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上映就能賣錢」的大片時代,已成過往

「上映就能賣錢」的大片時代,已成過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註:本文來自於公眾號毒眸(youhaoxifilm),文 | 江宇琦 張穎 ,編輯 | 師燁東,鈦媒體經授權轉載。

大片在中國電影市場無往不利的時代,正在成為歷史。

今年以來,人們對於大片撲街的消息,似乎早就見怪不怪了。

春節期間,光是宣發費用就過億的《捉妖記2》票房高開低走,最終連第一部的票房都沒能超越;

五一檔內,號稱投資上億、請了好萊塢視效團隊的《戰神紀》,最終只有3800萬票房,虧得「血本無歸」;

到了暑期,大盤的熱鬧也並不屬於大製作,號稱成本7億的《阿修羅》甚至在票房僅有5000萬時就因為沒有排片和觀眾而撤檔……

這與十年前的局面截然不同。從最初的《英雄》,到後來動輒數億投資的《赤壁》《投名狀》,無論口碑如何,大投資、大製作的影片在十幾年前,似乎總給人給人一種 「上映就能賣錢」的感覺。那時候,用大卡司拍大片不僅是資方心中「最保險」的選擇,更是中國電影「最應該」走的路。

而就在大投資失敗案例增多、投資大片漸漸不保險的情況下,曾經被視作在大製作面前「毫無還手之力」的中小成本電影開始異軍突起。翻開中國電影票房榜,毒眸發現,從《失戀33天》《泰囧》開始,《我不是葯神》《羞羞的鐵拳》等體量不大的影片,開始越來越多地創造票房神話。

小片崛起、大片沒落,一起一伏間,是一個瘋狂的時代落幕的縮影。那麼,到底是誰「殺死」了中國大片?


大片為王,已成過往

2000年,小成本影片《幸福時光》票房失利後,面對各種「江郎才盡」的質疑聲,張藝謀通過安樂電影的老闆江志強,和海外投資商搭上了線,斥資億元拍攝了《英雄》。最終,這部電影在全年總票房只有9億元的2002年,拉動了1100萬觀眾進入電影院觀看,光是在國內就總共斬獲2.5億票房,徹底打消了人們對張藝謀的質疑。

電影院里擠滿了要看《英雄》的觀眾

而比起張藝謀個人的成功,這部影片更深遠的意義在於「正式讓中國電影邁進了商業大片的時代」。

看慣了中小成本文藝片與故事片的中國觀眾,終於開始迎來屬於自己的國產商業大片,而《英雄》的成功,也激勵了更多的導演投入到相關創作當中去。馮小剛的《夜宴》與《集結號》、陳凱歌的《無極》、張藝謀的《十面埋伏》與《滿城盡帶黃金甲》,擅長講故事的中國一線導演們越來越多地玩起了大製作。

毒眸統計發現,2003-2011年間,每年國內票房榜前十名里,除偶爾有《張思德》等主旋律影片出現外,其餘位置均被海內外的大製作、大投資影片所佔據——儘管不少大片的口碑並不盡如人意。

例如馮小剛的《夜宴》(豆瓣5.7)、徐克的《七劍》(豆瓣5.8)等,但由於市場整體不成熟,觀眾更看重名導的招牌和大製作的噱頭,因此口碑不佳並不妨礙這些影片獲取一個極佳的票房成績。

2003-2011年國內票房TOP10

2010年,中國電影市場再度迎來一個里程碑時刻,內地票房首次突破了100億,而以《阿凡達》《唐山大地震》為代表的大片,功不可沒:資料顯示,當年上映的一百多部影片里,26部大片拿到了60%的票房,光是《阿凡達》就拿下了13億;《唐山大地震》《讓子彈飛》等國產大片雖然賺得盆滿缽滿,但超過80%的國產中小成本卻虧得一塌糊塗。

如此強烈的對比,大大刺激了投資人市場,也堅定了許多人心中「大片才保險」的觀念。進入2010年後,中國電影市場邁入高速發展期,票房增幅長期維持在30%以上。

在實體經濟投資不景氣的當下,資本投電影進入了一個狂熱的階段,大量跨界資本開始湧入,很多電影可能還停在PPT階段,就能拿到大把投資。甚至有業內人士向毒眸透露,當年只要某些流量明星有加盟某作品的意向,那這部作品就一定能拿到投資。

