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商兆琦 | 推倒紀念碑,日本對佩里來航的愛憎背後

商兆琦 | 推倒紀念碑,日本對佩里來航的愛憎背後







一. 日本人紀念「侵略者」?







神奈川縣橫須賀市的「佩里登陸紀念碑」




在日本,有三處紀念佩里來航的紀念碑,一處在神奈川的橫須賀,一處在北海道的函館,另一處在靜岡的下田。橫須賀的紀念碑興建於1901年,最早、規模最大、也最為知名。之後,在2002年和2005年,為了紀念佩里來航150周年,函館和下田也分別設立了紀念碑。




從1934年起,每年5月,下田市都會舉辦「黑船祭」,至今已舉辦了79屆(只在1941年至1946年停辦過)。「黑船」是指佩里艦隊,「祭(MATSURI)」在日文中指祭神、祈福的儀式,亦指衍生出來的狂歡節慶等。每當此時,當地人和遊客都會紀念為開港做出貢獻的歷史人物,如佩里和美國首任駐日公使哈里斯。他們還會裝扮成19世紀美國海軍和幕府武士的模樣,重現當年的《日美和親條約》簽訂的場景。此外還包括海上煙火大會、美軍公墓祭掃、軍樂演奏會等活動。






下田市「黑船祭」




對於這些紀念設施和活動,很多國人感到匪夷所思,這豈不是在肯定和讚美美國的侵略嗎?對此,有人會說日本人務實、開明,因為佩里來航是日本走向近代的契機。也有人認為,這只不過是對美國獻媚的政治秀。更有人認為,這是日本受虐狂的表現,同時是為克服對外恐懼的「暴露療法」。




旅日作家李長聲曾經指出:「中國人看日本,有幾個毛病。一個毛病是習慣用中國人的眼光和心思一廂情願地詮釋日本」。厭惡日本的,凡事都說日本壞。喜歡日本的,「凡事都說日本好」。為迎合這些人的心理需求,各種聳人聽聞的講法,便以訛傳訛地泛濫開來。另一方面,

中國人又習慣用殖民、侵略、反帝、反封建等敘述模式,去理解日本近代史。

因是削足適履的操作,

在很多問題上難以自圓其說




那麼,日本人為何要為佩里樹碑立傳呢?





二. 「黑船」來航的屈辱感與幕府的瓦解




1853年7月8日,時任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的佩里率4艘黑色軍艦,載炮七十三門,闖入浦賀港。






黑船




按照革命史觀或民族主義敘事來講,佩里來者不善,旨在侵略日本,佔領市場,傾銷商品,掠奪原料,將日本變成美國的殖民地。不過,就事論事的話,他此行的主要目的僅是將美國總統的親筆信遞交幕府。






美國總統菲爾莫爾的國書譯本




美國總統在信中說道:日美兩國都物產富饒,太平洋雖寬闊,蒸汽船十八個晝夜既可抵達日本,互通有無,對雙方都有好處。另外,美國船隻出海捕鯨,常航行到日本近海。這些船隻或遭颶風,或遭海難,擱淺日本海岸之時,希望日本能為船員和貨物提供避難場所。第三,美國去往中國的蒸汽船,需消耗大量燃料、食物和淡水。希望日本能開放一兩處港口,方便船隻靠岸、修理,船員上岸購買補給。

簡而言之,一要建交,二要通商。






19世紀美國捕鯨畫




其實,因為荷蘭政府的通風報信,幕府一年前就知道佩里來航的計劃。荷蘭國王「再次」勸告幕府開放國門,與其它西洋各國通商貿易。之所以說「再次」,是因為荷蘭國王8年前就曾勸告過日本對外開放。1844年,荷蘭國王在寫給幕府的國書中,首先陳述了鴉片戰爭的結果和原因,提醒日本不要重蹈大清國的覆轍。信中還指出,蒸汽船將世界連為一體,日本已經不可能孤立於世界之外了。




儘管如此,幕府擔憂打開國門會衝擊傳統體制,並最終危及到自己的統治。國內則形成

鎖國攘夷(主戰),消極開國(拖延)和積極開國(主和)

