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轟川普,抨擊迪士尼歧視女性,被評為八十年代最受喜愛的女明星
變老對梅麗爾·斯特里普似乎是件好事。
她68歲了,她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她想做什麼,為其他演員不敢為之事。
今年的金球獎頒獎禮上,她剛接過終生成就獎的獎盃,就迫不及待地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她呼吸急促,試圖用最淺顯易懂的詞句來表達最複雜的兩種情緒:羞恥與憤怒。
這部作品,根本不算電影,也沒有任何藝術性,梅麗爾指的就是早些時候,特朗普疑似刻意模仿《紐約時報》記者科瓦列斯基的先天性殘障。
梅麗爾的話足夠震耳欲聾,極具諷刺。
之前,她還大膽地抨擊了反移民的決定。
她說,可愛的瑞恩·高斯林是來自國外,娜塔莉·波特曼生於國外,那個戴眼鏡的看似IT哥的傢伙也是來自國外,好萊塢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外鄉人,但有一部分是,並且是非常優秀的演員。
她說,如果讓他們都「滾回老家」,好萊塢就只剩橄欖球和綜合格鬥——這些根本算不上藝術。
這不是她第一次為表演以外的事情發聲了。
2013年,她就炮轟迪士尼有種族歧視,不夠重視女性。
她還給默克爾寫信,說一定要想辦法提高女人在社會中的地位。
不得已,她還親自上陣,用自己精湛的表演說話:
梅姨實力cos。
梅姨最可愛的地方,似乎就在於她「越老越來事兒」,她像個火箭筒,橫衝直撞,只要場合合適,肺腑之言就出來了,並且滔滔不絕。
這樣做,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是,讓我們記住了現在的她,適應了她現在的為人。
壞處是,讓我們漸漸淡忘了過去的她,淡忘那個還沒有被稱作梅姨的,不帶老花鏡的,幾乎在每一部電影里都有些神經質的她。
一個偉大演員是如何成為偉大的演員,單靠每年365天蝸居在片場,一部戲接著一部戲演下去就夠了?
藝術來自於生活,你得先去體驗。
真正大紅大紫之前,梅麗爾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愛。
那個戀人就是約翰?凱澤爾。
約翰?凱澤爾與梅麗爾
很多人已經忘了約翰?凱澤爾這個名字,時間隔得太長了。
他1935年生,1978年死於肺癌。
他演的電影太經典,人們只叫得出角色的名字,不認識他本人。
比如:《教父》系列,他演懦弱的次子弗雷德。
比如:《熱天午後》。
有影評人形容約翰?凱澤爾在《熱天午後》表現,說他壞得讓人毛骨悚然。
不過,現在大部分網友覺得,他更像海綿寶寶里的章魚哥。
比如:遺作《獵鹿者》。
他做配角,梅麗爾與德尼羅是主角。
他已經病得投資商都不願給他買保險了,要是拍戲中途去世,所有人的損失都很大,最後是德尼羅力邀他來演出,自己掏錢給他買了保險。
在影片中,你根本看不出他是肺癌晚期,左右不過是一個精神渙散的街頭混混。
他總是看起來病怏怏的,很沒有精神,做事又極端的慢條斯理。
答應幫朋友調電視,他早上九點就蹲在了電視面前,凌晨一點還在撥弄那些小按鈕。
和朋友吃飯——阿爾·帕西諾特特別有感觸。
阿爾自己吃完了,餐盤、餐巾全都收拾乾淨,準備上床睡覺了,抬頭一看約翰?凱澤爾,還沒咽下去一半。
正當你要等著他繼續吃的時候,他又慢慢地點起了一根雪茄,看看,嘗嘗,摸摸,十分鐘之後,終於吸上了第一口。
所以,所有人都不相信他會真的去世。
他還這麼年輕。
只有42歲。
艾爾·帕西諾還稱他為:「真正偉大的演員。」
況且,他與梅麗爾一見鍾情,愛的死去活來。
只要兩人在一起,周圍就有一種戀愛的氣氛。
他完全對梅麗爾沉醉,梅麗爾也為之瘋狂。
「他們是那種,你一看見,就立馬能感到,他們是天作之合,他們終於找到彼此了。」
梅麗爾的笑容有很多種,但只有在約翰?凱澤爾身邊,你才可以看見她的這種笑容,充滿愛意,沉醉其中,為他專屬。
他就是她的生命之光。
他怎麼能死呢?
可是,死神還是來了,梅麗爾該怎麼辦?
她別無他法,只能用陪伴護送他離開。
約翰?凱澤爾去世半年內,什麼都沒發生。
半年之後,梅麗爾突然另嫁他人,並維持了40年的婚姻,生了四個孩子。
故事就這麼結束了?
