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談中醫之龍火及其降伏

談中醫之龍火及其降伏



龍火的含義





要論龍火,得先從相火說起。相火是相對君火而言的。習慣認為肝、膽、腎、三焦均內寄相火,但其源均在命門。相火可為少火、亦可為壯火,即可正、可邪。若為邪火,多有「妄動」兩字作後綴。




狹義的相火是指肝腎火,統稱為「龍雷之火」或「雷龍之火」。若再細分,則肝火為雷火,因肝於後天八卦配震卦,震為雷;腎火為龍火,因腎為水臟,龍為水中之物,所謂龍潛淵中。至於是否屬病態,關鍵還得看此火有否妄動而離位。震為雷,亦為動;龍性暴烈,易動難馴,因此,相火妄動常指這兩者。




我們常說的「相火以位」或「陽欲守位」,多指龍火(命火)宜潛,但龍騰九天常伴雷動九霄,兩者往往同時發難,因此一般不會刻意截然分開而論。




對於龍火,火神派的開山祖師鄭欽安在《醫理真傳》中有深刻認識,主要引坎卦為解:「坎為水,屬陰,血也,而真陽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為腎,一點真陽,含於二陰之中,居於至陰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種子也。諸書稱為真陽。



真陽二字,各處講解字眼不同,恐初學看書,一時領悟不到,以致認症不清,今將各處字眼搜出,以便參究。真陽二字,一名相火,一名命門火,一名龍雷火,一名無根火,一名陰火,一名虛火。」




至於龍火為何宜潛?鄭氏云:「一陽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龍之名。一陽落於二陰之中,化而為水,立水之極(是陽為陰根也),水性下流,此後天坎卦定位,不易之理也。須知此際之龍,乃初生之龍(龍指坎中一陽也),不能飛騰而興雲布雨,惟潛於淵中,以水為家,以水為性,遂安其在下之位,而俯首於下也。」




(註:乾為天,又可喻龍,其卦三個陽爻,為純陽之卦;坎為水,其卦二陰爻中夾一陽爻,故謂:「一陽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龍之名。一陽落於二陰之中,化而為水」)




對龍火妄動之理,鄭氏曰:「若虛火上沖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陰也),水盛一分,龍亦盛一分(龍即火也),水高一尺,龍亦高一尺,是龍之因水盛而游,非龍之不潛而反其常。故經云:陰盛者,陽必衰。」




其識可括為,見熱證未必是真熱,見虛火(龍火)未必是陰虛,以理相推,因「水高一尺,龍亦高一尺」,則其意即是龍高一尺則熱顯一尺,此熱由水高(陰盛)而致,故「即此可悟用藥之必扶陽抑陰也」。



大部分教科書論熱時大致是熱分虛實,實熱則清熱,虛熱則滋陰,幾成定式。無異於默認虛熱與陰虛幾乎同義,有時雖也提及陰盛格陽的真寒假熱證,但證候描述多是戴陽等接近迴光返照的表現,將「水高一尺,龍亦高一尺」的較常現象作了虛誇,使學習者誤以為,這是較罕見的陽氣欲脫之重證。




因此,一見虛熱,即習慣與陰虛掛鉤。以致鄭氏慨嘆:「乃市醫一見虛火上沖等症,並不察其所以然之要,開口滋陰降火,自謂得其把握,獨不思本原陰盛(指腎水旺)陽虛(指君火弱),今不扶其陽,而更滋其陰,實不啻雪地加霜,非醫中之庸手乎?」




實際上,虛熱之證,陰虛、陽虛所致者應各自參半。陰虛之火,因龍無法潛游於淺水中,水淺則龍升,這容易理解,因此,滋陰降火是治虛火常法。至於陽虛陽浮,除鄭氏的水高龍亦高之見外,清代羅東逸《內經博議·足少陰腎藏病論》中的「水暖而龍潛,水寒而龍起」亦堪作參。




這是一種擬人化的思考,以體溫浸於暖水中自然最舒服,水太熱或太寒均為所惡。參人以推龍,龍為虛擬的水中生物,其性陽動,類坎中真陽,性雖喜水,但也不應喜反差太大的寒水。