等三種輿論。但對於幕府而言,主戰不可能,因為軍事實力存在差距;主和也不可能,因為有損己方的權威;能採取的,就是拖延、周旋和矇騙。一直以來,幕府都以拖延和周旋的戰術應對西方。但對於佩里,這招不好使了。




在佩里的強硬姿態下,幕府被迫允許他登陸,並「作為權宜之計」接收了美國國書。佩里威脅道,如果日方不作答覆,明年將率更強大的艦隊再來。其後,率艦繞航江戶灣後,揚長而去。







屋漏偏逢連夜雨。佩里離開後不久,第12代將軍去世。即位的第13代將軍身體病弱,難堪大任。幕府想以「舉國一致」的態勢應對危機,徵求地方大名的意見,並動員他們充實軍力。不過,幕府自己心裡沒數,又缺乏決斷力和統御力,反而為各雄藩大名參與國政運營提供了良機。德川齊昭——末代將軍德川慶喜的生父、前水戶藩主——進入權力核心。在他的推動下,幕府採取了「內戰外和」的路線,對內擺出鎖國開戰的姿態,對外則以避戰求和為宗旨。

這種表裡不一的方針不僅未能統一國內輿論,圍繞開國的分歧反而更嚴重了。




1854年2月,佩里率領一支更大的艦隊再次到來江戶灣。幕府一方面謹慎準備,避免開戰,另一方面又加緊備戰。經過四次談判,雙方最終簽訂了《日美和親條約》。 簡單來說,對於美國總統的兩條要求,幕府同意了建交,拒絕了通商。







幕府

迫於佩里的恫嚇打開國門的做法——反倒不是條約內容——在日本國內產生了強烈的屈辱感,並導致其威嚴掃地。

武士重視名譽甚於生命,幕府作為全體武士之首領,其不戰而降的姿態,點燃了武士們心中的怒火。




下級武士嚷嚷著要「廢約攘夷」,將外國人驅逐出去。為了安撫他們的憤怒,幕府口頭上保證一定期限內廢約攘夷,驅逐外國人,恢復鎖國狀態,內心卻知道大勢不可扭轉,只有對外開放才是出路。幕府這種對外屈服,對內欺瞞的態度,引發了國內的極大不滿,並為自己的最後倒台埋下了禍根。




佩里來航15年之後,德川幕府的統治宣告瓦解。






三.從攘夷到開國的明治新敘事




以薩摩和長州為主力的倒幕派,在「尊王攘夷」的旗號下,推翻了「媚外」幕府的統治,建立了明治新政府。然而,明治新政府成立後非但未「攘夷」,反而實行了更為徹底的對外開放政策。維新元勛們心裡早就明白:日本想要有發展,必需對外開放。

「攘夷」是用來使幕府難堪的口號,是扳倒幕府的策略。

目標實現後,口號也就隨之消失了。




明治政府全面向「夷狄」學習,引進技術,興辦教育,開放輿論,啟發民智,推行信教自由。此外,明治政府還頒布法令剝奪武士特權,取消他們的榮譽,要把這個階層連根拔起。下級武士在「攘夷」口號的鼓動下投身維新運動,未曾料到維新後的新政府不但未「攘夷」,反而掉過頭來要消滅自己。感到被背叛的武士掀起一次次的叛亂,都被無情鎮壓。







武士階層




對於幕府簽訂的對外條約,明治新政府一方面抨擊其為「不平等」,一方面又加以繼承,甚至簽訂更為不利的條約。事實上,以《日美和親條約》為例,日本只不過開放了數個港口,允許美國人在極小的範圍內自由活動,為近海航行的美國船隻提供淡水,食物和燃料,為遇難的船隻提供庇護。沒有割地、沒有賠款、沒有出讓利權,甚至沒有通商,這算得上是「不平等條約」嗎?




