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馬斯克遭受大量批評,粉絲該如何替他說幾句好話?

馬斯克遭受大量批評,粉絲該如何替他說幾句好話?

編者按:因為亂髮推特、產品問題以及行為古怪,鋼鐵俠馬斯克最近受到了不小的抨擊。但是我們需要有人去冒險。我們需要有人去嘗試。以下就是《大眾機械》彙編的眾人對馬斯克表示支持的辯詞。你們不要在他沒做成的時候就落井下石,因為至少有句話他敢說別人不敢說:至少我試過了。

他正在飽受攻擊。指責他亂髮推特(編者註:現代國外版的烽火戲諸侯),說他車輛的產能不夠,說他似乎不穩定。這些批評裡面有些是堆的。但很多是目光短淺、思維受限,從局外人的角度愉快地對落井下石的機會垂涎欲滴。但那些股票分析師和保守派給人類都做出過什麼貢獻呢?

馬斯克骨子裡是一位工程師,一位修補匠,一個問題解決者,他想要解決的都是難題。非常難。他本來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去花錢,肯定的。但他還是選擇了造無油車、可重用火箭以及消滅擁堵的隧道。就算他有錯和不可預測,我們也需要他去做。我們需要有想法的人。我們需要有人去冒險。

我們需要有人嘗試。

因為我想去火星

——Tom Chiarella

活在馬克·吐溫漫步地球的時代一定很有趣,這位知名度很高的傢伙會到處亂逛思考一些大的主意。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馬克·吐溫。到現在還是。這個人放縱自己,時不時會爆出醜聞。他抽煙太多,很多主管判斷。除了故事和觀察以外,這個人沒有任何實際的貢獻,也沒製造任何的商品。但是他會思考。他會繞開他的主編直接對讀者說話,不管你同意與否。儘管他對我們的人性有過經常令人痛苦的觀察,但對我們今後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也提出過耀眼的、挖苦式的命題。以及為什麼。雖說他這個人狡猾、冰冷、令人不快,但他透過厚重的人性弱點外衣下看穿人的企圖這一點能力卻特別突出。他對人類期望很高。至少,他認為人類本身應該對自己有很高的抱負。

現在漫步地球的是馬斯克。他存在的樂趣跟馬克·吐溫類似。你也許生活在塔科馬在一家幫酒店連鎖重塑品牌的諮詢機構謀生。但承認吧,在你每天的樂趣中可能就包括在手機的新聞流中點擊一條關於馬斯克下一個大想法的。電動車、殖民火星。洛杉磯下面的隧道。腦機介面。

你必須承認,過去10年他一直在思考。當然,他有抱負。但他的抱負不僅僅跟貨幣化某個想法有關。馬斯克把這些想法直接告訴我們——跳開了那些分析師、董事會以及被利潤表麻醉的股東,因為他知道我們會響應。野心是我們人類的元素之一。

我個人比較喜歡入地的想法。隧道。超級高鐵。超級高鐵可以達到760邁的時速。隧道縱貫整個西海岸。

說實話,我不大關心經濟效益,甚至環境影響也不關心。我只是想嘗試一下。我愛隧道。它的形態、它的分量、它的工程神秘性。我從來沒意識到曾幾何時人類開始去做好幾百代人之前從未做過的事情。他們不遺餘力開闢前進的道路。現在是向下。深入到土地裡面。馬斯克說我們現在就做,但規模卻是空前的,用的是一種此前主要出現在蒸汽朋克小說裡面的交通技術。

說到超級高鐵和隧道時,他說我們應該做這個。然後,在一個真正的馬克·吐溫時刻,在粉刷圍欄,開源超級高鐵項目,並且挑戰這些工作時,馬斯克以湯姆歷險記的方式欺騙他的朋友拿起漆刷。與此同時,馬斯克說,讓我們去火星吧!

