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當代年輕人最害怕的問題是?

當代年輕人最害怕的問題是?

「我是誰?」

沒錯,別看成年人在年齡上已經 18+ ,但對於自己到底是誰這個問題的尋找,和青春期叛逆的青少年一樣。「我到底是誰」「我對於自己的定位又是什麼」「我的存在到底有沒有意義」以及「這個世界有多少人會知道我」,這些疑問,甚至可以說是焦慮,從來沒在成年人心中消除。

隨著世界腳步的加速發展,「我」這個個體和「世界」這個由萬千個「我」組成的龐大單位的關係,變得更加微妙和緊密。於是,我們每個獨立的個體開始更迫切的尋找對於自我的定義,也因此更堅定了「做自己」的重要性。

我們通過給自己建立人設、安上合適的標籤和濾鏡、尋找想成為的那個參照物,總之就是想在尋找「自我」的這個過程中搞明白「我到底是誰」的疑惑,進而由內而外的得到救贖。

當然了,世界不會停滯不前,所以關於「我是誰」這個問題也沒有恆定的標準答案。但是,下面這些當下年輕人慣用的「尋找自我」的標尺中,或許你也能給自己找到一個答案。

群體認知

海德格爾曾經說過:「我們本質上是共同體的一份子,正是在共同體中,我們學會怎樣成為一個個體。」 這句話告訴我們的是,人類雖然是以個體的單位存活在世界上,但我們每個人身上所具備的社會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一個人無法獨立存活在社會中,因為這違背了社會自然的生存規律。當一個個體遇到另一個個體,繁衍生息出下一個個體,周而復始,形成了社會。然後,人類逐漸在這個社會中創建了規則與制度,如何交易、如何溝通、如何辨明對錯...... 因此,我們通常都會將自己這個個體放到某個特地的群體了來獲取和相似群體屬性的共鳴,也藉由這樣的連接來證實自己的身份和自我認定。

星座學,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當你身處在一個都是陌生人的場合下,由於不清楚他人是誰、來自哪裡、做什麼、以及到底性格如何時,星座往往是最好的幫助你找到「共體」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打開方式。

「你是什麼星座的?」

「我是水瓶座。」

「這麼巧啊,我也是水瓶座。」

「啊,你是幾月幾號的.....」

源源不斷的話題就此打開,而兩個曾經互不相識的個體也因此放佛找到了組織和群體一樣。「原來 TA 和我一樣,都是.....」這樣的答案解決了初見時不清楚如何定義自己和旁人時的疑惑。而另一個和星座學有相同作用的方法論便是,算命學。

當代年輕人的疑慮跟脫髮掉下來的髮絲一樣多。明明才 25 歲,為什麼就被歸為「中年人」?除了一隻貓能擼,其他都不知道還有什麼和自己有關係?為了夢想來到北上廣,但看到每月工資卡上的數字,卻突然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會在這裡?這些疑慮像道符一樣貼在身上,直到有天在街上無意中得到大師提點,放佛得到了重生。

原來,我是這樣的人?!當我們身困迷局時,往往很難看清自己,然後開始對自我產生懷疑。而這時,不管你是遇到了所謂的「高人」,還是撞大運一樣抽到了比中彩票還難的「錦鯉」,你都會 100% 的篤定這就是自己的宿命,猶如黎明前乍現的曙光,通往那條叫「自我」的道路。

標籤認知

之前看到過一篇文章,叫《這屆年輕人,敢裸辭、敢創意,但就害怕沒標籤》。因為辭職了工作還可以再找,創業失敗了也可以重頭再來,但如果一個人沒有標籤,就等於被邊緣和趨同化。

縱觀當下在互聯網上比較活躍的網紅或明星,都會通過精心設計帶有鮮明標籤化的內容來吸引別人對自我的認定。 papi 醬靠風趣幽默在微博上一鳴驚人、費啟鳴憑藉帥氣的外表和經典歌曲的翻唱在抖音上迷倒一眾女性群體,這些成功的網紅大 V 其實都是在給自己貼上一層標籤從而使自己成為一個鮮明有個性的品牌,甚至是 IP ,來獲取提升自我的辨識度。

無獨有偶,這些年圍繞在成年人身上的標籤數不勝數。「學霸」、「學渣」、「二次元」、「顏控」、「理工男」、「女司機」,甚至還包括看似和年輕人不沾邊兒的「油膩中年」。它們或許是成年人自願貼上去的,也可能是被動的被標籤化,但無論如何成年人都接受了這樣的做法。

