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9歲男孩偷錢買手游,父母的處理方式太棒了!

9歲男孩偷錢買手游,父母的處理方式太棒了!


9歲男孩偷錢買手游,父母的處理方式太棒了!


作者:沐丹青

圖片:pixabay

由兒童心理課堂(guanaibaby)



1


國慶的時候,大多數孩子都在父母的陪伴下「走南闖北」,逛遍祖國的大好河山。可是重慶9歲的男孩航航忙著撿廢品賺錢。

好不容易放個長假,竟然讓孩子到處收集廢品賺錢,這個家裡的爸媽是想錢想瘋了嗎?這樣做難道是為了給孩子攢錢買房子?

細看才知道,航航的父母這樣是在教育孩子,更是在教訓孩子。

之前,航航悄悄拿走奶奶的2000塊錢買手游裝備,被父母發現後,罰撿廢品「還債」。

航航的父母說,打一頓不解決問題,這樣才能讓孩子體會錢來之不易。航航干一上午活大概賺100塊,2000塊要還「很久很久」。

眾多網友都對航航爸媽的這種教育方式叫好:


父母的觀念很對啊,讓孩子知道錢不是天上掉的,就算是一家人也不能擅自偷錢,但是勞動可以創造收入。我覺得特好,希望小朋友最後明白「偷錢是錯、賺錢不易、父母愛你」。


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背鍋」,通過力所能及的勞動彌補自己的過失,這樣做不僅能夠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還能讓孩子通過勞動體會別人的不容易,我不禁叫好:這樣對待孩子的錯誤,無疑比打罵、冷處理等方式都要技高一籌。

2

9歲男孩偷錢買手游,父母的處理方式太棒了!



老公上初中的時候很迷戀網路遊戲,經常放了學,先往網吧跑,天黑了才回家做作業,可是他卻告訴父母他在朋友家玩。

後來,老公去網吧被婆婆撞見,公公是個急脾氣,立刻掄起巴掌就打。一頓暴打之後,婆婆苦口婆心地教育:好好學習才能上大學、娶老婆,玩遊戲只能去打工。

老公說起這段往事,說自己那時候很煩,沒聽進去那些道理,也沒覺得自己哪裡錯了,只是在心裡暗下決心:你們不讓我去,我偏要去!他之後更加頻繁地跑去網吧。

我很納悶:那你怎麼會考上大學還遇到我?

老公笑了:因為他們突然不管我了,還給我出主意,讓我周末跟著他們出去收糧食賺工錢,拿著去上網。可是真的跟著他們走街串巷收糧食,我才發現,這樣的工作太累了,錢來的太不容易了。原來老媽之前給我說的那些道理都是真的,我就戒掉了遊戲,收心學習了。

簡單粗暴地打罵往往很難收到好的教育效果,還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覺得犯錯誤能夠得到大人的關注,反抗大人很刺激,從而變本加厲地「重複錯誤行為」。

對一些心裡敏感、脆弱的孩子來講,打罵可能讓孩子更加脆弱敏感,產生自卑、恐懼心理。

3


除了不能一味的打罵之外,在面對犯錯的孩子的時候,還要避開這兩個坑:

把錯誤當成洪水猛獸。楊瀾曾經說過,她的女兒從一所公立小學轉到國際學校上中學後,她曾經問女兒,兩種學校的教育方式有什麼不同。

她女兒告訴她區別就是,說在公立學校,老師總是讓我們別犯錯誤;在國際學校,老師鼓勵我們不要怕犯錯誤。

楊瀾不禁感慨:為什麼老師、家長、孩子都這麼怕犯錯誤呢?因為在他們的意識里,犯錯誤就意味著失敗。失敗就意味著輸,不會是受人尊崇的王者。

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了也贏不了。

我也想告訴家長,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不應該一味地指責,而是抱著解決問題的態度和孩子一起面對,把錯誤當成訓練孩子抗挫力、責任感的利器而非敵人。

冷暴力並不是面對孩子錯誤的最佳方式。有很多父母很無奈,孩子犯了錯誤,打不得罵不得,乾脆採取一種最簡單的方式:冷處理。

玉不琢不成器。把犯了錯的孩子晾在一邊,不理不睬,不幫助孩子分析自己錯在哪裡,不引導孩子正確的處理方式。看似「萬無一失、機智十分」的做法,實際上是父母教育方法匱乏的表現,也是一種偷懶的做法。

這樣不是教育而是縱容,孩子不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可能會范更大的錯誤。

另一方面,會導致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心理鏈接變得脆弱,讓孩子感受到對安全感的威脅和焦慮。研究發現,父母使用這種方式會導致孩子產生過重的內疚感,可能會遵守規則,但是是被動的接受,而不是靈活面對。

4


打不得罵不得,還不能不理睬?孩子犯了錯到底該怎麼辦?

