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記者為什麼跑得特別快?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736-跑步有益健康
作者:常指導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酸奶泡
香港記者跑得快的名聲近年來在內地廣為流傳。人們往往都只是把這句
話當成一個趣味性的評論,而很少思考其中的合理性
。說出這句名言者,無疑是當時最了解國情的人,由他評價香港記者跑得快,這些新聞工作者想必是有
其過人之處
的。
現在回望
世紀之交的香港記者
,追蹤新聞的速度確實是要比其他的同行快不少。不僅當時的內地同行還
無法望其項背
,連一些西方記者都無法及時采編的新聞,也會搶先被香港記者摘走
。
他們
為什麼能跑得這麼快
呢?
歷史進程中的香港記者
香港的
新聞業起步
源自港英政府的需求。1841年,香港發行了第一種報紙,英語版的《香港公報》
。直到16年後,才發行了第一種中文報紙《中外新報》
。這兩份報紙,可以被認為是香港紙媒新聞的先聲,但由於當時的香港只是英
國政府下的一個對華的小小港口,這兩份報紙,也基本上就是英國媒體的傳聲筒
,尚沒有形成足夠的影響力以支撐強大的采編能力。
基本上是替英國媒體說話
不過隨著香港人本土意識的加強,對
英國殖民政府的反對聲音
也變得響亮起來,一些報紙開始發表諷刺、批評殖民政府的
文章。
雖然直到1991年香港
通過《人權法條例》
以前,其法律體系中
沒有任何一條明確地規定香港居民的新聞和言論自由,但也同樣是因為
沒有命令禁止
,「法外自由」的香港媒體還是得以順利發表這些言論。
生存在夾縫中的反對聲音受到了香港讀者的歡迎,也確
立了香港新聞高自由度、高透明度的名聲,成了一塊金字招牌。
在中國大陸戰亂頻仍的年代
香港確實為很多產業提供了一個小小的避風港
而在隨後的國民黨內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香港因其特殊的地理和政治地位得以
保持中立的立場
,各派扶持的報紙都在香港展開論戰,香港新聞界成為了中國信息流動的中心。這使得香港報紙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願意在這些
報紙上投放廣告的甲方也越來越多。憑藉優質中立的新聞和評論
,香港新聞業一邊實現理想,一邊就把錢賺了,足以讓很多人羨慕。
1957年,香港進入
電視時代
,「麗的映聲」
成為了遠東第一家有線電視台。載體雖然變了,香港在中國大陸、中國台灣、日本等東亞地區的對峙中卻還是
得以保持超然的地位
。相對於政治傾向濃烈
的海峽兩岸
,香港媒體的報道往往顯得
快捷而真實,這又讓香港電視新聞圈粉無數。
麗的映聲
當然新的載體也帶了一些
新的圈粉方式
,比如電視連續劇和綜藝節目,都可以成為電視台提高收視率和拉動廣告投放的產品。
1970年,香港電台成立
公共事務電視部
,第一個在商業電視台製作節目,紅極一時的《獅子山下》
便是當中的代表作。隨後各家電視台紛紛出招,以舞台劇、武俠小說等為底本改編電視劇和綜藝節目,《歡樂今宵》、《天蠶變》、《楚留香》
以及隨後的一大批電視劇都是79年代末80年代初
的產物,成為了一代人心中的經典。
《獅子山下》劇照
整個電視台有了錢,節目製作團隊就有
更充足的預算
,這當然也包括新聞製作團隊。
被當場指出跑得很快的那位香港女記者回憶,當年她在香港電視台的時候
跟隨國家領導人的腳步
,「去了世界還多地方。比如莫斯科,一年就去了莫斯科、非洲、南美,還有中亞
的許多國家,現在香港的電視台很少會派記者去。但那時我都去過。」
由於出差的數量和質量
都高,自然顯得香港記者跑得特別快。
跑的太快也未必是好事
市民文化里的自我奮鬥
在中國內地相對封閉的情況下,中國香港得以通過
文化輸出和新聞質量
獲取好評和大量注意力,廣告收入
保證了記者們跑得快。這是歷史進程為他們提供的機會。
網傳的香港記者收入
但是隨著改革開放和內地經濟文化水平的提升,香港的文化和新聞產業的先發優勢逐漸消退。香港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影響力逐漸
讓位於內地電視劇
,內地人也不再依賴香港這個窗口了解世界。預算充足的時代過去了,這時候還想要跑得快就要靠香港記者的自我奮鬥
了。
香港
濃烈的運動氣氛
,為記者們跑得快提供了足夠的群眾基礎。
有空地就跑起來
香港經濟騰飛於上個世紀70年代,通過
港口優勢和服裝貿易
,港人賺得了第一桶金,並在隨後的歲月里憑藉經濟基礎建立了自己的市民文化。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跑步和戶外運動。
港人的跑步熱情非常高,隨手一查,僅今年11月,各地就為熱衷跑步的市民準備了
多達27場賽事
