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十里洋場」的繁華背後,一群中國本土建築營造商

「十里洋場」的繁華背後,一群中國本土建築營造商

原標題:「十里洋場」的繁華背後,一群中國本土建築營造商


近代上海有著「東方巴黎」的美譽,當年「十里洋場」的繁華綺麗,為上海鍍上了永恆的傳奇之光。然而,摩登上海背後的建造者究竟是誰?今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科學院(The Academy Palace)舉辦的第六屆國際建造史學術會議(6ICCH)上,瑞士聯邦洛桑理工(EPFL)教授科朗坦·菲韋(Corentin Fivet)攜瑞士聯邦理工研究生、聯合國物質遺產國際古迹遺-英國成員(ICOMOS-UK)葉靜賢,向在座的西方建築學者講述了這段鮮為人知的傳奇歷史。


老上海著名營造商中的傳奇人物杜彥耿


走在時代前沿的中國建築營造商


在名為「19-20世紀西方的技術轉移」的專題會議上,葉靜賢向西方學者介紹了1845-1945年的100年間,西方的建造技術是如何通過中國本土的營造商在上海落地和發展的。


過去,針對上海近代建築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較為著名的建築物和建築師身上,營造商和建築技術工並不受到以智識為主的學術體系的關注。據葉靜賢介紹,實際上,在建設摩登上海的歷史進程中,本土的營造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相比於本土的建築師,本土營造家的參與度更高。

在20世紀30年代,上海30多座十層以上的高樓均由本土營造商承建,一些從外國引進的建造技術可由本土營造商獨立完成。他們與近代傑出的建築師一起承擔著城市建築現代性的轉變。從最開始的被動吸收西方技術和知識,到主動進行技術改良和研發,他們努力擺脫對西方建築材料的依賴,甚至建立了技術人才的教育培養系統。


葉靜賢介紹說,1930年之前,全國的鋼窗均由國外進口;直到建築營造商湯景賢開辦本土第一所鋼窗廠,中國才開始逐漸擺脫進口。20世紀30年代初,湯景賢等一批營造家創辦了正基職業技術學校,專門培養營造人才;課程也非常西化,設置了大量的英文和數學課程,以及設計和土木工程的課程。


「當時,第一代建築營造家所思考的問題和處理方式已經非常先鋒和國際化了。」葉靜賢說。例如20世紀30-40年代上海灘著名地標之一的國際飯店就是由本地的馥記營造廠承建,被認為是遠東地區最先進的現代建築——它是中國第一幢在建造時採用了風應力計算的高層鋼結構建築;1928年才獲得專利的Union Baustahl 52型鋼,1930年就引進作為國際飯店的建造材料以解決上海土地鬆軟不適應高層建築的問題,這一應用當屬國際領先;此外,國際飯店的系統設備也非常先進,包括供汽車使用的電梯和自動防火裝置等。


另一個例子則是1933老場坊,即原來的上海工部局宰牲場。設計工作由工部局的外籍人員承擔,採用了英國和法國的衛生標準,無樑樓蓋的應用在當時的亞洲處於先例,這樣複雜的建造則是由余洪記營造廠完成的。


《建築月刊》第一期封面(上海圖書館提供)


一代傳奇建築營造商——杜彥耿


根據上海地方志的統計,老上海著名的營造商至少有近60位,杜彥耿、湯景賢、楊斯盛等人均榜上有名。其中,杜彥耿更是一代傳奇人物。


杜彥耿出生於上海的一個營造世家,精通營造技術,年紀輕輕就承建了上海當時的高樓大廈。1930年,上海營造協會成立,杜彥耿正是發起人之一;更重要的是,他創辦了當時頗為著名的建築學術雜誌《建築月刊》,從1932年11月創刊到1937年淞滬戰爭爆發,總共出了49期,與梁思成創辦的《中國營造學社月刊》齊名。


19世紀末,上海逐漸開始步入到現代化進程之中,居住在本土的人們也面臨了種種衝擊:現代化工業的引進帶來了新型的建造體系,大跨、高層、鋼結構等出現在上海建築的構造中;摩登生活觸發了對新型建築的大量需求,高層辦公樓、影劇院、體育建築等一座座出現在都市的圖景中。技術上,上海的軟土條件並不利於西方的石構或者混凝土建築,這不僅是對本土工匠體系,也是對當時外國建築專業人員的挑戰。

在這樣的環境下,杜彥耿帶領《建築月刊》編輯團隊不遺餘力地介紹西方建設的先進技術和材料,鼓勵年輕人進行本土的技術革新;同時,《建築月刊》也刊登了大量對西方最新項目的報道,為當時建設摩登城市和大範圍的國家交通和基礎設施的建設需求提供了響應;國際著名的結構師林同炎曾在《建築月刊》上開設了結構專欄,貢獻了十餘篇當時很先進的結構計算方法;此外,《建築月刊》還刊登了大量中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重要建築的建造照片和圖紙,對於研究近代建造活動的西方學者來說,這些史料是一項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重要學術資源。《建築月刊》全部49期的主要文章目錄在本次會議上已翻譯成英文供國際學者參考。


除了《建築月刊》,杜彥耿還有一項重要的歷史功績,即編撰了中國第一本雙語建築辭典《英華·華英合解建築辭典》,它於1936年由上海營造協會出版。會議上,葉靜賢向在座的學者展示了這本辭典的實物,促使這本辭典第一次在西方專業學術文獻中確有記錄。經過上海圖書館確認,此本屬於珍本館藏,也僅存一本。



國際建造史學術會議(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onstruction History)自2003年開始,由國際建造史聯合協會IFCH(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onstruction History)發起舉辦,每三年一屆。2018年的國際建造史學術會議(6ICCH)移師比利時布魯塞爾科學院,由比利時國內的安特衛普大學(Universiteit Antwerpen)、魯汶大學(KU Leuven)、新魯汶大學(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布魯塞爾自由大學(Université Libre de Bruxelles)、 布魯塞爾大學(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聯合承辦。從2015年申請到2018年舉辦,共歷時4年時間。

本屆大會於2018年7月舉辦,超過200位全世界專業人士參加大會,共舉行了170場學術演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網友催牡丹江市向海軍申請牡丹江艦命名:最好是055大驅
特稿丨「逃離」東京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