在這之中,不乏像皇氏乳業、熊貓煙花這樣,和影視毫不沾邊的企業,花重金收購各類影視公司、參投影視項目;也有《人魚帝國》出品人地產商姜紅宇這樣的金主,不僅豪擲數億美金請來各路大牌演員和好萊塢團隊,甚至還親自上陣擔當製片人、編劇,要拍一部「好萊塢式商業大製作」。

某位資深製片人向毒眸感慨,這樣的「瘋狂」,在那個時代隨處可見。

親自在片場講戲的姜紅宇

可就在資本和創作者對於大製作充滿謎一般的執念時,市場的邏輯其實已經有了變化。

2010年,小成本電影《人在囧途》雖然收穫了不錯的口碑,但卻僅僅斬獲3000萬票房,以至於當主演徐崢想要自導自演同系列的小成本喜劇《人再囧途之泰囧》時,包括小馬奔騰在內,許多當時國內的頭部影視公司都不看好,並放棄了投資機會。

可沒曾想,當年被大片壓得毫無生存空間的「囧系列」,在短短兩年之後卻被寫進了中國影史。2012年,僅有4000萬成本的《人再囧途之泰囧》豪取12.67億,成為有史以來第一部單片票房10億+的國產電影,成功擊敗《十二生肖》《畫皮2》等大片——《英雄》開啟大片時代整整十年後,大片首次被擠下了票房榜榜首的位置。

歷史的車輪,又轉動了起來。以《人再囧途之泰囧》為起點,中小成本影片開始在電影市場逆襲。此後幾年,《心花路放》《夏洛特煩惱》等中小成本電影,屢屢在各大檔期實現問鼎;進口片方面,好萊塢大片也不再是唯一答案,《摔跤吧!爸爸》《看不見的客人》等中小成本製作也能大賣。

與此同時,大製作則被拉下神壇,失敗的案例越來越多。

早在2011年,成本過億的《戰國》就只拿下了8000萬票房,眾多明星加盟,投資方卻血本無歸;

據傳成本近5億的《封神傳奇》,雖然有十幾位明星加盟,卻只有2.8億票房;張藝謀聯手好萊塢,耗資1.5億美元打造的《長城》,則僅在國內收穫11.2億票房,收益並不多;

在專門搭建的唐城裡創作出的《妖貓傳》,光是拍攝成本就多達2.5億,5.3億的票房成績顯然不夠理想;

而從去年開始,《變形金剛》《環太平洋》等熱賣好萊塢大片的續作,也紛紛在內地折戟。

不知不覺間,大片已經不再是穩賺不賠的選擇了。

而和當初向電影市場傾瀉時的隨意一樣,資本的離去同樣沒有絲毫猶豫,近年來,許多電影項目開始出現拿錢上的困難。

至於當初那些意氣風發的「弄潮兒」們,也只落得一個黯然收場:開機消息傳出近10年後,姜紅宇的《人魚帝國》歷經三次換導演、拖欠演職人員工資、外國演員連夜「跑路」等事件,而今寫在豆瓣上的上映時間,已經被改為2028年。

《人魚帝國》寫在豆瓣上的上映時間已經被改為2028年


「投資上去了,但是講故事的能力沒有跟上」

曾經無往不利的大片,為何在短短几年時間裡就失去了其在中國市場穩賺不賠的魔力?

中國觀眾的審美成長異常迅速,如果一部影片只有堆積起來的明星陣容和可能還算不上優秀的視效技術,現在的觀眾根本不會買單。

在資本最為狂熱的那些年裡,很多人抱著賺快錢、撈一把就走的心態進入到這個行業當中,常常希望一蹴而就,很少有人願意花時間來打磨故事。在夢工廠執導過《怪物史萊克3》的許誠毅曾告訴毒眸,他剛回國的那些年裡,常有金主來問他:「現在(二月)投資拍一部動畫電影,等到暑假可以上嗎?」

而「出錢的不懂電影」,還不是這些年裡中國大片所面臨的唯一問題。在對拍大片已經輕車熟路的好萊塢,從成本配置到收益分析,有著一套相當完善的工業化體系,儘可能保證每一筆支出都能效益最大化。但在中國的影視產業里,不僅技術層面長期處於相對落後狀態,對於資金配置等的認識也並不盡如人意。

