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能兵不血刃降燕、水淹龍且破齊的韓信,卻輕易地被劉邦奪軍,細思極恐!

能兵不血刃降燕、水淹龍且破齊的韓信,卻輕易地被劉邦奪軍,細思極恐!

原標題:能兵不血刃降燕、水淹龍且破齊的韓信,卻輕易地被劉邦奪軍,細思極恐!


對於俘獲的李左車,韓信也玩起了攻心戰,親自給他解開綁繩,以老師的禮儀對待他,將李左車收服。


歷史中也有類似的故事,比如:劉邦在西出攻秦咸陽時,因為招降了南陽郡守,沿路聞風而降,三個月便攻入了咸陽;張飛義釋巴郡太守嚴顏後,張弓只箭,徑取成都……

對於後面的攻燕齊作戰,韓信誠心向李左車再三進行了請教。


李左車對漢軍和燕齊兩軍的強弱形勢進行了分析,建議韓信:


一是,不要急於興兵討伐燕國,先穩定趙國的局勢;


二是,採取虛張聲勢的方法先大軍壓境,然後再派說客威嚇利誘勸降燕國;

三是,如果燕國歸順,再派說客勸降齊國。韓信按照李左車的方法,兵不血刃的降服了燕國。韓信派人向劉邦請求,封他的副手張耳為趙王,劉邦同意。


此前,劉邦在滎陽被項羽打敗,逃到了成皋,回關中徵兵後又回到了成皋前線。公元前204年六月,不幸又被項羽包圍打敗,劉邦和夏侯嬰二人從成皋逃出,東渡黃河,在晚上時逃到了韓信張耳軍隊在河南焦作修武的駐地。



第二天一大早,他們假借漢王使臣的身份,騎馬奔入趙軍營壘,奪取了韓信和張耳的兵符和印信,在掌握了軍隊指揮權後,立即主持並召開了臨時軍事會議,對眾將的職位進行了調整,決定由張耳留守趙國,韓信出任齊國相國,並帶領趙國沒有發往滎陽的部隊去攻齊。而此時,韓信、張耳還在睡覺。


寫到這裡時,讓我想到了後來駐兵細柳營的周亞夫,可能就是從他們身上吸取了教訓,即使皇帝本人來,也別想隨意進入軍營,更別說奪軍權了。再到後來的清朝年羹堯,「軍中只知有大將軍,不知有皇上」,讓雍正皇帝動了殺心。


如果很理性的來思考一下劉邦這次以突襲擊方式奪取韓信兵權的原因,我們可能就會有另外一些啟示:


一是,劉邦受困滎陽時,曾多次要求韓信、張耳支援,二人屢以項羽派兵襲擊趙國為由,有隱不受召的傾向。


二是,此時剛剛兵敗的劉邦,人弱勢孤,韓張二人甚至於軍中的其他將軍們,如果認他是漢王還好說,如果不認,要麼可能會殺掉劉邦,要麼演一次黃袍加身,擁韓信挾劉邦以令關中,後果比較嚴重。


三是,在韓張二人摸不清底細的情況下,可以借漢王的餘威,迅速控制軍隊。

四是,縣官不如現管,但劉邦很容易就控制了軍隊,只能說明這支軍隊並不效忠於韓張二人。


五是,能夠奪軍的關鍵就是劉邦自己拿到了他給予韓信的印綬,當大領導拿著自己發給下屬的印綬出現在所有人面前時,是沒有人敢懷疑和反對的,這是職場心理,也是戰場紀律,如果換了別人,這招肯定起不了多少作用。



六是,當韓張二人還在睡夢中時,劉邦就對軍中人事調整完畢,這麼重大的事情,怎麼就沒有人去叫醒他,或者提出反對意見?更加證明了軍隊並不效忠於他們,韓張二人是空頭將軍,可以用,但不能胡來。

七是,韓信的屢次被抽軍,被奪權,都能說明,韓信一直都沒有能夠培養出一支效忠於他自己的隊伍,至死都沒有實力能夠用實際行動來背叛劉邦,武涉、蒯通等辯士根本不可能勸說成功。


公元前204年冬,韓信率兵攻齊,還沒有到達平原縣的黃河渡口,就聽到了酈食其已經勸降了齊國的有關消息,準備停止前進,齊軍也放鬆了對漢軍的防衛。


這時,范陽縣的辯士蒯(kuǎi)通對韓信說:漢王沒有下命令讓您停止進攻,怎麼能停止前進呢?一個憑三寸不爛之舌的說客,輕易就降服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而你帶著幾萬人,苦戰一年多才拿下趙國五十多座城池,您當了幾年大將取得的功勞難道不如一個小書生嗎?