我們會的。

是,這個人很煩人,有時候有點無所不在。有時候他似乎有點粗魯和不耐煩。有時候他發的推特會措辭不得當。但是我很高興馬斯克能在地球漫步。事實上,我根本不在乎他跟誰一起過或者喝的是什麼。

不過其中一些是理所當然。像之前的馬克·吐溫一樣,馬斯克自己就是河道船舶引水員。他想要的就是我想要的。那是某種比單純的利潤更大的東西。某個很大的東西。利潤很好。只是請把我帶到某個地方去吧。

因為他理解

——Margaret Lazarus Dean,《Leaving Orbit》作者

美國人在理解集體成就方面似乎有困難。我5歲的時候就知道了尼爾·阿姆斯特朗的名字,但是幾十年後我才了解到阿波羅計劃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背後有40萬人的努力。每個人似乎都知道馬斯克的名字,但很少有人能夠解釋SpaceX獵鷹號跟其他的火箭的不同之處——甚至站在我旁邊一起在肯尼迪航天中心觀看火箭發射的人都不知道。

對名人的狂熱可以是很強大的東西,馬斯克的公司當然會從中收益。但觀眾想看到的不僅僅只有名人通過自己的人才和魅力獲得出乎意料的成功;一旦名人跨進卡戴珊的圈子,我們最終也想看到他們的失敗——寧可被他們自己的傲慢絆倒。這些情節沒有一個跟SpaceX不可否認的成功有太多的關係,我害怕當我們討論馬斯克的時候往往會不得要點。個人崇拜造不出可以降落在駁船上的火箭,那是SpaceX的工程師所為。如果我們對名人的痴迷讓我們無法理解和鼓勵像這樣的成就的話,要怪就只能怪自己。

因為他不斷前行

——Ashlee Vance,《Elon Musk: Tesla, SpaceX, and the Quest for a Fantastic Future(《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的冒險人生》)作者

那是2008年。大家都忙著從銀行、金融巨頭以及正在走向破產的行業裡面中取走錢,我們都覺得很悲傷,感到迷茫。儘管如此,馬斯克卻設法讓他的電動車和火箭公司活下來了。(現在想想看這聽起來是多麼的荒謬。)

從此以後,所有汽車製造商都在設法讓電動車成為主流。幾十艘新火箭、數十家新的衛星公司出現了。人類對太空的探索似乎被永遠改變了,大家對太空探索又重新充滿了希望。這一切得歸功於這個人——這個南非人——他是一個真正的愛國者,是美國人最好的時候的象徵。

因為他雇了Franz von Holzhausen

——Alexander George

2008年,Franz von Holzhausen離開了馬自達的庇護,加盟了一家只有一輛車,幾乎快要破產的電動車初創企業。他的設計從此讓競爭對手的作品顯得已經過時。以下他的團隊的想法是我們都很喜歡的。

全封閉前臉造型,Model X:儘管2015年款Model X的一般設計讓人想起了四門車,但是它有非常激進的細節。這個決定相當於幾年後Macbook Pro取消了DVD光碟機。von Holzhausen和他的團隊就是這麼想出鷹翼門的。

伸縮式門把手,Model S:大多數現代豪車都支持人靠近車鑰匙在兜里按一下門把手就能開門的功能。而當你靠近一輛新的Model S時,其伸縮式的門把手就會自動彈出嚇你發出請進的邀請。這個想法也很實用。縮進去的把手可以提高空氣動力效率。

因為這是一段有趣的旅程

——Anna Peele

親愛的埃隆,

也許是因為我寫的是流行文化而不會太空、技術或者虛擬貨幣——誰能把區塊鏈再給我解釋一遍嗎?我發誓這次一定能搞清楚了!——但跟蹤你的動態卻很難。首先,你是我一直在等待的古怪的技術億萬富翁。你沒有去做無聊的事情或者對你金錢負責——比如買一家報社或者收買一位政客——而是用來造危險的成人玩具。火箭。可自己走的插電式汽車。「超級高鐵」。該死的火焰噴射器。然後,你不去當蝙蝠俠,而是變成一位超級大反派。在Twitter上辱罵拯救了被困洞穴的泰國足球小隊員的那個人?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到因為自己生日還得幹活而掉眼淚?說真的,這到底什麼鬼?為什麼不拿你的火焰槍發泄你的怒火呢?

