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論氣候因素的風水 四

論氣候因素的風水 四

在選擇建築基地時,氣壓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大氣對地球表面與人體有一種壓力,約為每平方厘米1公斤,人體承受的壓力相當於15.5~20噸。這個壓力因與體內壓力平衡所以平時感覺不到。 一個大氣壓相當於高760毫米水銀柱的壓力。

一般來說,人體對氣壓的變化能適應,但如果在短時間內,氣壓變化很大,人體便不能適應了。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氣壓有規律的下降,海拔越高大氣越稀 薄,氣壓也就降低。大氣主要由氧(佔21%)與氮(佔78%)組成,因而大氣稀薄,大氣中的氧含量降低,氧分壓也減低,這時人體肺內氧氣分壓也隨著降低, 這樣血色素就不能被飽和,就會出現血氧過少現象。

在3000米高度時,動脈血內氧飽和百分比僅90%,在8000~8500米的高山,只有50%的血色素 與氧結合,人體內氧的儲備降至正常人的45%,這時便可危及生命。故一般將240毫米水銀柱高(相當於8500米)的氣壓作為最低生理界限。生活在內地的 人初到西藏高原,會感到胸悶不適,頭昏欲眠,就是缺氧的緣故。

在高度1500米以上的低氣壓,即能引起人體一毓的生理變化。所以建築不宜選在海拔高度大的 高山上,也不宜選在寒冷、氣壓低的地區,因為這種環境很不利於大氣的流動,容易促成大氣污染,危害人體健康。 風是構成氣候環境的重要因素,是氣流流 動形成的。

在風水學中,因為氣"乘風則散"所以風之害被認為是擇宅大忌。選擇必求"藏風得水",避免強風的危害。對風的處理不當,的確不利於人體健康,傳 統醫學就很重視風對人體危害的研究,風被列為"風、寒、暑、濕、燥、火"六淫(六氣)之首,"六氣"太過,不及或不應時則形成致病邪氣。不僅對人體,風對 農業生產、航海業等均有重大影響,強大的風暴還會給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為利用風能和防止風害,古代中國人勤於觀察,將風的性質和風向依方位時序 繪作八風圖,試圖把握風的規律。

公元前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在《建築十書》也明確講到這一點:"……如果審慎地由小巷擋風,那就會是正確的 設計。風如果冷便有害,熱會感到懶惰,含有濕氣則要致傷。因此,這些弊害必須避免。" 人們對風的態度具有兩重性。在乾熱氣候區,涼爽的、帶有一定濕度的風是大受歡迎的;太熱、太冷、太強或灰塵太多的風是不受歡迎的。

通常人們也樂意接受 夏季的風習習吹來,加強熱傳導和對流,使人體散熱增快;潮濕的地區則希望風能帶走討厭的濕氣。所以在選擇建築基地時,既要避免過冷、過熱、過強的風,又要 有一定風速的風吹過。 一般來說,基址不宜選在山頂、山脊,這些地方風速往往很大;更要避開隘口地形,在這種地形條件下,氣流向隘口集中,形成急流,流線密集,風速成倍增 加,成為風口。

同時,也不宜選在靜風和微風頻率較大的山谷深盆地、河谷低洼等地方,這些地形風速過小,易造成不流動的沉悶的覆蓋氣層,空氣污染嚴重,招致 疾病。總之,應選擇在受冬季主導風的影響較小,夏季主導風常常吹來,以及近距離內常年主導風向上無大氣污染源的地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沁修文化 的精彩文章:

論古代中國,氣候對風水的影響
論氣候因素的風水 五

TAG:沁修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