韓信於是不再理會酈食其,率兵攻擊並打敗了駐紮在歷下的齊軍,一路掩殺直逼高密,直到遇見前來援齊的楚將龍且(jū)。



這裡,我再插一個話題,項羽手下的有五大猛將,他們分別是龍且、鍾離眛(mèi)、季布、英布、項莊。龍且(jū),兵敗被灌嬰所殺。鍾離眛,兵敗投韓信,死亡有爭議,主流說法是被韓信逼迫自殺。季布,以守諾言、講信用聞名,一諾千金的主角就是他,後被赦免無罪,得善終。英布,投降劉邦,被封為淮南王,後起兵反漢,因謀反罪被殺。項莊,項羽堂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主角,與項羽戰死在烏江邊。


齊王田廣和龍且(jū)合兵後,有人勸龍且說:漢軍鋒芒銳不可當,不如採取深溝高壘、堅守不出的戰法,再派人策反淪陷城邑,讓漢軍因無後勤補給而投降。龍且為了自己的戰功和封賞,硬說自己了解韓信的為人,韓信容易對付,在淮水邊布陣準備開打。聯繫到前面的李左車、陳餘沒有?


韓信打仗就是有水平,奇謀不斷,更善於玩敗中取勝的回馬槍戰術。在與龍且的作戰中,他命人連夜趕製了一萬多個口袋,裝滿沙土,先堵住淮水上游。白天的時候,帶領一半軍隊強渡淮水,攻打龍且。然後,又假裝戰敗往回逃。龍且率軍渡淮水追擊韓信,還說:我本來就知道韓信是個膽小鬼。韓信下令挖開堵塞淮水的沙袋,河水洶湧而至,將龍且的一半軍隊擋在河對岸。這時,韓信立即回師反攻,打敗並殺死了龍且。河對岸的部隊見主帥陣亡,四散逃竄。韓信趁勢進軍,順利的降服了齊國。


韓信打敗龍且的這種戰法,還被唐太宗李世民在打劉黑闥時用過,那是公元622年,雙方在洺水(今河北曲周西)對陣,方法結果相似。



在古代戰爭中,利用水來取勝的故事很多,除過前面韓信引渭水灌淹廢丘,逼得章邯自殺外, 還有幾次水淹戰,包括三次水淹攻城戰鬥,它們分別是:


一是,公元前558年晉悼公率十三國聯軍攻秦,秦景公採取了引敵深入、堅壁清野、節節抗擊的方法,通過在涇水上游投毒,大量的毒殺了聯軍士兵,史稱「遷延之役」。


二是,公元219年,關羽水淹于禁七路大軍,斬殺大將龐德。


三是,晉國大夫智伯帶韓魏聯軍攻趙,引汾水淹晉陽,沒有攻下城池,主要是因為韓魏反水。不過,智伯了一句無意的「沒有想到,水也能讓人滅亡」說笑,倒是成了歷史上的又一場水淹大戰的讖chèn言(迷信的人指將要應驗的預言、預兆)。


四是,公元前279年,白起率軍攔蠻河水,修白起渠,水淹楚國陪都鄢城。



五是,秦始皇統一六國時的攻取魏國大梁,就是用水淹的。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攻魏,決黃河及大溝水灌大梁,城毀魏降。


六是,當然了,不是所有想用水淹別人的戰事都能成功的,有一次就沒有成功,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事情也會發生。公元514年,南梁武帝蕭衍想攻打北魏的壽陽城,於是在淮河上游的荊山和下游浮山築壩,因浮山段河床「沙土漂輕」,結果水漲壩毀,南梁自己十萬餘人反而受災。


說明,韓信故事連載,更多內容請在公眾號內查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林隨筆 的精彩文章:

在項楚大軍中的韓信,並非是受到冷落,實際上還是被項羽重用著!
韓信為何甘願受辱胯下之辱,也不拔劍相向於羞辱自己的屠夫?

TAG:木林隨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