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21世紀,如何重拾文本細讀

21世紀,如何重拾文本細讀

21世紀,如何重拾文本細讀

21世紀,如何重拾文本細讀

「文本細讀」不是什麼新理念,它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對於理解文本非常重要。但是,它難以驗明正身。

訓詁學的工作就是「文本細讀」

傳統語言學中有一門是訓詁學,所做工作就是文本細讀。唐代訓詁學家孔穎達說,「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訓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訓詁者,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則解釋之義盡歸於此」。概括起來,訓詁學深入文本,從語言變化和世界萬物形態差異進行解釋,來讓人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

從實踐來看,訓詁學包括的內容甚為廣泛。訓詁學家陸宗達在《訓詁簡論》中說:「首先,訓詁是以解釋詞義為基礎工作的。除此之外,它還從分析句讀、闡述語法這兩個方面,對虛詞和句子結構進行分析,實際上為後來的語法學提供了素材。在釋詞、釋句的過程中,它承擔著說明修辭手法和研究特殊的表達方式的任務,以後的修辭學即從中取材。同時,它還串講大意和分析篇章結構,就整段或全篇文章進行分析解釋,這即是所謂『章句』之學。」說到底,訓詁的出發點是解釋詞語。

文本細讀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

文本細讀也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著名的朱子讀書法,所謂「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養」「切己體察」,說的就是文本細讀之法,要求從易到難一一讀來,反覆讀、反覆思考,結合自身生活體驗和語用體驗仔細揣摩。

現代語文教學中,文本細讀也是實踐常態。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八九十年代,文本細讀方法的使用達到「高潮」。那時,分析課文要求全、深、透、爛,唯恐落下某個角落。只是,細讀的主體是語文教師,是語文教師牽著學生在文本里死纏爛打,細讀的腳本是教學參考書,學生的工作更多的是記憶鞏固。

國外中小學教學也重視文本細讀。19世紀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國教師培養指南》中指出的學習方法就包括文本細讀:「學習要扎紮實實,在初讀一本書時要徹底領會和理解逐段逐句的意義,徹底理解每一個概念的含義,如果有些地方看不明白,就要在這些模糊點上多下功夫,反覆琢磨,反覆研究,融會貫通,直到全面掌握為止。」「這種從個別到整體的理解進程,通常是讀書的最好方法。優秀的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是遵循了這樣一個原則:符合人類思想發展的特點,符合從個別的、通俗易懂的、經驗的,向一般的、深遠的和抽象的過渡這一原則。」從第斯多惠說這番話的出發點看,他所謂的文本細讀不僅是語文學習方法,而且是適合所有科目學習的一般方法。

新批評文學思潮對文本細讀的拓展

文本細讀作為一種新潮的文學批評方法,出現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新批評文學思潮的基本主張。新批評文學思潮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末的英美,得名於美國文學批評家蘭色姆的《新批評》一書。新批評文學思潮,與傳統的和當時流行的文學批評相對,是對印象主義批評、新人文主義批評、實證主義批評的反叛,反對以主觀興趣代替客觀評判標準、以道德作為衡量作品價值的標準、以考據和訓詁以及因果關係來科學判斷文學現象、以經濟基礎以及廣泛的社會背景來解釋作品。新批評文學思潮的基本理論包括文本本體論、語義結構論、修辭效果論、文本細讀論。文本本體論,即文學批評的對象必須專註於文學文本本身,把文本當作自足的文學表意結構,把「個人印象」「提要和意釋」「文學史研究」「道德研究」等排除在外,務必使文學批評脫離社會背景、思想歷史、政治和社會效果。語義結構論,即把文本看成是對立調和的有機「語義結構」整體,文本的意義是詞語的不同含義對立交織的結果,文本的文學性所分析的就是這種「對立調和」的「語義結構」特徵。修辭效果論,即文本的文學性是由「隱喻」「張力」「悖論」「反諷」等修辭形成的文學性效果,是詞語的修辭魔力。文本細讀即在文本本體論、語義結構論和修辭效果論基礎上對文本細節的深入分析。