因此,扶陽抑陰以治浮火,以羅氏之解則為:「水暖而龍潛」,以鄭氏之解則為:「桂附乾薑,純是一團烈火,火旺則陰自消,如日烈而片雲無。況桂附二物,力能補坎離中之陽,其性剛烈至極,足以消盡僭上之陰氣。陰氣消盡,太空為之廊廊(廓朗),自然上下奠安,無偏盛也,豈真引火歸源哉!」



其實,以補陽來治龍火之患,實踐上首見於《傷寒論》之通脈四逆湯。《傷寒論》317條云:「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通脈四逆湯主之。」四逆湯的某些用法亦屬此用。而理論闡明,當肇自唐代王冰,其注釋《素問·至真要大論》「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大義時說:「病之大甚者,猶龍火也,得濕而焰。




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濕折之,適足以光焰詣天,物窮方止矣;識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則燔灼自消,焰光撲滅。」後世的「以火逐火」或「引火歸原」法實是《傷寒論》之用及王冰所論之濫觴。雖則鄭氏的一團烈火論與引火歸源論不完全相同,但筆者認為,兩論實可互補,現代善用桂附姜之醫家,亦多循這兩種思路而行。




補火何以能引火歸源



不少人對補火何以能引火歸源之理或存思疑。筆者覺得,此理近乎於大家所熟悉的引力問題。我們都知道,萬有引力是由於物體所具的質量而在物體之間產生的一種相互作用。它的大小和物體的質量以及相互間的距離有關。




物體的質量越大,它們之間的引力就越大。這就是為什麼質量小的天體都繞著質量大的天體做有規律的天體運動,就如月亮繞著地球轉,地球繞著太陽轉一樣。




火之本性炎上、外散,一般而言,人體上部、外部的陽氣更多,對下部、內部的陽氣本就容易形成一個引力態勢。如果陽虛於下或內,這種引力優勢就更明顯了,於是虛陽易受上部、外部陽氣之引而上浮或外越,形成內真寒、外假熱或下真寒、上假熱的陽虛陽浮證。借卦而喻,就如由上卦、外卦乾陽,下卦、內卦坤陰所組合的否卦之象,這就是「水寒而龍起」。




當然也可以因果相反,因龍(火)起而水寒。因此,補腎火就類似增加下部、內部的陽氣質量,以增強其與上部、外部陽氣抗衡或牽引的力量。甚至腎陽(龍火)充沛的情況下還可形成自身的引力優勢,使上部、外部之陽下沉、內蘊,而成上陰下陽之泰,這就是引火歸源了。



此時人體之陽在下,陽主升,則能溫五臟、煦六腑,蒸津於上;陰在上,陰主降,則能甘霖遍灑於身。陰陽兩者不但能發揮自身最大的功用,且可相互為用,陰陽上下之氣交則為泰,泰則通,通則安。




譬如艾灸湧泉能引火歸源,很多人就難以理解,明明是增加了人體的總熱量,何以反能治療一些有上熱或興奮癥狀如高血壓、口瘡、失眠、焦躁等病症?《靈樞·本輸》云:「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




該穴為人身諸穴之最下,足少陰為腎經,主水,五行中水居最下,此猶天一之水由至下湧出。若此穴得溫,人體至陰之位得陽而充,陽充則引力增,上部之陽被引就下而歸源。火一歸源,猶如地下之水泉被蒸動,則腎經之氣如源泉之水,湧出而灌注周身,氣行則水行,真正地做到了水津四布。




所以艾灸湧泉常能讓人產生滿口甘津,此人體水泉上涌之兆,亦是火降水升,上下交泰之佳征。




由此,善用薑桂附者一般用量偏大就容易理解了。一者,「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依中藥升降浮沉之理,量大則沉,沉則保證所補之陽能歸於下而不上浮,去助紂為虐更增浮陽;



二是減少上下內外陽氣因質量勝負問題帶來的引力拉鋸戰,速戰速決,以免生變,尤其在危重證時更當如是。道理是對的,但桂附均屬霸道之品,附子更有毒性,用量一大,經驗不足的醫者多心中惴惴。




名老中醫李可的經驗與火神派臨床實踐的一些內容在今日醫界影響日漸,碰到陽虛陽浮之證,不少醫者明知溫陽法好用卻往往因經驗問題而卻步。有沒有一些方法不必那麼大量的薑桂附也可補龍火而不至升騰呢?以下幾法或可助參。