在《媽媽是超人》中,大麟子不小心撞到了餃子,但是拒絕道歉。

鄧莎讓大麟子給餃子說對不起,但是大麟子拒絕,並搬出外婆做擋箭牌。後來鄧莎把大麟子抱出房間(保護孩子自尊心),耐心勸說,她先問是不是撞到了妹妹,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然後勸他去道歉,讓他為自己的錯誤擔當。

鄧莎告訴我們的答案很簡單,那就是根據孩子的性格特徵和犯的具體錯誤來耐心地選擇教育方案。

《孩子來自天堂》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有愛父母的能力,但他們沒有愛自己或者原諒自己的能力,孩子是通過犯錯誤時父母的反應來學會愛自己的。

在《爸爸去哪兒》中,大竣和夏天接到「守護冰淇淋」的任務,雖然他們盡心儘力守護,但是決心慢慢被胡軍「擊破」,引誘孩子們吃了十幾顆冰淇淋旁邊的糖果。知道犯錯的兩個孩子忐忑不安,大竣藏了起來,夏天也暗自慶幸村長沒有發現。

但是兩個孩子卻受到了兩位家長不同的教育。

林永健立刻氣急敗壞對著大竣大吼:你為什麼要吃?你吃什麼吃?大竣的臉上立刻涌滿了委屈、自責,將眼睛看向別處。他試圖摸摸爸爸的臉,可是卻被爸爸無情甩開,讓人無比心疼。

夏克立的處理方式卻溫和理性很多,他引導夏天認識自己的錯誤,告訴她應該怎麼做,還懲罰她面壁。

通過面對孩子犯錯時的態度,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林永健父子沒有夏立克和女兒的關係親密了。可惜的是,大部分中國爸媽都是「林永健」,不是「夏立克」。

心理學上講,孩子兩歲之後,就開始慢慢產生羞恥、內疚等情感了。如果不在保護孩子心理的前提下對孩子教育,勢必會造成傷害。

5


面對犯錯的孩子,這幾個小建議你可以參考:

耐心聽孩子的「狡辯」。

給孩子說話的機會,讓孩子描述自己的錯誤,家長能夠更全面了解事情經過,避免「誤判」,而且孩子也能反思自己的行為。

分清孩子犯錯的原因。

針對孩子犯錯的原因,有針對性的教育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看清楚,孩子是真的做錯了事情,還是因為某些原因導致的「失誤」。

如果把孩子的「失誤」歸結於「犯錯」,容易讓孩子產生抵觸情緒,而且教育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批評要講究方式方法。

批評孩子要選擇合適的場合、合適的語氣。在了解事情真相之後,父母最好不要當著外人面教育孩子,刺激孩子的自尊心。

鼓勵孩子知錯就改。孩子知道自己的錯誤,並想辦法彌補錯誤的時候,父母應該注意不要再盯著孩子的錯誤不放,管教過度可能引發「超限效應」,引發反向效果。

就像之前網上流傳的一段視頻中,媽媽對認識到錯誤的女兒各種詰問,得到的確是女兒的無助和崩潰。

9歲男孩偷錢買手游,父母的處理方式太棒了!


心理學家諾爾蒂說過:


如果兒童生活在批評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指責;

如果兒童生活在羞辱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內疚;

如果兒童生活在鼓勵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信;

如果兒童生活在讚許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愛;

如果兒童生活在互相承認和友好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在這個世界上尋找愛。


讓我們用愛和耐心,幫助孩子正視錯誤,汲取經驗,讓錯誤成為提升孩子擔當和抗壓力的階梯,而非阻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成績優秀的女生越來越多,成績優秀的男生越來越少?
別讓以愛為名的遙控器,毀了孩子的人生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