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項羽為何至死不過烏江,不僅是面子,而是他明白了1個道理

項羽為何至死不過烏江,不僅是面子,而是他明白了1個道理

原標題:項羽為何至死不過烏江,不僅是面子,而是他明白了1個道理


如果當初項羽在敗走垓下之後,聽了烏江亭長的話,回到江東,未必不能東山再起,或許還將改變歷史。因為,項羽在剛開始騎兵的時候也是一無所有的,沒道理在經過一次失敗之後,就此一蹶不振。因此很多人都以為是項羽認慫了,覺得自己就算回到了烏江,也不是劉邦的對手。然最後項羽還是功虧一簣了,但是他的戰績和努力,我們都是看在眼裡的。


項羽在鴻門宴放走劉邦之後,結局的走向就開始發生了逆向轉變,劉邦憑藉著身邊封軍事和將領一步一步逼死了項羽,最後項羽落得了一個四面楚歌、自刎烏江的結局。那麼項羽是因為要面子而自刎的嗎?其實這樣的猜測離不開項羽之前暴露出來的自負和心高氣傲性格特點,當年項羽雖說是豪氣萬丈非常具有英雄主義的色彩,可是他的性格缺陷是哦十分致命的,因為他的疑心非常重,不僅苛待下屬,還沒有慧眼識人的本領,當年韓信在他營帳中的時候,他就沒有發現此人可用。



其實就在項羽回頭時他明白了一件事,當初他當兵離家時曾向父老鄉親們承諾過,一定會給江東父老一個美好的生活。如果這次他失敗逃回去,鄉親們一定會和擁護他一起再重新打回去的,但是在這之間,劉邦也一定會帶兵追來,那麼江東父老的生活就會不得安寧,所有生活都會被破壞。與其讓大家陪自己受罪,不如就讓一切到此結束吧,他不想成為罪人,更不想連累了父老鄉親。西楚霸王死也不願渡烏江?並不是他傻,只因他發現了一個秘密!


歷史記載中,項羽在摧毀秦國時,曾殘忍地屠殺了20萬名襄城下士。楚漢戰爭爆發後,他仍然沒有改變胡亂殺人的習慣,這導致了「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耳」。所以,這樣的人,我們如何通過自我犧牲來減輕人民的痛苦?他們認為這句話顯然與項羽的性格不符。著名學者呂叔湘先生還提出了一種特殊的說法,也就是說,「敵人是生的,我是死的。」項羽至死不願過烏江,不僅是為了面子,而是他最後明白了一個道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貓爺歷史觀 的精彩文章:

同是手握大權,為何武則天使大唐更強盛,慈禧卻讓清朝更沒落
嫌丈夫窮硬讓丈夫寫了封修書,丈夫發達後她又想回來,被果斷拒絕

TAG:貓爺歷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