如何降龍伏火




1 以土伏火



或疑:土何以能伏火?道理很簡單,龍火是坎中陽、水中火,就如油火,油火遇物即燃,不畏水滅,唯畏土壓。《本經疏證》云:「惟其陽不歸陰,是以陰氣為結,惟其陰愈結,斯陽愈不歸,土者生陰之源,水者元陽之配,土不藏陽,水不攝陽,則陽之無所依,無所歸,無所定……而攝陽以歸土,據陰以召陽,實有聯絡相應之妙。」




則補土不但能伏火,土旺尚能藏陽,又一義也。仲景六經用藥最能體現《內經》重胃氣觀念,龍火為患多屬少陰病,且看醫聖如何處理。


少陰病證與四逆湯輩可構成很有意思且能相互說明的兩組卦象,並示以土伏火之理。




少陰病證如從陽氣衰少而欲脫來看,當類剝卦,此卦之象僅餘一陽,為陽氣衰極之殘陽,且居至上之位,陽氣要脫,不是從上而脫,就是向外而亡,上卦又為外卦,因此剝卦就應陽衰欲脫之象。




而剝卦的綜卦(主卦顛倒反轉180而成,表示反主卦之道而行)為復卦,復者,「一陽來複,萬象更新」,陽居於下,喻陽氣初生,或再生,蘊無窮生機。四逆湯輩似之。復卦由上坤地、下震雷組成。方中附子,《本草備要》謂:「辛甘有毒,大熱純陽。




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無所不至。能引補氣葯以復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以滋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葯開腠理,以逐在表之風寒(同乾薑、桂枝溫經散寒發汗),引溫暖葯達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濕。」其走、動、升、通之震卦特性表露無遺。




而乾薑、炙甘草皆溫中調中之劑,且乾薑溫守而不走,兩葯具足坤性,正是坤土得壯。更可進一步將走、動、升、通、熱之附子下鎮於少陰腎位而復其一陽生機,而成上坤土(姜、草),下震木(附子)之復卦。一陽來複則浮陽回歸而證減。




少陰病證如從陽氣衰少而格陽、戴陽看,則又類否卦,此卦陽天在上,陽氣又升,位至高,其上已無物與之交;坤地在下,位至低,陰氣主降,其下已無物能與之交。故為天地不交,在人體為陰陽氣不交通,陰盛於內,陽格於上與外的真寒假熱證。




而否卦之綜卦為泰卦,四逆湯輩亦似之。方中附子,《本草求真》云:「附子(專入命門)。味辛大熱,純陽有毒,……為補先天命門真火第一要劑。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此無不奏效。」則其溫熱乾性大顯。同理,乾薑、炙甘草皆溫中調中之劑,鄭欽安謂該湯中甘草:「陽氣既回,若無土覆之,光焰易熄,雖生不永,故繼以甘草之甘,以緩其正氣,緩者即伏之之意也。




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醫理真傳》)乾薑溫守而不走,姜草兩葯具足坤性,坤土厚實,自可將溫熱乾性之附子下鎮於少陰腎位而「補先天命門真火」,使元陽氤氳而蒸,發揮出「回陽救逆,第一品葯」的作用,而成上坤土(姜、草),下乾天(附子)之泰卦。元陽復則自引所格之陽歸位而成上下內外陰陽交泰的格局。




因此,四逆湯輩初用應是「一陽來複」,效佳則為「天地交泰」。以土伏火是否醫聖本意這裡不好妄揣,但其實效確含此理。




鄭欽安在《醫理真傳》中對以土伏火有妙解:「世多不識伏火之義,即不達古人用藥之妙也。余試為之喻焉:如今之人將火煽紅,而不覆之以灰,雖焰,不久即滅,覆之以灰,火得伏即可久存。古人通造化之微,用一葯、立一方,皆有深義。




若附子甘草二物,附子即火也,甘草即土也。古人云:『熱不過附子,甜不過甘草。』推其極也,古人以藥性之至極,即以補人身立命之至極,二物相需並用,亦寓回陽之義,亦寓先後並補之義,亦寓相生之義,亦寓伏火之義,不可不知。」




火被土所伏的好處有二:一者難以上浮而為患;二者火居於下則可盡其用,當物能盡其用時還需用那麼大的量嗎?




