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於我心有戚戚焉

於我心有戚戚焉

作為業餘寫手,深感慚愧的是對作家孫犁的作品,僅止於《荷花澱》《蘆花盪》等早期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的小說,對孫犁的了解也僅止於「荷花澱派」創始人,其他知之甚少。近來,網購了一套《耕堂文錄十種》,這是孫犁晚年的作品集結。讀後相見恨晚,孫犁為人作文的很多做法想法,令人敬仰,並於我心有戚戚焉。

在孫犁諸多的美德中,我最欽佩他的潔身自好。他直言:「我有潔癖,真正的惡人、壞人、小人,我還不願寫進我的作品。」「我唯怕惡人惡聲,每聽到見到,必掩耳而走,退避三舍。」經歷過抗日戰爭的烽火,經歷過解放戰爭的硝煙,經歷過新中國成立後各種政治風浪的衝擊,患過重病,受過打擊,遭過非議,所有這一切,都沒有使孫犁喪失理智,迷失良知,反而越老越有品位,越有情懷,越有風骨,不得不使人想到他的家鄉白洋淀里亭亭玉立的紅蓮,「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傲岸而高潔,端莊而靈秀,芳遠而清新。

為什麼避諱惡人小人,孫犁這樣解釋:「不寫小人。小人心態,聖人已盡言之。如舞台小丑,演來演去,無非是那個樣兒。且文章為賞心悅目之事,盡寫惡人,於作者,是污筆墨;於讀者,是添堵心。寫小人,如寫得過於真實,尤易結怨……在生活中,對待小人的最好辦法,是不與計較,而遠避之。寫文章,亦如此。」在孫犁看來,寫文章既自娛,更悅人,是一種精神愉悅,可見晚年的孫犁對文學創作的審美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這是他自身修養的緣故,也是他為人處世的哲學。在他心目中,惡人小人,不要說寫,就是意念上也要避開,想起這些人和事,就「心浮氣動,六神失據,忽忽不知所歸」,晚年他儘可能不回憶「文革」前後那些不愉快的事。他把自己的靈魂視作白玉,即使點滴絲縷的瑕疵也要反覆打磨剔除,然後靜靜地滋養在澄澈的清水裡。

怕得罪人,也是孫犁不願在文字中觸及惡人小人的一大原因。他的很多小說,其實皆為紀事:「我晚年所作小說,多用真人真事,真見聞,真感情……但我這種小說,卻是紀事,不是小說。強加小說之名,為的是避免無謂糾紛。」可以想到,每每伏案提筆,孫犁小心翼翼,內心糾結,不寫不快,寫了惹麻煩,也不快,那支流暢的筆就顫巍巍地滯澀了。《耕堂文錄十種》中的每一單冊雖不是大部頭的恢宏巨著,但寫起來卻很為難,可以說這是孫犁在難測的人心與污濁的塵世夾縫中,艱難煉製的一顆顆璀璨明珠,是他那顆赤誠之心的真實記錄,是一個連狗和貓都不願意得罪的慈祥老人的最後閃光。

為了不得罪人,孫犁先是聲明不再為人寫序,隨後只寫一點書評,寫書評不行,又退一步寫信,但「不久又發現,寫信如果說實話,照樣可以得罪朋友」。於是乾脆連信也不寫了,不再給他人的作品提意見。「不得已,也只是寫封簡訊:大作收到了,正在拜讀,如有什麼意見,定當及時奉告。實際上,是從此就沒有下文。」在良知和友情之間,他小心地做著取捨,小心地摸索著通幽的曲徑,堅守著良知的底線,維繫著脆弱的友情,這個慾望一減再減、祈求安靜的老人活得並不輕鬆安適。

文字中的孫犁怕惹麻煩,而現實中的孫犁的確有更多的無可奈何,其作品中不時出現自嘲的文字——「比如街道上,垃圾阻塞,則改路而行之;庭院之內,流氓滋事,則關門以避之。至於更細小的事,比如食品衛生不好,吃飯時米里有沙子,菜里有蟲子,則合眉閉眼,囫圇吞之……」這就是作家每天面對的現實,別人都適應了,麻木了,聽而不聞熟視無睹了,而他這種適應,倒不如說是喃喃的申訴與譴責。而「我如果是一條魚,看見有人來把水攪渾了,我就趕緊躲開,游到遠處去。如果躲不開,我就鑽到泥草里去……」則讓人想像到孫犁生活的艱澀與逼仄,到了無處可去的地步。與環境的疏離恰恰反襯出孫犁的「潔癖」,只有眼裡容不下沙子的人,一直敏感的人,一直渴盼美好生活的人,才會有強烈的排斥反應。作為一個無力抗爭的老人,孫犁也只能通過文字書寫內心的怨尤和渴盼,寫出來,才得以緩緩地透一口氣。

「故鄉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不美的一面……說實在的,對故鄉的惡與丑我不忍心以散文的形式赤裸裸地寫出來——如有可能,不妨可做小說的素材——那些令人髮指的行徑變成文字,我怕玷污了整本集子的審美;當然,我還希望那些惡與丑能漸變為善與美。因此,對這些東西,我的文字是極力節制的,也添加了溫和的成分,個別全景式呈現的篇章,未能入選本書。」這是我的散文集《流星划過夜空》自序《逃離與回望》中的文字,不合時宜地引用在這裡,絲毫沒有傍孫犁這棵文學大樹之意,只是用以印證我與孫犁老先生在寫作上的一點不謀而合,想不到我的一點感受,孫犁早就多次訴諸文字了。這樣的文字與心靈的「撞車」,也算是一次美麗的邂逅吧。

(作者系山東教育報記者)

《中國教育報》2018年10月29日第1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教育聯姻結出「智慧果」
施一公:磨礪以須,倍道而進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