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亮寶樓文博 漫話印章

亮寶樓文博 漫話印章

藝術博物館 | 美術展覽 | 文創 | 公共教育 | 綜合服務

中國人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就開始使用印章,

印章被認為是古中國文明的象徵,

《春秋運斗樞》一書中曾有記載:

「皇帝時,黃龍負圖,中有璽章,文曰天王符璽」。

《春秋合誠圖》也曾寫到

「亮坐舟中與太尉舜臨觀,鳳凰負圖授亮,

圖以赤兔為匣,其章曰:天赤帝符蠻。」

關於印章的起源與形成

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但就現存的考古實物和歷史記載來看,

最早出現的印章在商周時期,

於省吾在《雙劍古器物》中記錄了:

河南安陽出土的三方「殷商銅璽」,

是目前我國已知的最古老印章

其圖形文字與商代青銅器銘文的風格相一致,

三方「殷商銅璽」印(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周禮》記載「凡通貨賄以璽節出入之。」

「璽節者,今之印章也。」

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

對印章的稱呼、字體才開始有了明確的規定,

印章使用範圍擴大為象徵當權者權利的工具,

天子印章獨稱「璽」

官員百姓則用「印」作為稱呼,

字體統一使用秦篆的印用體「摹印篆」,

成為印章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秦官印

秦私印

戰國古印

在秦印基礎上發展而來是漢代印章

漢代是印章史上的一個鼎盛時期

此時的印章以其徵信功能、

實用價值被廣泛的應用於社會、

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

漢武帝時期規定丞相、大將軍等,

高官印文用「章」字代指,

取其「彰顯」「彰著」之意,

「印章」二字開始使用逐漸成為通稱。

漢官印

漢私印

漢將軍印

漢代玉印皇后之璽

漢印種類繁多,與前代印章相比,

漢代印章在書法上具備一定優勢,

尤其是隸書和繆篆的發展成熟,

使得漢代印章更加體現出方正質樸、

渾厚大氣的精神風貌。

繆篆

清代奚閃《冬花庵悔余稿》中提到:

「印之宗漢,如詩之唐宗,字之宗晉」

可見漢印為後世的篆刻藝術樹立了高超的審美典範,

同時也為印畫的結合創造了條件。

魏晉南北朝時期,篆刻承漢印之風,

受書法影響,魏晉時期的篆刻作品外形瘦挺方直,

率意而刻,整體不及漢代印章精整嚴謹。

至隋唐時期篆刻更顯衰弱,其文方折而轉,

布白均勾缺少秦、漢印章的婉轉自如,

缺少趣味相傳唐武后時,

將天子印的「璽」字改為「寶」字,

一直沿襲至清代。

唐代官印

唐太宗曾自書「貞觀」二字的聯珠朱文印

宋代時期官印基本承襲唐制,

其風格也是一脈相傳,沒有多少發展。

到了元代篆刻藝術重新開始復興,

文人士大夫幵始重視篆刻藝術,

書畫家、書畫鑒賞家在書畫上鈐蓋印章逐步成為風氣,

趙孟頫,以小篆入印,開創了圓朱文印

印章的線條更加富有神韻。

(元)趙孟頫圓朱文印《趙》

(元)趙孟頫圓朱文印《大雅》

(元)趙孟頫圓朱文印《趙孟頫印》

吾丘衍的《學古編》是中國第一部篆刻論著,

對後世影響極大,

《學古編》提出「摹刻私印,雖成小計,

而非精於六書之法者,必不能工。」

對於提高印章的藝術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印章藝術發展到明代中葉有了新的突破。

力追秦漢,在印壇上開闢出了明清案刻藝術的昌盛局面。

清代文人繼承了明代藝術家在篆刻藝術上的成就,

並且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了更大進步。

乾隆皇帝部分印章

到了近代印章藝術更是派支繁衍,名家輩出,

其中影響最大的有浙派和徽派

以及獨樹一幟的鄧石如、趙之謙、吳昌碩諸家,

篆刻己成為專門之學,

篆刻藝術的審美體系得以最終確立。

現代印章藝術更是繼承了明清文人篆刻的傳統,

技巧上更為精巧,取材上也更加寬泛,

總之印章藝術自身發展的逐步成熟和完善

使印章與書畫作品更好的融合成為完美組合……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往期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亮寶樓 的精彩文章:

最潮的城市賽事又要來啦!亮寶樓站等你來戰!
中華文化四海行——走進陝西?中國書畫精品聯展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高峰論壇在亮寶樓隆重舉行

TAG:亮寶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