2 潛陽降龍




潛陽以降龍即是用薑桂附時佐以重鎮潛陽或內斂陽氣之品,一可直接引火歸源,二可潛斂熱葯於下焦,更好地發揮其「一團烈火,火旺則陰自消」之效而不虞浪費能源。




重鎮潛陽多用龍骨、牡蠣、磁石、龜板;內斂陽氣則常用山茱萸、白芍、五味子,內斂之品,其性亦降;此外尚有引火下行之牛膝、引諸葯歸宿丹田之砂仁等。譬如龜板之解,《本草思辨錄》引張氏云:「龜甲能引陽氣下歸,復通陰氣上行。」《溫病條辨》更直接說: 「亢陽直上巔頂,龍上於天也,制龍者,龜也。」




順帶一提,溫陽以潛,並不僅限於龍火上浮,較單純的陽虛也可遇適而用,譬如陽痿之治,亦時須潛陽。或有不解,陽痿不是陽欲振而乏力嗎?該當昇陽才對,為什麼反要潛陽?




陽痿者,若單純的陽虧於下而痿,補火昇陽確為常法,如升、柴之用;但部分患者卻因龍火失守於下而上騰,此時,心火得龍火助紂為虐而愈熾,龍火離位則下愈虧,心火愈熾則慾念愈強,耐何下陽不足,不得與心相應,真真是應了那句「心有餘而力不足」,此時治當引火歸源,龍火下潛於淵則該活潑者自活潑矣!




3 葯灸並用




其實補命火併引之歸源不獨方葯可用,灸法更易操作,常用的補命火之穴有腎俞、命門、關元、氣海、神闕等,最好用的引火歸源穴位還是上文提到的湧泉。完全可以用補命火的一兩個穴與湧泉穴相配,對付一般的浮火病證,只要操作得法,效果並不比交泰丸、潛陽封髓丹等方葯差。




醫諺云:「火有拔山力,艾有回陽功。」山且能拔,何況是僅把上火下拔? 對付較重的病證若葯灸並用,可使薑桂附的分量大減而功效不減。




筆者較喜歡指導病人用神闕配湧泉穴以灸條自行溫和灸。神闕,又名氣合穴、氣舍穴、命蒂穴,因神闕在臍,為先天之結蒂;臍之位,又為後天脾之所處,氣之所舍,故先後天之氣在此互充。《易》尚中和、得正,此穴居全腹正中,其上為陽,其下為陰,居中得正,為陰陽交通之樞,觀其名位則其功自可意會矣!



龍火離位者,常緣心火之引,今有神闕溫補先後天,且斡旋中州,再兼湧泉之引,自可導龍歸海,使潛於淵。




本文內容來源於《中國中醫藥報》2013年1月23日。




市面上唯一一款食品級氣血雙補的調理品



專門調理脾腎濕寒的食品級葯食同源調理品


明朝天啟年間天降大火球 兩萬人全裸而死


經典的火神派風格,你知道嗎?9位中醫名家用"附子"的心法


艾灸上火? 你忘了灸這裡!


火神派的溫陽九法


劉渡舟:陰火與陽火的證治


中醫火神派的醫理


劉完素的火熱論,90%的中醫都用不好!


加味逍遙丸:現代人解郁降火解酒毒的靈丹


壯漢上火多實,情種上火多虛


怕上火還在喝涼茶?!


引火歸元的秘密


神奇的中醫火神派(不得不知)


為什麼明明體內寒涼卻燥熱上火?


如何吃辣不上火


長期陰虛火旺,可能會離腫瘤越來越近


========== END ==========


溫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號菜單中, 有完整的入門系列, 視頻系列. 歡迎大家學習.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厚德載物!草木金石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岐伯有道 的精彩文章:

他們沒服一粒葯,戰勝了高血壓!而她40歲不到被查出高血壓...堅持吃藥吃出了腎病綜合症,又吃腎病葯1年吃成了尿毒症!
(收藏)逍遙丸,歸脾丸,桂枝茯苓丸......最熟悉的中成藥還有這些不為人知的新作用!

TAG:岐伯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