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大半華人的根都在洪洞大槐樹?

為什麼大半華人的根都在洪洞大槐樹?

原標題:為什麼大半華人的根都在洪洞大槐樹?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問我故鄉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至今仍在流傳,而今全球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樹移民的後裔,這裡早就已經在炎黃子孫的心中深深紮下了認祖歸宗之根。

據說只要是從山西洪洞縣老鸛窩地下遷出來的都有一個特徵,就是最小的那個腳趾甲蓋都是兩瓣的,趕緊看看你的小腳趾甲蓋是不是兩瓣的吧!



那麼最早的遷移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所有的疑問追溯到元末明初開始說起。元朝末年,農民起兵造反事件不斷,朝廷瘋狂的打壓,各地戰事不斷,本來已經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可是中原地區卻又發生水災、旱災、蝗災、瘟疫等天災,可謂是天災人禍齊來。山東、河北、安徽等地已經「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常年的戰亂和天災已經到了「春泥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的慘狀。

後來,朱元璋出兵江淮地區,派兵北伐,進山東,收河南,北定京都。此時的元帝已經大勢已去,逃亡漠北。時至此終於結束了元末多年的兵災。


但是常年的天災已經讓整個中原大地千瘡百孔,整個中原之地百姓死亡無數,很多村莊都成為廢土,變成一座座空城。


然而整個山西與河南、山東等地相比,確實另一番景象,整個中原地區的兵荒馬亂以及天災並沒有波及山西,整個山西地區仍然是連年豐收,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丁興旺。《河中府(蒲州)修城記》中說:「當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黃河)南北噍類無遺,而河東一方居民叢雜,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說明當時山西比較安定,再加上鄰省難民流入山西,山西人口更加稠密。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由於中原地區人口劇減從而導致糧食產量也急劇下降,不得不把很多的州、府降格,開封就從上府將為下府。明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屬州縣「戶糧多不及數」,「凡州改縣者十二,縣並者六十」。勞動力嚴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蕪、財政收入劇減直接威脅明王朝統治。朱元璋深有所悟「喪亂之後,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辟,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於是決定採用移民屯田的戰路決策。


遷民姓氏牌位


此刻,歷史焦點—大槐樹老鸛窩。


據史料記載從明洪武2年至永樂15年,近50年的時間裡大槐樹下就發生大規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遷往京、冀、豫、魯、皖、蘇等18個省,500多個縣市。八百八十二個姓氏。山西當時是人口最多最密集的地區,當時的洪洞縣又是整個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承擔起了民眾外移的巨大任務。


山西《洪洞縣誌》以及洪洞縣《大槐樹志》記載,明永樂年間,當地官府曾七次在大槐樹左側的廣濟寺集中澤、潞、沁、汾和平陽沒有土地的農民以及人多地少的百姓遷往中原一帶,並給所遷之民以耕牛、種子和路費。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當地官府人員在樹下為被移之民辦理手續,登記造冊,按所去地點編隊,然後發給一應物品。


被遷者舉家遷移,他們戀戀不捨的離開了家鄉,棲息在樹杈上的老鸛不斷的發出聲聲哀鳴,想著這一生可能再也不能返回故土了,他們為了讓子女後人永遠記住自己的家鄉,有一天能夠回來尋根問祖,指著大槐樹和邊上的老鸛窩,「不要忘了,以後若能回到家鄉,記不住咱的村莊,就先找這棵築滿老鸛窩的大槐樹,然後再慢慢找自己的老家。」「到了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從這大槐樹的老鸛窩底下出去的,彼此要互相照顧!」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政治環境下,遷移是沒有辦法違抗的,明朝設置出明文規定「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同宗者還不能同遷於一地,好好的一家人便被拆得七零八散。


很多人為了能和自己的親人遷移到一處甚至改掉了姓氏,還有因為半路逃跑的被抓回去接受律法的嚴懲,從心靈至肉體上都遭受的嚴重的創傷,後代幾代人心中依舊難以彌合的傷痛。


後來整個中原地區慢慢的恢復往日的生機,但是不論走到哪裡只要說到老鸛窩地下的人,都非常的親熱。中原地區老鸛不多見,卻有很多的老鴰,後來慢慢的「老鸛窩」就變成了「老鴰窩」。

再後來人的心中,「山西移來者」的觀念影響是深而又重的。傳說,明朝末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紀律嚴明,由陝西打往北京,一路對百姓秋毫無犯,但後來進入山西洪洞縣,卻突然不是那麼秩序井然了。李自成拿幾個帶頭違犯紀律的小頭目問罪,審問之後,得知士兵們原來都是「大槐樹老鸛窩底下的人」,混亂是出於對家鄉的感情,不但沒有問罪,反倒放假三天,任將士們尋親訪舊。


但是故事廣為流傳,卻無從遺址考證。直到民國初年,洪洞士紳景大啟、賀柏壽等人出資興建古大槐樹遺址,並寫成書稿正式出版,大槐樹終於有跡可循。


建址之初,景大啟在碑記中宣稱「古大槐樹在敝庄廣濟寺之西,即世所謂遷民處也」,確定了古大槐樹的位置,還把它安置在遷民傳說中提及,現實中也能找到的廣濟寺邊上。但明初的廣濟寺當時已經遷址,由於年代久遠,重建古迹的記錄里提及選址依據是「故老之傳聞」。



景大啟


當時軍閥盧永祥從太原南下,直逼平陽,軍中士卒多為河北、山東、河南人,原本在途中燒殺搶掠,行至洪洞,見到大槐樹遺址,出於對先人的崇敬,竟秋毫無犯。洪洞人受大槐樹庇蔭之恩,對景大啟等人的事業也熱情高漲,文人墨客廣泛加入,讓大槐樹的故事越講越大,越講越清晰。


1916 年,洪洞縣誌修志,纂修者韓垌第一次把大槐樹寫進了地方志中,不過在提及大槐樹為集合之所時,也提到「歷年久遠,槐樹無存,寺亦毀於兵燹」。



另外, 1921 年趙戴文為《洪洞古大槐樹志》作序說,大槐樹移民說「不見諸史,惟詳於譜牒」。這既是事實,又把大槐樹故事的依據牽繫到眾多家族譜系的記錄中。


1949 年後,弘揚大槐樹認同的士紳不復存在,這一認同本身卻並未被破壞。大槐樹在特殊時期的特殊待遇足以反映認同之強烈——知名度極高、反映勞動人民受到壓迫的著名古迹「蘇三監獄」,在文革中被拆毀;而士紳修建的、僅有數十年歷史的大槐樹古迹,卻因當地人的崇拜而保存下來。



不過,承載大槐樹認同,並被當做依據的家譜、祠堂、墓碑卻在歷次革命運動中損失慘重。等風潮結束,存世的大槐樹記錄已經不多。但 「尋根問祖」開禁後,失去祖宗脈絡的人又興起了續修、重修家譜的熱潮。不少原本沒有大槐樹認同的人,也在這一時期順應大眾熱情,變成了大槐樹的新子孫。


如今,槐鄉的後裔已遍布全世界,遙想當年祖輩們離鄉背井,在頻頻回首遙望大槐樹和老鴿窩時,灑下了多少傷心淚,願大槐樹與炎黃子孫永遠根連根,心連心!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西省旅遊局 的精彩文章:

TAG:山西省旅遊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