,平均每天就有一場。無論是忙碌的上班族還是專業的跑步運動家,都能從這些賽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比賽去參加。如此熱衷跑步的城市
,在全中國都找不出幾座。
第一屆比賽就選在回歸之年的
渣打香港馬拉松
等賽事,更是全世界馬拉松愛好者都久仰大名的知名比賽,不僅參與者眾多,競技水平也很高
,在香港有著很高的認知度和參與度,參與人數至今仍是中國馬拉松第一
。(和廈馬有爭議)
另一方面,香港是一座
極端重視自然保護
的城市。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居然有75%
的土地處在受政府保護不得開發的狀態(這當然也嚴重增加了市民的購房負擔)。再加上香港島和新界大嶼等地本就多山,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越野運動基礎
。在常規的路面長跑之外,香港市民又得到了一個在上坡下坡之間體會運動快樂
的機會。
連續蟬聯香港「山野之王」戶外跑四屆冠軍的
曾小強
就對媒體表示:「香港有個優勢,城市和山很近,有連綿的山脈
,大部分很陡峭,挑戰性頗高
。」他也因此將香港人在國際越野跑賽事中都能夠名列前茅歸因於此,並且成立了一個小組,反對政府將山野間的小路通過鋪設水泥的方式「封鎖」起來。
香港記者
當然也是市民中的一員,從小生活在這樣的文化氣氛里,逐漸也就把自己的腳力練上來了。
young is not naive
香港記者的鍛煉過程源自
香港本土的市民文化和特殊的地理條件
。其實也不僅僅是對於香港市民而言,香港多山且注重環保的現實情況
,也使之成為了令人羨慕的越野跑訓練基地。
越野跑
是中國近年來興起的一種運動形式,注重選手在野外複雜地形
上快速穿越自然障礙
,並且自我保護
的能力。這項運動源於45年前的美國
,並且很快風靡了歐美各地,在香港也有很強的群眾基礎。而在內地,受到影響參與其中的人還不算多。但已經有很多年輕人開始嘗試,並且跑出了不錯的成績。近五年來,中國參與越野跑的愛好者和運動員呈爆髮式增長
,可以說是增長最迅猛的新興市場。
法國戶外品牌
薩洛蒙(Salomon)
,是亞瑪芬旗下的戶外跑品牌,很重視在中國培養新的越野跑選手
,在中國各地建立越野跑社群,培養中國年輕人對這項運動的興趣,並且從中選拔有天賦而努力者,進行系統性的訓練,使之能夠登上國際賽場,跑出「中國力量」
。
視頻不錯的
過去四年,這個
薩洛蒙精英訓練營的學員
已經走遍了杭州、臨海、北京和括蒼山。今年,從20個社區精選出來的60名越野跑學員
,則受邀前往香港進行了一場特殊的拉練,在專業神級導師的帶領下,享受越野跑的樂趣。當然,要享受這樣的樂趣,得有足夠的實力
才行。
指導他們的
全明星導師團隊
包括2017年西部100冠軍,大喜馬拉雅穿越記錄保持者Ryan Sandes
、2017 UTA100的冠軍暨今年西部100的亞軍Lucy Bartholomew
、耐力運動教練Majell Backhausen
、國際野外醫學協會的高級主任等,都是在越野跑和野外圈裡大名鼎鼎的人物
。
大喜馬拉雅穿越紀錄保持者
Ryan Sandes
除了在香港崎嶇的山路間逢山開路,尋找不為人知的小道,突破自己的越野跑極限以外,這些學員還會接受
晨間瑜伽課的訓練
,喚醒自己的身心,並訓練自己的力量、柔韌性以及專註力;在冠軍的指導下嘗試素食主義課程
,理解飲食結構和運動表現之間的關係,一方面調整自己的競技水平
,另一方面也樹立越野跑當中的環保精神
;野外救援
當然也是核心課程之一,以便他們將越野跑過程中的急救知識
帶回自己的城市,擔負起科學救援的重任,為中國越野跑的健康與安全
代言。
在這場精英訓練營的最後,學員們將會參加
LantauTrail70K
的比賽,選出表現最出色的越野選手,參加2018年12月香港Lantau50
的比賽。後者是香港非常重要的越野跑比賽
,是香港近年來新興的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最終,每一個參加訓練的學員,都有可能贏得
Salomon運動大使
的身份,把關於越野跑和健康
的知識帶回中國內地,在民間培養更多的越野跑高手,逐漸讓中國力量
在越野跑的世界裡更加為人所熟知。
參賽 留下一些獨特回憶
這會是
中國越野跑邁向世界
的堅實一步,也是提升中國人身體素質和環保意識
的一顆有益的種子。而這顆種子被Salomon
選在香港種下,也有著深遠的寓意。
END
擴展閱讀
我局更多觀察文章,戳下面
▼
國家:美國 | 日本 | 英國 | 法國 | 俄國
省區:河南 | 山西 | 甘肅 | 西藏 | 東北
城市:南京 | 徐州 | 長春 | 大連 | 樓蘭


※普京如何罩著敘利亞的藍天?
※中國西北的這個大省原來是靠這個起家的?
TAG:地球知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