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烽火戎裝:抗戰期間同形不同色的國軍軍服

烽火戎裝:抗戰期間同形不同色的國軍軍服

三種不同顏色的國軍軍官制服示意圖

抗戰時期軍服換裝有一個由中央軍向地方軍推而廣之的過程。早期的中央軍制服是以黃綠色為主,但制服的顏色也因季節而異。以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張治中時期)與教導總隊這兩支嫡系精銳部隊為例,他們不僅配備了德國的武器裝備,制服也由德國進口的土黃色呢料製成,草黃或棕黃色系的制服多為夏季穿著,進入冬季後則改穿灰色系制服。抗戰爆發後,國民革命軍第88師在淞滬會戰時期所穿的軍服採用的是一種近似青蘋果色的布料,而到了南京保衛戰時則改穿灰色軍服,這是軍服顏色因季節而異的一例。中央軍尚且如此,各地方部隊的制服顏色更是「五彩繽紛」,無法統一。例如七七事變時保衛盧溝橋的29軍為灰藍布軍裝,閻錫山的晉綏軍,共產黨的第十八集團軍等也多以灰藍色棉布軍服為主,川軍中有不少部隊的制服為草黃色,而龍雲的滇軍中甚至出現了一種近似墨藍色的軍服。在中央軍與地方軍協同作戰的戰場上,日軍往往會看到穿著不同顏色軍服的中國軍隊向他們進攻,故而在他們的宣傳畫報上,中國軍隊的制服也是灰、黃、藍、綠各色皆有。

圖為1945年8月23日,中國代表慶祝芷江受降成功,照片從左至右為王耀武、盧漢、張發奎、何應欽、湯恩伯、杜聿明、蕭毅肅、柏德納。圖中王耀武、盧漢、杜聿明三人的軍裝顏色最深,張發奎、湯恩伯、蕭毅肅三人的軍服為淺色,何應欽的制服顏色則介於兩者之間。

國軍陸軍特種符號(選自《民國軍服圖說》一書)

陸軍官佐常服領章、銜名符號、部隊臂章綜合圖(選自《民國軍服圖說》一書)

抗戰時期的制服顏色除了因季節而異之外,也取決於部隊駐地的布料顏色。當時中國軍隊的軍服製作一般有兩個來源,一是由隸屬於部隊的被服廠製作供應,一是與民間被服商合作獲得。由民間被服製造商供應的制服上通常有「聯勤」字樣的印章或布標。上海是中國服裝工業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不少著名的西服廠商都誕生於此地。20世紀30年代,隨著局勢愈發動蕩,軍隊被服的需求量迅速增長,許多原本製造西服的廠商開始承接軍服的製造及供應。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號召各被服供應商隨政府內遷,不少私營被服廠積極支援祖國抗戰,跟隨國民政府一路輾轉,從上海遷往武漢、長沙、重慶等地,在殘酷的戰火中歷盡坎坷。為了及時給部隊供應大量軍服,戰爭時期被服廠的工人不但常加班加點,一天工作十餘個小時,同時還要冒著被日軍飛機轟炸的危險。例如1940年日軍轟炸祁陽時,隨政府內遷的私營華商被服廠就成了日軍轟炸的主要目標,工廠被日軍炸為廢墟,工人死傷不計其數,但「工人們同仇敵愾,帶著縫紉機到附近農民家中繼續生產」。

抗戰時期國軍軍銜

大批量流水線生產出來的服飾通常由大到小分為5個號,因無法照顧到每個人,不少士兵往往會領到不合身的軍服,因此一些有條件的高級將領則更偏愛於到西服店為自己量身定做制服,例如成立於1928 年,以製作西服、大衣而聞名的培羅蒙西服公司就接到過不少將領的制服訂單。此外,在民國留下的一些制服上常能看見一枚藍色商標,圖案為中國地圖,中間印有「大中華」三個大字,上排印有「海陸空服裝公司」的字樣,筆者推測,這應該是一家專為部隊供應被服用品的公司,因商標上印的地址為南京,故供應時間應為1937年12月前或1945年8月以後。

一套國軍少校呢子制服。收藏/解燊陽

史學家黃仁宇先生早年曾服役於國軍第14師, 在其回憶錄《黃河青山》中,有一段真實而生動的記述:

1941年夏天,我們這一師,包括司令部及三個團,駐紮在村落中,彼此相隔二三十英里。師部決定優先供給鹽與蚊帳。至於夏季制服,軍政部已經發給每人一套,發放地點在火車站,我們再自行送到駐紮地區。這一套制服,就是軍人所擁有的全部衣物。前一套早已磨壞,軍方高層從來不關心軍人有無內衣可穿。有一段時間,我們洗衣服的唯一機會,就是在晴天時把整連人帶到溪邊。人在洗澡和玩水時,制服放在一旁晒乾。萬一敵人抓住正確時刻突襲,會一舉捉到光溜溜的我們。夏天過了一半,情況多少改善了些。軍政部終於撥給師足夠的錢,讓我們可以在當地買第二套制服,但到那時,通貨已大幅貶值,資金縮水,而附近也沒有供貨商。我們的師長運用想像力,讓後勤官打扮成商人,從日本佔領的越南購買騾子運來的白色布料。回到國內後,布料再交給當地的染工處理。顏色是否接近正規的草綠色,甚至沒有人去懷疑。其後數星期,所有師可以找到的縫衣機都派上用場,做的是短褲短袖,以節省布料。此時士兵才有第二套制服可替換。

在黃仁宇的回憶文字里,我們不僅發現了軍服色差的緣由,還發現國軍軍服供應的短缺。

本文摘自《號角》1-9平裝合集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一戰傳奇,隆美爾僅用500人的部隊便俘獲了9000名敵軍
舌尖上的戰爭:東方游牧民族的「糧食觀」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