儘管幕府隨後被迫簽訂的一系列通商條約(以《安政五國條約》為代表),包含了領事裁判權、協定關稅和片面最惠國待遇等不平等內容。但就這些條約的具體作用而言,對日本未必都是不利影響。例如幕末時期,外國人很少在日本犯罪,而日本的攘夷派卻屢次襲擊外國人。按照領事裁判權的規定,日本人的犯罪需要交付日方處理。因為數量繁多,很多案件最後不了了之。後來出任首相的伊藤博文年輕時就是個攘夷派,他曾夥同別人向英國公使館縱火,事後未遭任何懲罰。而且與歐美通商後,日本的近代產業迅速發展,日本的生絲在世界市場上盈利甚豐。反之,幕府如果拒絕和談,無視差距盲目開戰,那戰敗後割地、賠款的代價往往要沉重得多。







伊藤博文




進入明治時代後,武士階層和他們古老的榮譽感慢慢消失了,幕末被迫開國的恥辱感也被漸漸遺忘了。為了修訂不平等條約,明治政府努力靠近西方列強要求的「文明國家」標準。在「文明開化」的浪潮之中,越來越多的人醉心於西洋事物。

當明治政府開始以「維新」、「開國」為線索編撰「本朝史」之時,佩里的來航開始被講述為日本開國的序幕,文明開化的契機。

而且,佩里來航之後,美國一直支持日本的近代化,並為其培養了一批教育家和科技人才。如何結交這樣一個朋友,對日本來說也是個不小的課題。




敵人總是要抹黑的,不過對於眼下的朋友,該交往的時候還是要交往,

不僅能請客吃飯,還可以樹碑立傳。






四. 樹碑紀念背後的日美關係




1900年10月,美國退役海軍少將比爾茲利訪問橫須賀。47年前,他與佩里一同來到橫須賀,當時他還只是一名17歲的少尉預備軍官。此次故地重遊,為的是找尋紀念佩里來航的設施。然而,他什麼也沒找到。在「日美友好協會」主辦的宴會上,比爾茲利對此表示了遺憾。他說,

佩里是促使日本開國的功臣,理應紀念。







比爾茲利夫婦在紀念碑選址處合影留念




時任「日美友好協會」會長的是金子堅太郎。他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十多天前剛剛就任司法大臣。聽到比爾茲利的發言,金子堅太郎當場提議由「日美友好協會」牽頭,為佩里來航樹碑紀念。




樹碑的計劃得到日美兩國的熱烈響應。不到半年,就募集了2萬多日元(當時小學教師月收入10~13日元),

明治天皇也捐贈了1000日元

。紀念碑工事進展順利,於次年7月完工。碑體是一塊巨型花崗岩,高4.5米,寬2.4米,厚39厘米,重達10噸。底座高5.4米,重9噸。年輕時曾向英國公使館縱火,以驅逐外國人為志向的伊藤博文題寫了碑名,「北米合眾國水師提督伯理上陸紀念碑」。




1901年7月14日,「日美友好協會」為紀念碑舉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禮。美國派遣佩里外孫弗雷德里克·羅傑斯少將率三艘軍艦參加,日本則出動了四艘軍艦。日本首相桂太郎、陸軍大臣兒玉源太郎、海軍大臣山本權兵衛、大藏大臣曾禰荒助、農商務大臣平田東助等政府和軍隊首腦以及各界名流悉數到場。美方代表則包括羅傑斯少將、比爾茲利以及橫濱領事館的正副總領事。據說,當天到場的賓客達到1000人。




此後,該紀念碑成為

日美友好的標誌性建築物

。美國艦隊訪日時,總會到訪此地。






五.「紀念碑」的推倒與重修




1900年至1920年代,在美國的日本移民數量激增。甲午和日俄戰爭之後,日本勢力急劇擴張。世界範圍內「黃禍論」甚囂塵上,美國本土也出現「排日運動」。一戰之後,美國主導的巴黎和會上,日本在中國的擴張受到壓制。由此,一些日本人對美感情出現惡化,其間就包括德富蘇峰。