但是可取的是你的女朋友。尤其是因為她是一位古怪的另類流行音樂人Grimes。我的感覺是,Grimes?跟馬斯克約會?(當然這是她的對資本主義之邪惡的實驗藝術項目。)

你們一起出席了2018年在紐約舉行的Met Gala(號稱時尚界的奧斯卡),打扮得就像有錢的吸血鬼一樣,這是……很可愛的。甚至很迷人。在《Vogue》的Instagram賬號上看著你們這些幽靈在雕像前跳著尬舞是件樂事。當我看到Grime的饒舌朋友Azealia Banks爆出的相關簡訊,說她對你操縱Tesla到420美元以反映出你被Grime引誘對大麻上癮時(4月20日時大麻日),我笑了。

現在你取關了社交媒體上的一切賬號。我只能假設這是你的錯,所以Elon你需要補回自己捅的簍子。

那種讓你跟一位哥特歌手共舞的大搖大擺不顧一切正是成就Tesla、SpaceX以及超級高鐵夢想的那種無比狂熱。現在,我們需要相信一些不可能的事情。所以,Elon,請關閉你的社交媒體賬號,打開Grimes,並且成為一位英雄吧。

因為他重新定義了雄心

——《大眾機械》汽車板塊編輯Ezra Dyer

革命性技術跟汽車業的商業模式並不相符,因為後者是是以漸進性改進為基礎的,要慢慢打磨一個已經驗證的產品。現在,我非常肯定保時捷知道量2026 911需要的馬力是多少匹。不會有多少驚喜,這僅僅是因為這個行業並不需要它們。把前臉取消然後增加15匹馬力你就可以有個東西賣了,一個差異大到鄰居會注意到的東西。當美國每年無論如何都要賣出1700萬輛汽車時為什麼還要陷入登月雄心的研發泥潭呢?汽車業就是這樣的。至少,Tesla之前的汽車業是這樣玩的。

現在馬斯克的發家故事已經眾所周知,不過請讓我簡單回顧一下:他賣掉了自己的第一家軟體公司,Zip2,賺到錢的已經足夠他剩下的人生退休享樂了。可是他把那1200萬美元全部投入到Paypal的建設當中,後者隨後又被eBay收購讓他進入億萬富翁俱樂部。我們大多數人都會拿著這筆橫財最大限度地享受人生了。沒人願意做的是(我們知道這是事實)把自己的財富和名聲以及一切不睡覺的時間都投入到解決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上去。白手起家的有錢人都有抱負,但馬斯克的抱負跟其他人相比完全是另一個高度。他的PayPal密友Peter Thiel夢想建造一座沒人在意你是否闖紅燈的漂浮城市。馬斯克希望殖民火星並且稱帝改變全球交通基礎設施。他知道自己會遭遇巨大挫折,以及自以為是的專家權威無休止的指手畫腳告訴他不要自討沒趣。為什麼不跟Richard Branson去坐坐熱氣球然後說一天就得這麼過呢?因為他圓滿實現了自己的目標,這就是為什麼。距離Tesla Model S面世已經6年過去了,這款車至今仍然沒有對手。大概在1年之內,保時捷的Taycan將成為第一款可直接挑戰Model S的電動車,但即便是保時捷也不敢打包票說自己能接近P100D的2.5秒百公里加速時限以及315英里的續航里程。這真的是太瘋狂了。連保時捷都不能幹掉這家小小的美國公司?

我的印象是德國人似乎還不把Tesla放在眼裡。幾年前我曾經跟一家德國公司的高管討論過Model S,後者的看法比較新穎。他說:「這款車的內部很可怕。」可是去年,Model S在美國的銷量超過了賓士S級轎車。以及保時捷帕納美拉。還有奧迪A8。三者之和。現在你們還不把馬斯克放在眼裡嗎?

他希望你們如此。他推動了空中升級,讓他的車門和車燈進行一次精心設計的表演 ,跨西伯利亞樂團的《Wizards in Winter》。他把他的表演軟體稱為是「滑稽模式」。他把一輛該死的汽車發射到了太空,裡面還坐著一個人體模型一隻手臂得意洋洋地伸出車窗打招呼。然後還有火焰本捨棄和微型潛水艇、隧道以及把Twitter當做內心獨白的釣魚手段,這一切都讓人每天都在琢磨馬斯克正是究竟是好是壞,是正常還是發瘋,是天才還是蠢材。眼睛看得遠一點,各位。我們討論的是一位用宇宙的視野思考的傢伙,一個希望文明尚存之時儘可能遠地推動文明前進的人。而你們卻在嘲笑他季報電話會上面所說的話。

