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銘傳:務耕務讀,重教興台(家風家訓)

劉銘傳:務耕務讀,重教興台(家風家訓)

原標題:劉銘傳:務耕務讀,重教興台(家風家訓)


  劉銘傳(1836-1896),字省三,自號大潛山人,安徽合肥西鄉(今肥西縣)人,晚清名臣。1884年,劉銘傳受命督辦台灣軍務,挫敗了法軍侵佔台灣的企圖,後於1885年至1891年擔任台灣首任巡撫,對台灣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大促進了台灣的發展,被譽為「台灣近代化之父」。


劉氏宗族原居江西,元明之際先祖劉賽為躲避陳友諒戰亂,遷徙至合肥肥西大潛山下,到劉銘傳一代已有400年之久。歷經數百年滄桑,劉氏逐漸財衰勢微,是當地一支默默無聞的普通宗族,但耕讀的家風延續不斷。劉銘傳之父劉惠,幼年讀過書,侍親極孝,家有薄田,勤勞耕作,樂善好施。母親周氏,勤儉持家,教子有方。劉銘傳從小耳濡目染,深受先輩精神熏陶。1884年初,他領銜第四次主修《劉氏宗譜》,在《續修宗譜序》中,將「務耕務讀」作為主要家訓,意在告誡後世子孫,永守先人耕讀之道,以保家門昌盛。

1871年,劉銘傳在鄉休養期間,將老家劉老圩修整了一番。水圩的西側有一座小島,是讀書的好去處,劉銘傳便在島上建了書屋。劉銘傳晚年,每到天氣晴暖之時,就讓家人搖船送子弟們到島上靜心學習,自己則一邊讀著書,一邊聽著小島上飄來的誦讀聲,直到太陽快落山,才將他們接回。


同在1871年,為了給家鄉培養人才,劉銘傳與張樹聲、周盛波、丁壽昌和唐定奎等人聯合創辦了「肥西書院」。左宗棠為書院題寫了牌匾,李鴻章手書「聚星堂」匾額懸掛於書院大廳,所以肥西人多稱之為「聚星堂書院」。肥西書院的建立對於發展當地的教育事業和提高民眾的知識水平大有裨益。肥西書院於1927年改為聚星小學,1939年又改為肥西中學,是肥西縣最早的中學。1952年,肥西中學遷入張老圩(張樹聲故居),該校址又恢復聚星小學至今。


作為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不僅對「務耕務讀」的家訓身體力行,還將讀書育人的精神延伸到台灣的近代化教育建設之中。任台灣巡撫期間,劉銘傳兼任「提督學政」,他從培養近代實用人才的目的出發,改革科舉制度,促進台灣近代人才的轉型。隨著台灣近代化各項事業的全面展開,培養近代化所需的各類技術人才成為當務之急。1887年,劉銘傳在台北設立了一座西學堂,以教授西方語言和科技知識為主要內容,其教學方法也是西洋式的。1890年又擴大西學堂規模。在當時,西學堂可以稱得上是台灣的高等教育機構,為台灣的近代化建設培養了眾多人才。


在如何對待台灣少數民族的問題上,劉銘傳力主以招撫教育的積極措施取代清廷盲目「棄」「剿」的消極做法,開設番學堂,致力於培養少數民族人才。到1889年,「全台生番一律歸化」,劉銘傳通過教育的手段消弭民族間的隔閡與仇殺,有效促進了台灣的民族融合,使台灣邁出了近代化的關鍵一步。

劉銘傳為台灣做出了諸多貢獻,臨離開台灣時,他把自己的養廉銀、朝廷因其戰功頒賜的賞銀和在台灣多年的積蓄,都捐給西學堂和番學堂,希望台灣的青少年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為台灣的長遠發展培植人才。台灣當前有銘傳小學和銘傳中學,還有為紀念劉銘傳而命名的高校台灣銘傳大學,為台灣地區培養出大批人才。


作為劉銘傳的玄孫女、「劉銘傳兩岸交流基金會」的發起人,劉學馥數年來一直為加強兩岸交流貢獻自己的力量。先祖的愛國精神是劉學馥從事這項事業的動力源泉。她說:「這個姓氏帶給我的是責任和情感,這種感受在親自看過台灣之後更加強烈。我應該秉承先祖的遺志,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盡心儘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日報 的精彩文章:

沒有公民權的「華教族魂」(百年僑領)
「紙灰檔案」首次公開

TAG: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