文本細讀有兩個來源。一是新批評的理論先驅、美國文學批評家瑞恰慈的教學和評論實驗。為了讓讀者專註文本,瑞恰慈在進行文學教學與文學批評時,故意隱去文本作者和背景信息,讓讀者對文學作品本身進行細緻分析。二是蘭色姆和他的學生、同事的詩歌評判標準。他們創辦詩刊,用嚴格的標準選擇詩歌,通過技術分析來評價詩歌的完美程度。

從來源看,文本細讀要求回到文本本身,屏蔽作者和背景信息,要求有一套分析文本的標準和技術。正因為這樣,文本細讀實際上是新批評文學思潮的集大成者,其理念和操作與文本本體論、語義結構論、修辭效果論有密切的聯繫。文本細讀首先是一種文本本體論,必須以文本為中心,堅持文本表意的獨立自足性;文本細讀也是一種語義結構本體論,必須要深入文本語境研究字詞句段篇「對立調和」的內在聯繫,從語義結構中細讀文本,強調文本內部組織結構的解讀是文本細讀的重點;文本細讀還是一種修辭效果論,抓住「隱喻」「張力」「悖論」「反諷」等修辭探究文本的文學魔力。總之,文本細讀是對文本的語言、結構、象徵、修辭、音韻、文體、風格和作者的語調、態度等的仔細研讀,非常注意詞和意義的細微區別,具體說明對立調和之中形成的文本的意義和文學魔力。

新批評的文本細讀對中國的影響巨大。就在新批評形成之初,瑞恰慈就在中國講學,影響了一大批人。到了20世紀末21世紀初葉,新批評文學理論在中國文藝界再度受到熱捧。已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童慶炳的文化詩學就大量借鑒了新批評文學理論的思想和方法,認為「語言之維」是文化詩學的三維之首,把「過細的文本分析」(文本細讀)作為文化詩學的兩個基點之一。福建師範大學教授孫紹振介入中小學語文文本解讀,創造性地借鑒了新批評的思想,其「還原論」來源於蘭色姆對繁複的原初世界的感性、具體性「還原」。

現代語文教學中文本細讀的獨特性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新批評文學理論的文本細讀與語文教學的文本細讀是有本質區別的。首先,它是為了分析文本的文學性審美特徵而進行文本細讀的。儘管新批評文本細讀也解讀文本,也分析字詞,但不是為了消除讀者理解障礙,而是為了深入挖掘文本的文學藝術。其次,為了回歸和突出文本本體,新批評文本細讀有意地屏蔽了作者、社會背景和意識形態等文本外的信息以及作者的生活體驗與認識,只在文本內部結構中「找礦」,分析的方法和結論都有明顯的局限。語文教學的文本細讀不能這樣,必須遵循文本解讀的一般原理,以文本本體為核心,以讀者的生活體驗和語用體驗為基礎,要聯繫和融貫作者意圖、社會背景等綜合考量。

到了21世紀,文本細讀再度受到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熱捧,而且到現在越來越熱。孫紹振強調文本細讀,基礎教育界王崧舟、韓軍等也強調文本細讀。原因是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後,師生對課文分析越來越弱化和泛化,師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明顯下降,那些從20世紀文本細讀中拼殺過來的語文工作者及有識之士,猛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重新大張旗鼓地發動、宣揚和踐行文本細讀。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21世紀中小學語文教學所用的文本細讀畢竟不同於20世紀八九十年的文本細讀。一個最明顯的差別是,21世紀學生的自主意識已經覺醒,再像以前那樣照本宣科已經不可能了。而且隨著文本解讀理論的發展,文本細讀也有了更多的視角和方法。

當前,如果重拾文本細讀,20世紀80年代的文本細讀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的發展;新批評文本細讀本也不是為語文教學而設,許多方法必須改造。這是我們應該深入研究的話題。

(作者:王元華 系陝西師範大學副教授)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學習古籍版本,離不開查看實物、關注古籍網拍、了解市場價格!網拍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學習方法:

長按圖片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點滴拍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馮道傳》與新舊《五代史》的命運
權威專家與民家藏家合作申請科研課題研究明公文紙印本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