從現在起無論發生什麼,Tesla都已經改變了汽車業的發展進程。漸進主義已經出局。從現在起,一切都是滑稽模式。

因為他是超級英雄

——Oculus VR 創始人Palmer Luckey

布魯斯·韋恩。埃隆·馬斯克。托尼·斯塔克。三位價值數十億美元的人更關心解決重要問題,而不是如何過得更舒服,但其中只有一位是真人。

就因為車

——Bollinger Motors電動卡車創始人Robert Bollinger

馬斯克顛覆了大家對電動車的印象。Tesla起步的時候這個領域幾乎沒有供應商。到現在依然沒有多少選項但是在不斷發展。這一切都要感謝Tesla。在面臨如何多的障礙時馬斯克仍需要想辦法推動公司前進其難度遠超任何人的想像。

因為他們都錯了

——Roy Berendsohn, 《大眾機械》資深要聞主編

George Westinghouse(喬治·威斯汀豪斯)跟美國史上任何一位傑出人物一樣都有著無可挑剔的聲譽。他發明了空氣制動從而極大地提高了火車的安全性和效率,成功地支持了交流電,並且建造出第一個安全的高壓交流電配電系統。Westinghouse的齒輪減速渦輪機改進了水上運輸,他還被授予了安全推動天然氣井鑽探、測量與配送的專利。

但是哪怕是Westinghouse也不是一直都不出問題。他家所在的匹茲堡地區天然氣實在是太豐富了,所以他在自家後院就挖了一口井。問題只有一個:很少人真正理解如何安全使用這種能源。氣壓太大了,以至於在半夜噴涌而出將這口原始的氣井撕成了碎片。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裡,大量天然氣不斷噴涌直到Westinghouse自己發明的一種閥門將施虐的天然氣控制住。這場近乎災難額事件並沒有令Westinghouse停止氣體照明實驗的腳步,他在自己的地產立起了一根60英尺高的管道並點燃了氣柱。當時的記載描述氣炬產生的火焰高達100英尺。想想看這在今天會帶來什麼樣的惡名。

我這麼說不是想將古怪而炫目的馬斯克跟Westinghouse關聯得太近。在很多傳記作者筆下Westinghouse是個安靜而基本上無私的人。他最忠實的員工是他葬禮上的抬棺人。但如果像Westinghouse這樣的人也會犯錯的話,想法和激情以及風險偏好遠超Westinghouse的馬斯克自然應該可以多犯很多更多的錯誤。

因為他創業者的角色高於CEO

—— Mark Cuban

個人計算機的早期鼻祖Alan Kay曾經說過:「預測未來的最好方式是發明未來。」當其他人在談論別人可能會創造什麼東西時,馬斯克的做法是直接去做。作為一名真正的創業者他把自己的真金白銀投入了進去。他總是全情投入。

當你投資一家由馬斯克這樣的創業者運營的公司時,你投資的既是對這家公司未來現金流的凈現值的估值,同時也是他的理念和方法。這不是上市公司的典型做法,後者大都由空降的CEO來經營。

我給馬斯克的建議很簡單:忠於你的使命。尊重你的投資者。無視對你的指責。

就因為Tesla對生產線的改良

——Alexander George

就像大多數的汽車製造商一樣,Tesla工廠也用了一種叫做伺服壓力機的設備,這種機器能將金屬鑄模成汽車的零部件。Tesla從一家叫做Schuler的公司那裡購買了自己能找到的最好的伺服壓力機。這種機器歐洲在用的數量為35台,但Tesla是美國第一家使用的。它的性能跟其他35台一樣——每分鐘能夠移動12個片材。相當快。但對馬斯克來說還不夠快。首先,他在Tesla Fremont工廠的工程師縮短了壓力機一頭的傳送帶長度以適應更小的空間,同時還增加了兩條傳送帶。然後,他們提高了待印模的片材的傳輸速度。現在,改良後的機器每分鐘可運輸的片材數達到了14。也就是說伺服壓力機的效率提升了令人瞠目結舌的17%,這意味著在更短時間內會有更多的汽車下線。轉化為生產率的結果是2倍於Model X的生產線,4倍於Model S的生產線。這是這家工廠所發生的事情之縮影。當唱反調的人說Tesla遭遇瓶頸以及出問題的時候,真正情況是他們正在排除故障。以極大的規模在修補問題。

