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舌尖》導演陳曉卿攜《風味人間》回歸,從全球視角帶你看人與美食的關係

《舌尖》導演陳曉卿攜《風味人間》回歸,從全球視角帶你看人與美食的關係

原標題:《舌尖》導演陳曉卿攜《風味人間》回歸,從全球視角帶你看人與美食的關係


編輯:姜濟晗


一部《舌尖上的中國》,曾經讓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個名字變得廣為人知。

幾經沉浮後再出發,由陳曉卿攜原團隊打造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將在今晚首次與觀眾見面。



《風味人間》總導演陳曉卿。(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


老班底聚首,還是熟悉的「舌尖」味道

擔綱總導演的陳曉卿,李立宏「色香味」傳神畢現的解說,國際作曲家阿鯤的配樂,來自《舌尖上的中國》的老班底再次聚首,《風味人間》帶來的將是熟悉的「舌尖」味道。


新片延續過去一集一個主題的框架,將以八集的長度,分別講述「山海之間」「落地生根」「餚變萬化」「香料歧路」「滾滾紅塵」等主題。


陳曉卿透露,紀錄片人在創作上其實是有著一定的慣性,新片也延續了「舌尖」系列對人與美食關係的思考,並將過去的維度進一步擴展到全球領域。



禿黃油拌飯。


火腿肉。


為了拍攝新片,團隊歷時四年籌備,腳步遍布六大洲二十多個國家,希望在全球化的展示中體現與中國食品的對比。


「東西方有很多不謀而合之處,有些食材不同但做法相同,有些食材相同但做法不同,我們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要講。」 陳曉卿說道。和過去一樣,紀錄片中出現的食物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在10月25日的首映禮上播放的第一集《山海之間》,就先後出現了禿黃油拌飯、大閘蟹、火腿等食物,現場觀眾直言看得飢腸轆轆。


更先進的攝影技術,讓味道「看得見」

說了這麼多,《風味人間》和以前的美食紀錄片相比,又會帶來哪些不一樣的觀感呢?相信這也是很多觀眾期待的地方。


隨著全球紀錄片製作理念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紀錄片開始講故事,比如BBC的《地球脈動2》,片中群蛇圍攻海鬣蜥的片段宛如一場好萊塢驚悚大片,一波三折驚險連連。


但在陳曉卿看來,比起講一個好故事,如何讓觀眾體驗你的故事更為重要。


這次《風味人間》,就採用了更先進的拍攝技術「顯微攝影」,這種拍攝技術,能讓細節更加細膩完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大閘蟹。



此次的紀錄片採用了「顯微攝影」技術。


「你會知道蟹肉為什麼在這一塊突然變得美味了,為什麼口感變得彈牙了。我們試驗了很多小朋友和成年人,看到這裡都要打一個寒戰。」陳曉卿說。在拍攝酸性物質接近螃蟹肉的肌肉纖維時,這種微觀的拍攝手法能讓觀眾更直觀地看到,螃蟹肉是如何受到刺激「虎軀一振」的。


即便拍攝技術更進步,《風味人間》仍承襲了以往美食紀錄片重視人文關懷的優點。在紀錄片中,人們不僅可以看到各地美食,還能感受到美食背後的故事,讀懂當地文化。


海外內容佔30%


近年來美食紀錄片越來越多,競爭也越發激烈,美食紀錄片老少皆宜,容易爆火。因此,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了這類紀錄片面臨的一大難題。


而《風味人間》和其他美食紀錄片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它的世界性,而不單單是講述中國的美食。


據了解,拍攝期間,陳曉卿帶領攝製組跨越六大洲二十多個地區,收錄了許多國外美食。整部紀錄片,中國內容佔70%,海外內容佔到30%。7集正片+1集花絮,每集50分鐘的劇集設置也是國際紀錄片的標配。


「國外的美食,有一部分是奇觀性的食物,會引起大家好奇心,而更多的是東西方的不謀而合,是中國觀眾看到會會心一笑的食物。」陳曉卿介紹。他相信,國外的「風味」同樣能引起中國觀眾的共鳴。


比如有一期《風味人間》提到了皖南的火腿,而在伊比利亞、帕爾瑪和弗吉尼亞也有火腿。人類祖先在沒有任何溝通的情況下,不約而同地找到了同一種保存肉類的方法。這種東西方美食的共通之處,讓陳曉卿覺得很有趣。


實際上,這種中西方美食對比的內容呈現形式,也是陳曉卿在美食紀錄片上所做的新嘗試。


當下,美食紀錄片同質化越來越嚴重,在紀錄片中增加海外內容,或許能為中國紀錄片走向海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參考資料:


北京日報。2018年19月26日,《陳曉卿<風味人間>即將上線 對比中西美食味道》


娛樂資本論,2018年10月11日,《陳曉卿<風味人間>10月28日開播 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輿 的精彩文章:

2018年國際和平日紀念活動在南京舉辦,這是中國首座「國際和平城市」
沖鴨!《紅海行動》出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TAG:華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