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葉英挺:從一件爐子談兩宋官窯

葉英挺:從一件爐子談兩宋官窯


葉英挺:從一件爐子談兩宋官窯


葉英挺

聯拍在線鑒定專家

鑒定範圍:高古瓷


人物名片

葉英挺,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人,1963年7月生,麗水市處州青瓷博物館館長,資深古陶瓷收藏家。 1981年8月畢業於麗水師範學校龍泉分校,從事教師,並於1983年-1986在浙江師範大學中文系進修深造。1994年任校辦廠廠長。1996年開始到麗水發展,2004年創辦了中國第一家以龍泉窯青瓷為專題的民間私立青瓷博物館——麗水市處州青瓷博物館。

他從學生時代開始就走上收藏之路,三十餘載里遍探龍泉窯窯址,收藏龍泉窯青瓷1000多件,從教師、實業家轉身成為一名龍泉窯青瓷鑒藏家和研究者,迄今已出版個人專著四部,在知名收藏類專業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尤其2005年《發現:大明處州龍泉官窯》問世,將其近十年來的研究成果「龍泉存在明代官窯」這一顛覆性的重大發現公諸於世,轟動一時,被有關陶瓷界考古專家譽為「改寫陶瓷史」。引發中央台等各大媒體的競相報道。

近幾年來,他還身體力行傳播與光大龍泉窯青瓷文化,受邀在多所高等院校及各地藝術鑒藏沙龍做龍泉窯青瓷專題講座。此外,他還熱心文物保護事業,致力于海外文物迴流,並和港台以及日本、美國等海外藏家、業內人士多有交流。


專家風采


葉英挺:從一件爐子談兩宋官窯


葉英挺:從一件爐子談兩宋官窯


葉英挺:從一件爐子談兩宋官窯


最近在一位藏家的家裡見到一件爐子。這是一件非常難得的龍泉窯爐子,官樣造型,帶支釘痕,雖有小殘,仍是珍貴,尤其對於我們學習研究來說,是一件很具意義的器物。對於這件爐子,我也有很多感想。《北宋官窯在龍泉》一書雖已付梓面世,其思考並未結束,像這樣一件小爐,在我看來,似乎可以串聯起兩宋官窯。所以有感而發,談些淺見。在此也衷心感謝這位藏家慷慨讓我拍攝圖片,得與諸位共饗。


葉英挺:從一件爐子談兩宋官窯


葉英挺:從一件爐子談兩宋官窯


葉英挺:從一件爐子談兩宋官窯


葉英挺:從一件爐子談兩宋官窯


鼎式爐造型,平沿雙立耳,扁圓腹寰底,三柱足。胎白質細,亮粉青釉瑩凈無開片,釉質瑩澈見骨,剔透似冰,青明如洗。三足裹釉,底部留有五個支釘痕。口徑13.5公分,實物較為小巧。

見此爐子,聽過我課,讀過我文的,應能意會這是龍泉窯南宋早期製品,也就是我曾經所說的一類「白胎細瓷」(可參考拙著《龍泉窯論文集》頁67~68《關於南宋龍泉窯白胎問題》一文)。這類青瓷的特點是瓷胎質地細膩,較同時期龍泉窯普遍白中帶灰的胎色更白。其次燒結溫度非常高,較之普通石灰釉產品,釉質更為通透,玻光的美感度也更高。若與北宋產品相比,胎骨稍厚,釉水也有明顯增厚,當然與南宋中後期的厚釉相比仍顯單薄。總的來說,其品質做工高於同時期龍泉窯普品,如本件爐子即可見一斑。

更重要的是,此爐支燒而成,支釘有如官器標籤。傳統龍泉窯工藝中並無支釘一脈,但宋龍泉窯中確存在支釘燒造現象,儘管支釘所佔比例極低(具體可參考《龍泉窯論文集》一書所收錄的相關文章)。目前接觸到的多例支釘標本,白胎灰胎黑胎均有發現,時間上貫穿南宋早中晚期,南宋早期白胎細瓷一類即頗具代表性。以下是兩則典型器例:

1


葉英挺:從一件爐子談兩宋官窯


葉英挺:從一件爐子談兩宋官窯


平底碟,寬沿,淺直腹,平底。胎骨色白而稍厚,釉水稍薄但青瑩,底部六枚支釘呈圓形排列,支釘痕圓而粗,向上凸起。

2


葉英挺:從一件爐子談兩宋官窯


葉英挺:從一件爐子談兩宋官窯


殘底標本,采自杭州某工地,胎質細白,胎骨稍厚,釉層較薄,釉面泛玻璃質感光澤,開有不規則淺紋,積釉處青翠晶瑩,內底釉下刻銘文「……德壽宮初四日告」,圈足底裹釉,外底留有四個支釘痕,支釘痕大致呈圓形,較粗大,呈凸起狀。

德 壽 宮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八「德壽宮」條載:「德壽宮在望仙橋東,元系秦太師賜第,於紹興三十二年六月戊辰,高廟倦勤,不治國事,別創宮廷御之,逐命工建宮殿,匾德壽為名。後生金芝於左棟,改殿匾曰康壽。」德壽宮系由望仙橋東面的秦檜府擴建而成,是宋高宗趙構1162年退位居住的宮殿,之後諸帝多仿效高宗退居此宮,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禪位三子趙敦,移居此宮改德壽為重華宮。後又一度因奉養憲聖太后、壽成太后而更名慈福宮、壽慈宮。據此可知,此標本燒制於公元1162年~1189年之間。又,釉下刻款系入窯前刻成,故此器應系宮廷定製之器。據銘文內容來看,或因祭祀祈福等特殊用途而刻。