因為他敢於嘗試

——《大眾機械》主編Ryan D』Agostino

馬斯克曾跟一位喜劇演員錄製過一次播客,裡面他在抽著大麻煙捲。4天後,兩個男人站在加州Fremont市的Tesla工廠的地板上,檢查著一塊鋁。這塊不規則四邊形的鋁錠還沒有上漆,不過很快它就會成為一輛Tesla Model 3的引擎蓋。而後者是公司最新款的汽車,也是極大興奮、嘲諷、炒作以及誤解的來源。兩人均戴著手套和護目鏡,他們輪流仔細地端詳這塊鋁錠的邊角,就像撬鎖的人感覺一次滴答聲一樣。在工廠的喧囂下你聽不見他們相互在說些什麼,但是其中一位應該是試圖向另一位展示什麼,最終他們都點頭了。他們結束了這次短暫會晤,指向身旁的一摞一模一樣的引擎蓋,然後匆忙回到自己的生產線崗位。

幾周前,馬斯克在推特上說自己考慮把Tesla私有化,這引發了SEC的調查,然後有傳言說他吸毒,並導致股價跌了31%。在因為勞累過度、經受了他女友的一位朋友(此人說他神經錯亂)發動的一波社交媒體攻擊風暴之後,他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居然聲淚俱下。但是他那400萬平方英尺的汽車廠就在這裡,一個接一個的鑄好模的引擎蓋就擺在那裡。機械臂把車門焊接到車身只用了幾秒鐘——其中一些機器人甚至跟外面的棕櫚樹一樣高,但是它們行動又如此敏捷和忙碌,以至於看起來又像上躥下跳忙著築窩的松鼠。一幫傢伙啃完現場敞篷貨車供應的錫箔裹著的炸玉米餅之後又重新跳上叉車幹活。液壓的Schuler把半成品的Model S轎車高高舉起放到下遇到工序時,舉起的高度高到離屋頂那麼近,以至於連你都下意識地退避三舍。一位女性手腳麻利地將地板鑲板壓進Model X裡面,快到你的眼睛都跟不上她的手。換句話說,這不過是周二的一個普通的早上,在一家之前被用來為GM和豐田炮製汽車的工廠,然後這一切停止下來直到被Tesla收購,重新僱傭其中的許多前員工,重新把每個地方用紅白粉刷一新,然後開始製造電動車之後發生的事情。我詢問了一位員工對這一切有關馬斯克的問題的看法。她笑著聳聳肩。這是一個偏離主題的問題,一個媒體問題。這不是一個有關這裡的業務方面的問題。這裡難道沒有生產問題嗎?是的,有。這個東西不是馬斯克發明的。它會發生,尤其是當你在發明東西的時候。那他們是怎麼做的呢?他們在排除故障。機器人遇到了一個障礙,於是瓶頸產生了——於是他們開始排障,直到麻煩停止。

做自己。忠於你的使命。尊重你的投資者。無視對你批評。

工廠裡面有一間銷售辦公室,在那裡你可以買車。我開過Model 3,但是新的有雙電發的型號還沒試過。我坐上了一輛,試著開到了一家得來速餐廳。它的加速太快了,快到我的胃都翻了,那感覺就像過山車垂直下落的時候。太了不起了。

車是在廠裡面造出來的。這聽起來也許沒什麼大不了的。顯然,這對於滿足Tesla的投資者的胃口起不到任何作用,他們關心推特和抽大麻,或者注意到他最近似乎特別古怪的事情似乎也沒有錯。馬斯克本人也許誘發了新一輪的否定Tesla熱,因為他承諾了具體的生產目標。但這不就是這個傢伙乾的事情嗎?而不是提高本季度的股票價格。與此同時,想要一切的馬斯克說:我們準備要做這件不可能的事情。然後有時候他成功了——靠著他和成千上萬替他工作的人的工程成就,靠著此前好幾代思想家的發明把不可能的事情做成了。當他們做成時,當馬斯克的承諾成真時,他就像傳說中的羅馬焰火筒在群星中爆炸,在這當中你會看到中央的藍光閃現,眾人發出一片讚歎,而剩下的我們只是跟著他亦步亦趨。

而當他么做成時——當Tesla或者SpaceX的員工準備去做某項他說他們能做的任務,而他們每周只造出了4000輛汽車而不是5000輛時,或者當大運力火箭未能安靜地降落在茫茫大海中間的一小條駁船上時——馬斯克也能說出一句別人不敢說的話:

我試過了。

原文鏈接:https://www.popularmechanics.com/space/rockets/a23508636/defense-of-elon-musk/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趙麗穎馮紹峰名下共14家公司,又一重大資產重組?
轉型投入智能咖啡機大戰,線下存續18年的「咖啡之翼」能否打破燒錢怪圈?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