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狙擊手」的閃亮登場:幾個狙擊手曾經強過任何部隊

「狙擊手」的閃亮登場:幾個狙擊手曾經強過任何部隊

文|郭曄旻

「一名戰士匍匐在地,手持步槍仔細觀察遠處的目標。他的手指扣在扳機上隨時準備射擊。在他邊上的另一名戰士則拿著望遠鏡焦慮地觀察同一個目標。一俟(俄軍)槍手出現在視野之中,他就將提示同伴開火……」

——英軍愛丁堡志願步槍團上校戴維·戴維森

彩繪圖,描繪了南北戰爭中北軍神槍手團的一支三人狙擊小組。

在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年)時期,對陣雙方都使用了射程較遠、射擊精度較好的來複槍(發射「米涅」式子彈),結果死傷甚眾。史書中有這麼一筆:「在那場可怕的衝突中,兩軍都蒙受了災難性的死亡,『米涅』式彈頭是最大禍根之一。」許多歷史學家也把美國內戰說成是最後一個老式戰爭和第一個現代戰爭,這並未言過其實。正是在這次戰爭中發生了武器和戰術方面的革命性變革,其中就包括「狙擊手」的閃亮登場。

提到南北戰場中的「狙擊」,北軍的海姆勒·柏丹上校是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是美國北部的一個發明家,同時也是個財主。1861年,他在來自北方各州的志願者中招募了兩團「神槍手」,其入選標準高得驚人:要求在200碼的距離射擊10發,發發必須落在10英寸直徑的圓圈內。值得一提的是,「柏丹」射手已經開始使用偽裝,這在狙擊的發展史上又是一個里程碑。「柏丹」射手們身著暗綠色制服而非北軍制式的藍色軍服,與林地的葉子融為一體,以達到最佳隱蔽效果。他們主要是充任主力部隊的前衛,一般都以連級以上的編製接敵,接戰距離通常也都在400碼以下,以個人單兵進行狙擊作戰的機會較少,但是也創下了輝煌戰果:有人不無誇張地聲稱,在北軍各部隊中,這些「柏丹」射手殺死了最多的敵人——而他們並不是北軍中唯一的狙擊手部隊。

當時的美國南方人向來以「尚武」自詡,鄙視北方的「揚基佬」(這在名著《飄》里有生動描述)。但當南軍在戰場上遭遇北軍狙擊手的意外打擊後,開始意識到這支部隊的存在價值。1862年春,南方邦聯議會決定組建自己的狙擊部隊,先後成立了16支狙擊營。與北方相比,南方同樣並不缺乏狙擊手的兵源:南方的鄉村,很多人都以打獵為生,所以槍法必須要十分精準,不然就會挨餓。但南軍狙擊手的規模卻還是遠比北軍為小,這主要是因為囿於工業能力的限制,與北軍採用自己的兵工廠生產的來複槍不同,南軍狙擊手所用的槍支需要從英國偷運進口而來。其中最有名的是惠特沃斯前膛來複槍,裝上光學瞄準鏡後射程可達1200碼以上。所謂一分價錢一分貨,一支惠特沃斯前膛來複槍要價500美元。這在當時幾乎是個天文數字:北軍士兵普遍使用的前膛來複槍售價僅為20美元。結果,南軍擁有的惠特沃斯來複槍數量還不到200支。

美國內戰期間,來自伊利諾伊州第 7 志願步兵團的士兵正手持自購的亨利 M1860來複槍留影紀念

儘管南軍的高性能來複槍數量少得可憐,但他們的精英戰士取得的戰績卻堪稱輝煌。狙擊手們不擔任一般勤務,在戰場上來去自如,自己選擇最有效的狙擊位置。一個優秀的南軍狙擊手往往可以讓北軍的炮手無法到炮口裝彈(當時都是前膛炮),有時甚至連移動炮位都辦不到:狙擊手P·J·韋斯特回憶,「我們可以輕鬆地挑選目標。我和一位同伴在一次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內徹底幹掉了北軍六門炮的炮手們,隨後輕鬆繳獲了這些大炮。我聽說(南軍統帥)羅伯特·李將軍說他寧願要13名狙擊手而不是軍隊中的其他任何部隊」。

在四年內戰期間,至少有三名北軍將領成為南軍狙擊手的槍下之鬼,中下級軍官更是傷亡者為數眾多,甚至林肯總統在視察前線時也一度在視察戰場時成為目標,雖然他逃過一難,他的隨員卻被打中。在這些戰例中,北軍將領約翰·塞奇威克的遭遇可以說是最為戲劇性的。1864年5月9日的上午,這位軍長騎著高頭大馬視察前線陣地,眼見麾下士兵一個個龜縮在隱蔽處不敢輕舉妄動,便大聲呵斥道,「距離這麼遠,他們連一隻大象都別想打中!」誰知他話音剛落,便頭部中彈落馬身亡——他臨終前的狂言也因此成為狙擊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讖語之一。

南北戰爭中南軍狙擊手愛用的惠特沃斯來複槍

使用惠特沃斯來複槍在大約1000碼(910米)距離上命中這個「比大象還大的」北軍將領的南軍狙擊手據說是來自南卡羅來納步槍隊的本·泊維爾,他的戰友這樣形容當時的情形:「本·泊維爾快步跑進來,告訴我們他可能打死了一名北軍高級軍官。他說他在很遠的距離上發現一群騎馬的北軍軍官,並目瞄準了其中一個看起來軍階較高的人開了一槍。此人隨即落馬,其他的人也慌忙下馬躲藏,並四處胡亂射擊。」當天晚上,交戰雙方的部隊都得到消息,指揮北軍第6軍團的約翰·塞奇威克將軍被南軍狙擊手擊斃——這的確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擊!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生在農民家庭,留法勤工儉學成中國軍隊第一代「天之驕子」
月餅真的好吃嗎?關於月餅的幾個「謠言」需要澄清一下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