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載入《本草綱目》,李白、袁枚、李清照盛讚…幸哉金華酒!

載入《本草綱目》,李白、袁枚、李清照盛讚…幸哉金華酒!

原標題:載入《本草綱目》,李白、袁枚、李清照盛讚…幸哉金華酒!


古人慣用地名冠以酒名,一直延續到今天。在古代,金華地區婺江流域的東陽、義烏、蘭溪等縣所產的外銷酒,都稱金華酒,也稱金華府酒。


金華酒是古代金華郡、州、府及轄縣生產的各種黃酒的總稱,歷來的名酒主要有:壽生酒、錯認水、瀫溪春、東陽酒、白字酒等等。其中錯認水,它酒色清純如泉,喝上去卻十分甘醇,因經常被人錯認為是水而得名。可惜錯認水酒這種技術現在已經失傳了。


唐以後金華酒名聲漸露李時珍認為蘭陵酒出自金華,他在《本草綱目》中寫道:「東陽酒即金華酒,古蘭陵也。」李太白詩「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即此也。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王錢鏐將金華酒列為貢酒。宋代金華納酒課名列全國前列,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金華的酒課已高達「三十萬貫以上」。 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金華縣酒課、酒務租額二千二百六十四貫一百二十五文」。


元代宋伯仁著《酒小史》將金華酒錄入名酒之列江浙行省的酒課約佔全國酒課收入的1/3,這些酒課大部來自金華。明代金華酒更為風靡全國,社會上流行著,「杜詩顏字金華酒,海味圍棋左傳文」的對聯。金華酒與風流遺韻的杜甫的詩、顏真卿的字、左氏的文章相提並論。

清代詩人袁枚(1716~1798)在《隨園食單》中說:「金華酒,有紹興之清無其澀,有女貞之甜無其俗,亦以陳者為佳,蓋金華一路,水清之故也。」《金瓶梅》書中16處21次寫到金華酒。



到了清末,金華酒已衰弱。只留下古子城中的一條叫酒坊巷的巷子,讓人遙想當年整條巷子的百姓做酒的盛景。酒坊巷內有口古井,釀酒的水就取自這口井。


這口宋井,名曰酒泉井,位於金華古子城酒坊巷中段西側,是清光緒年間金華知府繼良親自命名的。繼良知府深諳金華酒的興衰歷程,為懷念昔日輝煌了近千年的「色如金,味甘而性純」的金華酒,他把酒坊巷的這口曾釀製過名酒的井命名為酒泉井。酒泉井以物質的形式,傳遞著這一歷史文化信息,是彌足珍貴的,酒泉中並以其特有的文化潛質,載入《中國井文化》。2004年3月這口宋井被公布為市級文保點。


金華酒助宋代著名女詞人,婉約詞派的代表李清照寫下了千古絕唱。李清照是名耀青史的詞作家,喜歡作詞,也喜歡飲酒,酒和詞跟她的生活分不開。飲酒與作詞,陪著這千古奇女子度過激蕩多變的一生,成就了她獨有的詞風。


1134年,涉富春江而下,來到金華避難,就寄居在八詠樓邊的酒坊巷一位陳姓人家中,當時的金華,因受南宋建都臨安影響力和放射力,金華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發展,東起東市街、北至將軍路、西沿酒坊巷、南臨八詠路的古子城區域是金華城最早的發源,也是當年達官貴人云集,商肆店鋪林立之處,絲綢業、手工業、釀酒業興隆發展。


李清照出門緩步而行,登上了南朝沈約初建的八詠樓,望婺江西去,物是人非,國破山在,壯懷激烈,借酒消愁,寫下了氣勢磅礴的《題八詠樓》: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住在酒坊巷的這段時光,成為李清照創作的高峰期,她另一首《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從她早年「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到此千古絕唱,酒坊巷功不可沒,金華酒功不可沒。


幸哉酒坊巷!幸哉金華酒!


來源|金華新聞客戶端


作者|汪希燕


編輯|余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華髮布 的精彩文章:

TAG:金華髮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