此兩例與上述鼎式爐雖不同造型,釉的呈色也有色差,但三者胎釉特徵及支釘痕特點類似,無疑為同一時期產物。尤其殘底標本以釉下銘文明確其為南宋初年德壽宮之物。結合種種跡象來看,龍泉窯在南宋初年很可能設有服務於宮廷的官窯,其性質或與同時期上林湖低嶺頭一帶的餘姚官窯類似,而龍泉官窯的燒制時間很可能較餘姚官窯要長。

筆者曾接觸過一例頗有意思的瓷片標本,一龍泉窯梅子青釉盤殘片,胎薄釉厚,釉水瑩澈,外底釉下殘留陰刻「修內司平江謝興祖」八字。


葉英挺:從一件爐子談兩宋官窯


殘片形制可辨為淺腹大圈足盤,這是龍泉窯中典型的官式造型,汝窯、南宋官窯均有類似器物。

該殘片系杭州一資深藏家珍藏,這位老先生還藏有一件紅陶泥塑童偶殘件,缺頭及四肢,背後有「謝興祖塑」四字陰文戳記,據稱出土於杭州「老虎洞」遺址附近。無獨有偶,筆者亦曾收藏過一件瓷胎童偶,底部戳印「平江謝興祖塑」單行六字款,斷面細膩,黑胎色深而濃,胎質疏鬆,與南宋官窯器質地十分接近(具體可參考拙著《龍泉窯論文集》里的《「謝興祖」與「磨喝樂」》一文)。

「謝興祖塑」、「平江謝興祖塑」、「修內司平江謝興祖」,這三件器物三組銘文組成了一個關聯,三個「謝興祖」為同一人的可能性非常高。謝氏史書無載,但據銘文可知為宋代平江籍(平江即今蘇州)的一位陶藝名匠,擅捏泥偶,並曾供職於修內司。而謝興祖與龍泉瓷片的關聯很可能緣於謝興祖作為督燒機構(修內司)的一員介入過龍泉窯的官方燒造活動。

「修內司」是官署名,屬將作監,掌管宮殿、太廟修繕事務,除南宋而外,北宋、金、元皆有設置。從《武林舊事》等相關文獻記載來看,修內司作為宮廷內務機構,涉及多項宮廷事務排辦,其職能相當於明清內務府造辦處。如《武林舊事》卷三「乞巧」條就有「七夕前,修內司例進摩睺羅十卓」的記載,說明修內司還負責製作宮廷摩睺羅。這樣也就更能理解,為什麼泥孩兒藝人謝興祖會在修內司當差了。

回過頭來再說這件帶支釘的鼎式爐,為什麼說它串聯起兩宋官窯呢?於南宋官窯有所了解的朋友對於該爐的造型應該不陌生,杭州老虎洞修內司官窯遺址出土物中就有同款鼎式爐。


葉英挺:從一件爐子談兩宋官窯


葉英挺:從一件爐子談兩宋官窯


葉英挺:從一件爐子談兩宋官窯


葉英挺:從一件爐子談兩宋官窯


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亦有一件珍藏。該爐由日本著名藏家廣田松繁(號不孤齋)帶入日本,其經過頗為曲折。


葉英挺:從一件爐子談兩宋官窯


葉英挺:從一件爐子談兩宋官窯


此外,拙著《北宋官窯在龍泉》中也收錄了一例同款殘器,也就是說,龍泉北宋官窯中也有這類鼎式爐造型。


葉英挺:從一件爐子談兩宋官窯


葉英挺:從一件爐子談兩宋官窯


葉英挺:從一件爐子談兩宋官窯


灰色胎,胎骨勻薄,釉層較厚,釉呈灰青色。外底留有五個支釘痕。與南宋早期鼎式爐相比,胎釉特徵、審美風格區別明顯。此外器式上也有一定差異,如此爐為唇口,無沿,南宋早期爐則有窄沿。兩者支釘風格類似,但這件北官爐的支釘痕顯得更大。綜合龍泉窯多例支釘標本來看,支釘痕大小不一,很可能早期缺乏經驗,以致於痕迹過重,之後則不斷改進,更為精細規範。

從以上器例排比可以見出,官窯鼎式爐是有傳承的,從龍泉北宋官窯、龍泉南宋早期官窯再到杭州老虎洞修內司官窯,是存在一脈相承的。由此,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獻所說的「襲徽宗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顧文薦《負暄雜錄》窯器條)」。南宋修內司官窯的設立不僅僅是官窯制度上的沿襲,更有「官樣」上的傳承。

兩宋官窯問題複雜多面,本身存在很多爭議和疑問,不說解惑,大凡對解惑有所裨益的即彌足珍貴了。如本文所述這件龍泉窯南宋早期鼎式爐,個人認為即是一件承上啟下的重要器物。我們平時收藏中應多加留意關注這樣的器物,雖看似一鱗半爪,只要堅持積累,定能大有收穫領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聯拍在線 的精彩文章:

紐約秋拍王牌:乾隆御藏西周作寶彝簋時隔28年後重現拍場

TAG:聯拍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