結尾處來一個不倫不類的急轉彎?不。
他的魂,他的精神,關於他所有的一切,都還在梅麗爾這裡。
他覺得,痛苦是你的一部分,有了它你才能演好戲。
梅麗爾也像他一樣,詮釋一個角色的時候,先去找角色的痛苦之處,明確了是什麼東西會使這個角色難堪、受傷,才開始表演。
如果你仔細觀察,與約翰?凱澤爾陰陽相隔之後,梅麗爾所選擇的電影,幾乎都是與愛人,或者與戀人糾纏不休有關。
而且,她演的最好的那幾部,也都與失去有關。
1979年,梅麗爾與達斯丁·霍夫曼合作了《克萊默夫婦》。
梅麗爾在電影里屬於暗線,出場不多,每次不是精神沮喪,就是大哭一場。
1982年,她又出現在了《蘇菲的抉擇》里。
這部電影的其中一張劇照,是她躺在地毯上,一手抱著一個情人。
但電影本身絕不簡單,蘇菲的男友是一個精神病人,而她自己也長期沉浸在巨大的精神壓力里,最後雙雙自殺。
蘇菲的那種神經質,為愛掙扎,反反覆復,無以復加。
數次獨白,梅麗爾的臉出現在了最黑暗的角落,臉色雪白。
按理說,一直盯著看,感覺不會太好。
但你越是看,越能發現她臉上那雙淺綠色的眼睛,彷彿黑暗宇宙中,純潔的綠寶石,沒有過分閃耀的光芒,卻熠熠生輝。
《法國中尉的女人》。
別的不說,單看她站在海堤上,那一抹回頭,堪稱影史上最完美的一見鍾情。
為何如此深情,因為愛上她的,是一個愛而不得的男人。
接下來,是《廊橋遺夢》。
《廊橋遺夢》的故事,放在現實里,太不可思議。
一個中年婦女,肥胖,住在鄉村,在丈夫外出期間偶遇了一個攝影師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他帶她去照相,回家後一起吃飯,之後便墜入了愛河。
可是,梅麗爾最終放不下孩子,與攝影師永別了。
十多年後,梅麗爾得知攝影師去世了。
她悲痛欲絕,意識到自己還愛著他,遂立下遺囑:自己死後,子女們將骨灰撒在曼迪遜橋畔,生前她把所有時光留給了家庭,只求死後永遠依偎在愛人身邊。
這是一個用最美妙的方式,講述的最美妙的婚外戀的故事。
如今過度解讀後,也被人用更惡毒的方式講過。
又一次,狂熱的相戀,永遠的失去。
梅麗爾的奧斯卡提名也越來越多。
是她的天賦,她的努力,鋪就了成功之路。
看梅麗爾的電影,最有趣的一點就是你不能只是單獨看某一個,你得把各個時期的電影都看一遍,才能嘗出味道來。
因為幾乎每一部電影,她的口音都不一樣。
《法國中尉的女人》時,她是一口標準的鄉下英音,《蘇菲的抉擇》里,她操一口波蘭英語。
到了《走出非洲》里,一開頭,她是個老年人,躺在床上,旁白里一位80多歲老人的聲音,後半段,等她去了非洲,她的英語有有點高冷北歐味兒。
她起點高,耶魯大學戲劇碩士畢業,快到30歲了,才主演了第一部電影。
多年來,她的電影里,總是與愛情擦肩而過,失去戀人,與戀人陰陽相隔。
要說是同一種類型,卻也不那麼單一。
是她的表演讓角色層次感鮮明,極具深度。
也正因如此,梅麗爾被評為整個八十年代最受觀眾喜愛的女明星。
2006年開始,她的形象才有了實質性的轉變。
她不再是與愛糾纏不休的女人了,而是以一個與眾不同的,全新的經典形象登場。
《穿普拉達的女魔頭》。
五年之後,氣場更硬,一步登天,化身為《鐵娘子》。
如今她再登時尚雜誌,已經沒有當年的秀氣了,一邊滿臉皺紋,一邊霸氣側漏。
現在的梅麗爾,有個綽號叫做梅姨。
她的孩子也漸漸長大,顏值么,比當年青春年少時期的老媽還是有差距的。
30歲左右的梅姨
▼
1983年生的大女兒,麥米·古默
▼
1986年生的二女兒,格蕾絲·古默
▼
26歲的三女兒,路易莎·古默,被公認為姐妹當中顏值最高的
▼
家裡還有個哥哥亨利。
但他不是圈內人,照片量也沒有幾個妹妹多。
艾倫秀的主持人,艾倫·德傑尼勒斯,曾為梅麗爾估算過,她一生拿過116個大獎,獲奧斯卡影后兩次,被提名16次。
堪稱最偉大的演員之一。
她的偉大,不只是對角色的深度詮釋與百變演繹,還有對愛情的忠貞。
好萊塢里魚龍混雜,隔三差五離婚結婚都屬正常。
很多時候,在人們慣有的印象中,最偉大的女演員的標配,應該是悲傷而痛苦的私生活,數十次的分分合合,晚景凄涼。
總之,要有那麼一點「怪」與「邪」。
人們始終相信,只有最痛苦的生活才能造就偉大的演員。
當年的約翰?凱澤爾也是這麼想,藝術家天生就是受苦的孩子。
他的痛苦來自於肺癌、不幸的童年,他對此安然處之,彷彿這些就是應該發生的。
幸福真能鍛造一個好演員嗎?
如果能,是否與痛苦所鍛造的結果有所不同,完全是兩個不同的物種?
梅麗爾·斯特里普的答案是
▼
或許,約翰?凱澤爾病逝,耗盡了她一輩子的不幸與悲傷,餘生她都只能活在彷彿被安排好的幸福里。
就像一物換一物。
--END--
作者:利物浦早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