平安。

聊什麼是個技術活

有些學子對於同家長深入交流有抵觸:一是覺得家長不理解,二是怕家長劈頭蓋臉地教育。

在溫哥華留學的遲舒馨除了平常打電話、通視頻,還通過和媽媽一起寫日記的方式進行深入交流。母親鄭世華認為,這種交流方式不僅可以了解女兒的生活狀況、內心活動,還能鍛煉她的語言表達能力。

「我希望舒馨經常寫,有兩個目的:一是遠離父母會有很多不能及時解決的問題和困惑,也許連對父母也不想說,寫下來有助於釋放壓力;二是寫作對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有幫助。」遲舒馨對於這種「我寫一篇、媽媽寫一篇」的交流方式非常認可:「很多通過通話和視頻無法表達的感情、難以描述的事情通過文字可以很好地表達出來,也可以獲得媽媽認真思考後的建議。」

也許有時家長不是想聊什麼,只是想看看孩子最近怎麼樣,及時進行視頻通話可以減少家長的擔心。「收拾得乾乾淨淨,跟家長通個視頻吧!」豐樹琪說。

每個家庭的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方式不同,溝通方式也有差異。比如遲舒馨與媽媽喜歡通過文字來表達心意;而豐樹琪在與父母相處時,更傾向通過「面對面」交流。但無論通過怎樣的方式溝通,保持聯繫是最基本的要求。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網》丁芳昫,略刪改,ID:haiwaiUSA,版權歸原作者/媒體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留學中心 的精彩文章:

加州聖克魯茲分校宿舍不夠,讓教授把自己家租給學生,你敢住嗎?
「大篷車難民」撲面而來,川普將派遣超800軍力支援美墨邊境

TAG:美國留學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