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市場搶招」背後的人才培養經

「市場搶招」背後的人才培養經

今年秋季招聘期間,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將舉辦超過500場宣講會,較去年增加60%以上。其中近50%招聘單位是IT行業企業,45%的單位來自於杭州以外的城市,甚至也有為數不少的來自上海、北京的企業。杭電企業宣講會也由去年的每天6—7場,增加至今年的每天14場,有時還不得不臨時加場。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各城市之間比拼的人才大戰已傳導到大學校園,其中電子信息類人才今年尤為「緊俏」。

到底是杭電畢業生受歡迎,還是電子信息類大學生受市場熱捧呢?記者走進我國電子信息類四大名校之一的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探究「市場搶招」背後的人才培養經。

電子信息類人才需求猛增

「以往就業季,高校就業部門總是頻頻出訪,希望優質企業多增加招錄名額。而最近幾年,卻恰恰相反,企業高密度來訪,希望高校能幫他們吸引優質生源,而且企業進校招聘比往年越來越早。特別是今年,對於杭電畢業生來說幸福來得比往年更猛烈了一些。這不僅是畢業生的幸福,也是國家經濟良好發展態勢的體現。」杭電招生就業處處長陸向華說。 根據云就業平台數據,全國有通信工程專業的高校,今年1月到9月企業進校提供的職位數相比往年全年同期都有大幅度的增長,像湖南科技大學去年全年企業進校提供職位為1905個,今年前9個月提供職位為4421個,增長132.07%。華南農業大學增長182.24%,長春工業大學增長44.50%,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增長32.03%。

同時,企業進駐大學開宣講會的數量大幅增加。像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今年1月到9月企業宣講會為1002場,去年全年646場,同比增長106.81%。南華大學增長54.16%,長春工業大學增長44.98%,湖南科技大學增長33.86%。「企業到校園搶人的大軍來了。」不少大學負責就業工作的老師表示。

「校園宣講會肯定還要開,但來的畢業生卻是越來越少,各種公司還是不甘心,不惜血本招畢業生,但人也被稀釋了。」到杭電招人的三維通信公司人力資源負責人魏瑾說。

新舊動能轉換帶來利好與機遇

因為服務的大學很多,雲就業平台負責人孫柏最有感觸。「今年企業校招比往年來得早了很多。有些行業龍頭大公司暑假就已經進入招人目標學校,招實習生早下手為強。」據孫柏介紹,長沙理工大學今年9月3日一開學,企業校招就火爆起來,「據我觀察,各行業新舊產能轉換,對創新人才需求量加大,企業加大力度進校園招人將成為城市間搶人大戰的升級版」。

「說實話,電子信息類人才特別緊俏,也反映出社會人才需求結構性的情況。據我所知,一些辦學特色不夠鮮明的地方學院,很多本科生面臨畢業首先想的還是考研考公務員,現在還有95後慢就業的趨勢。而杭電這樣的電子信息辦學特色明顯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爆表也是得益於國家政策利好和新舊動能轉換的紅利。」浙江省信息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疇鏞教授分析道。

目前杭州提出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且眾多國內著名互聯網公司都在杭州。主打電子信息特色的杭電可謂上接天時,下接地利,培養出的信息人才大受歡迎也在意料之中。

「我們要把握好政策、趨勢帶來的發展機遇,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學生專業發展、綜合素質提升、人生價值實現等方面有更大作為。」杭電黨委書記王興傑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國四大銀行也參加到加緊步伐主動到杭電這樣的學校搶人行列中來。「我們需要為金融工作服務的科技人才,即保障我們金融科技系統工作的專家,還有就是有科技類專業學習背景,轉型學習金融業務後,融會貫通的複合型人才,是連接科技時代客戶需求和我們金融機構的橋樑。」某四大銀行招聘經理來杭電招信息人才時說。

一些傳統大型企業新舊動能轉換帶來了人才需求增加紅利。今年,國內房產公司巨頭碧桂園也到杭電招人,這是有史以來的首次。「這是新變化,我們這樣的電子信息大學和房產公司有什麼關聯呢?原來,碧桂園在佛山布局研發中心,需要大量信息研發人員,所以才跨省來杭電招人,而且說只要素質高,越多越好。我們估計,會有越來越多過去想不到的企業來杭電招人。新舊動能轉化催逼人啊。」陸向華感嘆道。

就業俏 專業強 學科好

「高校培養的特色人才廣受市場歡迎,其中有國家政策、形勢變化、區位優勢、辦學定位等元素,我們認為,這也與杭電一直以來注重練好電子信息特色大學的內功有關。」杭電校長朱澤飛對記者說。

國內三大安防巨頭之一的宇視科技招聘經理樊周依認為,杭電培養的學生動手能力強、實踐能力高、上手時間快,「他們使用的語言都比較前沿,和企業語言差不多是一樣的,這很重要。這或許與這所學校注重實驗能力培養、狠抓競賽、給學生創造各種實習機會有關吧。企業到高校狂攬人才,是建立在人才能用、能久用的基礎之上的」。

浙大中控是中國領先的自動化與信息化技術、產品與解決方案供應商,該公司人力資源經理王斌分析,現在企業加大校招力度,最渴求的當然是「對企業有用的人」,很多大科技公司並不是很看重具體專業,大工科、大理科基礎能力強的學生就很受歡迎,「杭電有一半以上學生都參加過競賽,而且他們的專業交叉複合培養人才很見成效,這樣的畢業生在企業適應能力強,就是俗話說的拿來好用」。

上海出版傳媒研究院長期研究高等教育的學者肖綱領認為,隨著「雙一流」建設計劃和「分類發展」理念的提出,高等教育從整齊劃一的發展模式轉向特色辦學、分類評價是大勢所趨,高校要明確辦學理念,在理論型和應用型高校、綜合性與多科性高校方面找準定位,形成對接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

「我們的學生受到企業熱捧,這是前些年緊隨國家和地方政策形勢潛心練好內功的結果。比如我們就曾迎著壓力依據大數據分析砍掉部分相對低效、不太能突出反映學校辦學特色的專業,進一步突出了學校的特色辦學優勢。」朱澤飛介紹。

面對電子信息類畢業生特別緊俏的現象,朱澤飛認為,一方面要堅持自己在人才培養上重創新實踐能力、專業複合提高人才適應性等方面的經驗優勢,另一方面要冷靜思考,大學不僅是為當下培養即拿即用人才,還要為未來培養人才,所以要在拓展學生視界、培養能在10年後、20年後脫穎而出的學生上下功夫,在培養有重大創新能力的行業領軍人才上下大功夫。

「學生就業質量,校友畢業生如何服務國家地方發展,是衡量我們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高水平人才培養是高校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們要牢牢抓住一流學科建設的機遇,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進一步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特色類大學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更好發揮學校在支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作用。」朱澤飛表示。

肖綱領分析道,企業大幅度加大電子信息類畢業生招聘力度的做法,相較於高校學生「畢業即失業」的就業難而言,體現出高校依據高等教育辦學規律,推進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效。當然,對於這種特殊行業及學科專業的看漲現象,高校也應注意其背後可能存在的短期人才結構性短缺因素,深入探索專業學科建設和學生全面發展規律,培養專兼結合的特色性、複合型人才,確保學生就業好的同時,發展後勁足。

《中國教育報》2018年10月29日第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圖書亮相第63屆貝爾格萊德國際書展
上海交通大學:校所合作培養海洋科技人才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