今年上影節期間,光線總裁王長田就曾公開炮轟很多影視公司,在拿到資金之後不是好好做項目,而是大肆揮霍;某製片人也對毒眸表示:「沒有很成熟的工業體系卻動用龐大資金的時候,大家不太知道這個錢怎麼花是好的,握著很多錢的時候,反而大手大腳。」

受種種行業亂象和創作體系上的落差影響,這些年來雖然有不少公司和創作者拿到了大筆的資金,但並沒有真正用來打磨影片,《綉春刀》的製片人王東輝就向毒眸感慨:「影片投資上去了,但是講故事的能力沒有跟上。而對於大片來說,好故事恰恰是最重要的。」

但在大片時代剛剛來臨的那些年裡,由於彼時中國觀眾觀影頻次較低、鑒賞能力有限,更容易為視效、明星、名導和大IP等所吸引,即便許多大片存在種種問題,也能夠靠曝光量換取高票房,進而給人以大片等於高票房的錯覺。

到最後,許多電影拍攝從藝術創作,徹底演變成了資本的遊戲。

只不過,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和觀眾的成長,觀眾對影片的需求和審美能力開始提升,對於明星、視效等也不再迷信。

即使是像《變形金剛5》這樣投資超過3億美金、視效做到極致的超大體量電影,也因為故事混亂、內容空洞而在內地遭遇滑鐵盧,未能復刻前作的成功。而今年以來,類似的案例更是越來越多,《環太平洋2》等影片的票房,都沒能達到預期。

「所有票房幾十億的片子,一定是有很多人二刷、三刷的。但是很多大片所建構起來的世界觀,離觀眾的現實生活太遠了,很難讓他們產生共鳴。」 造夢機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劉軍直言,中國觀眾接觸大片已經十多年了,沒有好故事、單靠炫麗的視效和各類噱頭,已經很難唬住觀眾了。

極其成熟的製片體系下生產出的好萊塢工業大片尚且如此,「成長環境」不甚理想的國產大片,遭到國內觀眾的摒棄,便也在情理之中。可以說,「殺死」了中國大片的,正是大片熱背後,行業的短視與不成熟。

「相較之下,中小成本影片正因為錢少,所以會想著怎麼在創作上出新意,怎麼配置這些錢,進而達到利益最大化。加上市場開始成熟,觀眾不再一味追求視效、明星,這類片子反而有機會。《超時空同居》等影片的成功,都是對故事把控成功的結果。」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向毒眸表示。

也正因如此,很多業內人士相信,「大片已死」只是一個表象,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成熟、製片體系的完善,如果能好好打磨故事、合理配置資金,依靠宣發、演員陣容以及之所水準上的優勢,大片的市場前景仍然十分廣闊。

儘管前幾年《人再囧途之泰囧》《心花路放》等中小成本影片曾連續數年問鼎國產片票房榜,但去年開始,《戰狼2》《紅海行動》等兼具了大製作與好故事的影片,卻又再度奪回了榜首之位。

換言之,國產大片並非沒有機會,對中國電影產業來說,不光需要錢,更需要懂得如何花錢——正如一位製片人在接受毒眸採訪時,所期許的那樣:「製作方在電影投資、創作上必須更加謹慎,既要學著更懂市場,也要更懂內容。」

而一個利好的消息在於,儘管很多熱錢散去,但更懂行業的資本卻留了下來,那些被資本所看好的影片,投資規模和製作水準仍會提高。

據相關人士透露,烏爾善的「《封神》三部曲」總投資高達30億,許多資方在確認投資前,都會找專業人士幫忙審核故事,在確認故事本身不存在短板的情況下,才會「用大製作去搏特效」。

「經過之前一輪的不規範操作,現在大家在資金的使用上會更正規劃、更重視風險控制。」王東輝直言,這一輪的資本降溫,長遠來看是一件好事。「現在大家對這個行業更了解了,也就更理性了,很多跨界資本退出,留下的是實實在在為行業做事情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裁員150人,昔日霸主TVB如何趕上變革?
中國DOTA往事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