德富蘇峰




德富蘇峰不僅是位報人,他還是歷史學家和政論家。他一生活了93歲,歷經明治、大正、昭和,始終位居言論界中心,對輿論影響巨大。蘇峰青年時代憤慨於當時的不平等條約,對佩里「以軍艦迫使我國開國」感到無法釋懷,但他同時接受美國文化的熏陶,甚至講過「美國人民乃我國之恩人」。從1890年至1900年,一直提倡「日美同盟論」,主張日美聯手同作「太平洋的女王」。1905年美國開始排日運動後,蘇峰對美開始產生反感,儘管他仍鼓吹日美友好,希望兩國關係能夠改善。但一戰之後,蘇峰憤慨於巴黎和會中日本利益受損,已轉而認為日美兩國圍繞太平洋勢必發生衝突。




在1929年撰寫的《近世日本國民史》第31卷之中,蘇峰寫道,佩里來航是美國侵略東亞的前兆,德川幕府理應認清大勢,主動開國。幕府在僅僅四艘軍艦的恫嚇下被動開國,「不能不說近似於強暴」。這是日本歷史上難以磨滅的污點。幕府既然早知道佩里要來,就應該積極備戰,一戰而將其驅逐,以維護日本的尊然。 這段話看上去是對德川幕府講的,實際上卻是對昭和政府講的。1940年9月,德富蘇峰攛掇近衛文麿參加軸心國同盟。1941年12月,他又幫助東條英機修改「大東亞戰爭」開戰詔書。日美開戰後,蘇峰終於等來了「雪恥」的機會。




然而,日本在開戰初期的優勢轉瞬即逝。中途島戰役之後,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與此同時,日本民間對美國事物的憎惡越來越高漲,「鬼畜英美」的咒罵不絕於耳。這時,

佩里來航紀念碑便成了日本人宣洩仇恨的對象




1944年,橫須賀市的右翼團體義憤填膺地向當地軍政機關提議:

推倒紀念碑

,將其「碎屍萬段」後鋪灑在靖國神社的參道上,供參拜者踐踏。當地軍政機關忙於作戰,不願搭理他們。另外,建碑時有天皇的下賜金,不能輕舉妄動。不過,右翼團體態度非常強硬,一定要將紀念碑誅之而後快。他們聯繫到了德富蘇峰。雙方決定,紀念碑被推倒後,於原址重建一塊由蘇峰題寫的「護國精神振起之碑」。在右翼的脅迫下,並徵求德富蘇峰意見之後,當地官方終於同意推倒紀念碑。







右翼團體在推倒紀念碑後合影




1945年2月,右翼團體將紀念碑推倒。之後,在原址樹立一塊近3米高的木牌,上面寫著「護國精神振起之碑」。不過,樹立新碑,以及將石碑「碎屍萬段」的計劃卻擱淺了。此時,美軍開始空襲橫須賀。右翼團體明白日本敗局已定,因擔心遭到美軍的報復,他們變得默不作聲了。紀念碑就這樣躺在原地,迎來了日本投降之日。







倒下來的「佩里登陸紀念碑」(1945年9月攝)




1945年8月30日,美軍在橫須賀登陸,第二次打開日本國門,並馬上重修紀念碑。半年前推倒紀念碑的人們,被召集來參加重修。慶幸於不被追責,他們都幹得很賣力。就這樣,這塊紀念碑又一次矗立在太平洋岸邊,肩負起了日美友好的「重任」。







紀念碑重修工事




而對比日本這兩次開國的歷程,我們不難發現:第一次的代價比第二次小得太多太多。佩里來航在日本歷史上值得被肯定的原因,或許正在於此吧。




【參考文獻】


1.三谷博著,張憲生、謝躍譯:《黑船來航》,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12月。


2.Daniel William Carmona: 《徳富蘇峰の歴史確認:ペリーの黒船異変の解釈をめぐって》,《日本語?日本文化》(33),2007年5月。


3.米友協會編輯:《米友協會會史》,1911年6月。




原標題:《「佩里來航紀念碑」的前世與今生》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家 的精彩文章:

匿名作家017號作品 | 爸爸
李靜睿 | 那不勒斯四部曲:兩個女孩,兩種自由

TAG: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