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國統一六國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偶然?

秦國統一六國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偶然?

秦統一六國的史實大家都耳熟能詳。這裡有一個問題:秦統一天下到底是必然還是偶然?

很多人認為是必然,原因是:

1.中國地理條件有利於統一,秦國的地形最為優越,易守難攻。

2.秦國制度先進,農業經濟發達,國力強大,碾壓六國。

3.六國不團結。被各個擊破。

我個人是這麼認為的,秦統一六國既有一定的必然性,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偶然因素的佔比還要稍微高一些。

具體原因如下:

1.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近代之前只有中國長期保持統一。

其他國家別說保持統一了,不滅亡就很不錯了。甚至亡國後,能重新復國的國家也屈指可數。

日本在歷史上幾乎沒有統一過,直到明治維新才真正統一。

羅馬帝國時期,西歐各國尚處於蠻荒時代。羅馬對地方的管理類似於分封制,對地方的控制力並不強。

阿拉伯統一過,但維持的時間很短。

由此可見,統一併非是必然,偶然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2.秦國的誕生本來就很偶然。

戰國七雄之中,韓魏趙是晉國分裂的產物,而晉國和燕國都是周朝宗室的封國;齊國是姜太公的封國,後來田氏代齊,姜齊變成了田齊;楚國是獨立於周朝之外的大國,春秋時期楚國首領就自稱楚王。這六國都大有來頭,出身很高。

只有秦國出身最低。秦國祖先嬴非子只是替周天子養馬的官(容易聯想到弼馬溫)。周朝第八位君主周孝王時期,嬴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封為「附庸」,擁有方圓五十里的土地。

周幽王(第12任君主)「烽火戲諸侯」身死國滅後,秦襄公因護送周平王東遷,立下大功,正式被封為諸侯,還獲得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秦國因此擁有了成為大國的資本。

總之,秦國出身低,基礎差,獲得封地晚,封地很偏遠,這一路走來,有多少偶然因素?


3.商鞅的出現和入秦也有一定的偶然性。

戰國時期,魏國是最先變法的國家,因此魏國最先強大起來。天下人才都湧入魏國,都想在魏國建功立業,獲得功名。就像八九十年代很多人往美國跑一樣。

比較知名的有子夏(孔子最有才的弟子)、李悝、吳起、段干木、公輸痤以及後來的龐涓、孫臏等。

在魏國的眾多人才中,商鞅只是最不起眼的一個。即使相國公輸痤臨終前向魏王推薦商鞅,商鞅也沒能獲得重視。

商鞅在魏國親身經歷了李悝變法,又曾擔任公輸痤的副手,學到了很多東西。在不受重用的情況下,才最終去別國尋找出路。

因為當時秦國很落後野蠻,商鞅一開始並沒有打算去秦國。後來聽說公輸痤的一名門客景監在秦國混的不錯,才最終帶著一本李悝的《法經》去秦國投奔老同事。

假如沒有商鞅或商鞅不入秦,那秦國的崛起恐怕遙遙無期。


4.商鞅變法並非萬能,有很多弊端。

很多人認為商鞅變法後,秦國統一就很容易。

其實,秦國變法非常野蠻粗暴,對百姓的監督無處不在,百姓處境惡化了。貴族也很不滿。秦國必須對外掠奪來維持體制和變法的繼續。一旦掠奪失敗或沒有搶來足夠的東西和土地,國內就會爆發反抗。

實際上,在秦始皇登基前後,秦國已經快撐不下去了。呂不韋改變策略,大力發展商貿,才讓秦國國力得到恢復。如果不是呂不韋,秦國很可能要完蛋。

因為秦國的文化、經濟都落後於魏國、齊國、楚國,秦國只能依靠軍事優勢儘快打垮對手,不然自己就會因內亂垮掉。而商業發達的齊國、魏國、楚國就無此問題,可以長期可持續發展。


5.秦國的統一不僅需要實力,更需要機遇。

對於一個文明而言,分裂是常態,統一併非必然。任何一個文明的首次統一都是需要機會的,一旦錯過統一的最佳機遇期,統一就很難了。

比如拿破崙本來很有希望統一歐洲,但錯誤的進攻俄國,損失六十萬大軍,歐洲統一的希望就破滅了。

戰國末期,秦國如果不能抓住機遇,迅速統一六國。等齊國、楚國緩過勁來,或出現一批忠臣良將,秦國再去統一將很難。

再者,如果不能迅速統一,等秦始皇死後,秦國內部也可能再出問題。

總之,統一不僅看實力,還要看機會,機會一旦錯過,統一就很難了。

總結:一個文明的統一是由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決定的。人文的因素更為重要。

秦國的統一是十幾代秦國君臣共同努力的結果,其中也存在很多偶然因素。最後由秦始皇抓住機遇,揚長避短,完成了首次統一。有了第一次,後世的統一就變得相對簡單。

可以說,從秦朝開始中國的統一就變成了歷史必然。正是因為統一的偶然性,才更值得珍惜,才更能看出中國人祖先們的偉大。

歡迎關注,大家也可以說下自己的看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棟哥歷史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說中國人在近代史上不僅沒有吃虧反而賺了?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中,誰對中國的功勞最大?

TAG:棟哥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