因為,標籤往往是讓不知名的個體被鮮明化的最快途徑。

「我是個強迫症」:年輕人會用看似並不完全是褒義詞的標籤來定義自己,除了自帶自黑的詼諧作用之外,也可以讓自己的特性更立體,旁人對這個個體會有個基本的輪廓。

「我是個顏控」:恩,這個人喜歡長得好看的,更注重外在美。

「我是文科生」:咬文嚼字,邏輯一般,但情商頗高。

「我是學霸」:學習好,愛學習。當然,現在這個標籤在社交媒體上,已經有點變味了。

不管這些標籤是否能夠準確概括一個人,或者是否真實,但在外人眼裡這些標籤就等同於這個人。如果你擁有 N 個標籤,那麼在他人眼中對於你的認知,就有 N 個面。即便這些標籤可能不是真的你,但在別人眼裡這就是你。

濾鏡認知

有多少人,會真的想從內到外的了解一個獨立的個體?大部分在生活中與你接觸的人,更多的還是通過外表來判定【你,到底是個怎樣的人】。所以,濾鏡的誕生更大程度上的滿足了人類社會的這種需求,甚至逐漸演變成一種新的「社交禮儀」。

illustration by Bored Panda

網紅生活在濾鏡的世界裡不能自拔,因為她們只想活在那個「理想自我」的世界裡,而別人對他的認知和評判也就停留在這層濾鏡下即可。

因為社交網路的誕生,人們開始學會了「曬生活」。去米其林餐廳吃高檔的法餐、住在上海外灘邊上的五星級酒店裡、健身房裡跑上半小時後的大汗淋漓,又或者是曬著自己每月信用卡賬單的截圖,但這些無外乎都是一種在濾鏡文化下對於「自我」的創造。

別人對於個體的了解途徑,從原來的書信和電話,變成了如今的微信聊天和朋友圈。那麼,你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就變成了你到底想讓別人通過朋友圈看到一個怎樣的你。小到一段文字,大到一張圖片,這背後所呈現的除了它們本身,也還有【你】這個個體,在觀眾眼中的反饋。

內在認知

那麼,如果說上面談到的這些都還只是停留在表面層次的自我認定過程的話,那麼學習,就是讓一個人從更深層次去尋找【我到底是誰】這個答案的「工具」。

我們每個人以獨立個體生存在這個社會中,就難免會產生對比。他為什麼可以這樣,我為什麼卻不能?我跟她比,到底差在哪了?所有的焦慮都是因為攀比心態的作祟才產生的,而對於自我認知的迷惘也可以被理解為是知識匱乏而導致的不自信。

所以,現在你會發現朋友圈裡有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曬學習」。

今天我完成了 xxxx 單詞的閱讀、《 xxxxx 》書打卡完成,以及報了 xx 個課程等待完成,即便這是一個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見到成果的事情,甚至還要花掉你不少的精力和財力(畢竟,我們也知道現在這些所謂的 xx 課程都並不便宜),但「學習」這個動作就可以為你增加分數。

久而久之,在你不斷完成【學習】這個動作的過程中,其實已經找到了【我是誰】的答案,也不需要通過刻意強調自己的標籤化或是群體性,讓別人知道【你是誰】。

其實,對於當代年輕人來說,不管通過給自己貼標籤將自己分類,還是歸屬於某類群體讓自己有從屬性、又或者是不斷地通過量化、物化、美化、或是成長化來鮮明個體,其實都是為了能夠在千萬個相同個體中讓自己看起來有那麼一點不同而已。

空巢青年、佛系青年、斜杠青年、量化青年,其實在當代看似多樣化的人群中,人們越追求去同化,往往也只不過是在大的環境下有所不同。可在某類群體中,不同樣是差不多的嗎?所以,我是誰?你是誰?這些看似很簡單但卻難以得到正解的問題,你越糾結於它就越難得到 peace 。

你們說,是不是?

文: Mango x 3 / 圖:google、pinterest、Tumblr / 編輯:紅先森

「打賞才是真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尚先生 的精彩文章:

如何靠寫段子發家致富?
這幾起民國綁架案的精彩程度完全就是那個時代的縮影

TAG:時尚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