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這個發明了精品酒店的人說,好奇心是他的秘密武器

這個發明了精品酒店的人說,好奇心是他的秘密武器

自7月末開業以來,上海南京東路上的艾迪遜酒店一直很熱鬧,大大小小的時尚活動派對接連不斷,城中的時髦人士早輪番來此地「打卡」過了。

上海艾迪遜大堂

但可能沒有哪個活動可以比得過10月11日晚上那場。這一天,酒店品牌的創始人、被稱為「精品酒店之父」的 Ian Schrager 搭乘私人飛機從紐約飛到了上海,以東道主的身份,舉辦了酒店開業以來最大型的一場活動。在白天接受了包括我在內的十幾個中外媒體的採訪後,Schrager 在上海南京東路的半空中大宴賓客,9個酒吧全部開放,來賓開懷暢飲,一場的派對狂歡,一直持續到清晨。

上海艾迪遜可以俯瞰外灘全景

從餐廳到酒吧、再到可以俯瞰外灘、浦江和陸家嘴的空中露台,處處站滿了來自時尚、創意和演藝界的各路人士,關之琳、呂燕、中田英壽等中外名流也出現在受邀名單上。

Ian Schrager 是傳奇夜店 Studio 54 的創始人,人們可能會覺得,這樣的派對場面對他來說顯得稀鬆平常。其實,作為 1940 年代生在紐約布魯克林的一代人,勤奮和努力才是他一生的基調。72歲的 Shrager 和他的團隊為了這場派對做了許多準備,他們甚至還把 Studio 54 時代最耀眼的明星、滾石樂隊的Mick Jagger 和 Keith Richards 的女兒們請來了現場,這幾位「星二代」繼承了上一輩的基因和社交圈,借著出身和不俗長相在時尚娛樂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這中間可能也暗含了 Schrager 對上海 Edition 的定位和期許。

像過去四十年來他舉辦或參加過的任何一場派對一樣,他沒有待到最後,而是在派對開始後不久,跟客人們打過招呼舉杯慶祝後,就悄悄離席了。

左起, Theodora Richards, Ella Richards, Ian Shcrager, Georgia May Jagger, Lizzie Jagger

Edition 酒店是由 Ian Schrager 和萬豪集團合作創造的生活方式高端酒店品牌,上海 Edition 是該品牌旗下的第六家。這場震動全城的派對,彷彿蛋糕上的蠟燭,是酒店開業的點睛之筆。

在過去的兩年多的時間裡,Ian Schrager 和他的團隊都在為蠟燭之下的「蛋糕」而努力。整個酒店中的所有細節,從設計師的選擇到最後配色、香氛和裝飾品的擺放,背後都有 Schrager 的把控。

法國香氛品牌 Le LABO 為 Edition 定製了洗浴套裝,聯合創始人 Fabrice Penot 曾說:「在 Edition 酒店,所有事的背後都是 Ian Schrager。為 Edition 創作,就等同於為 Ian 創作。」

沒錯,在設計風格上,Ian Schrager 從不妥協,也不怕重複自己,他常常用時裝設計師的例子,來說明有自己的標誌性風格是多麼重要。多年來,他堅持只用自己喜歡的那些元素——包括挑高的大堂空間、咖啡木色調、旋轉樓梯、撞球桌、大量的沙發、仿毛皮毯……特別是大堂的那面巨型酒櫃強和吊燈,與倫敦和紐約 Edition 如出一轍。

Schrager 在不同場合表達過,他把設計酒店當成裝修自己的家。這意味著一方面,他在設計風格上不願聽別人的,而是一切按照個人喜好來,但同時,作為一個盡職好客的主人,他很樂意在服務和功能上體現對到訪客人的尊重。尤其當他離開了自己的主場——美國,來到中國時。與紐約和倫敦的 Edition 酒店只有一家餐廳的情況不同,在上海,他請對上海很熟悉的倫敦名廚 Jason Atherton 一口氣開出了三家餐廳,以滿足中國消費者更豐富的餐飲訴求。又好比兩年前開幕的三亞 Edition,他為孩子們設計了遊樂場,為年輕父母們設置了休息區,還為不喜歡曬太陽的中國客人安排了足夠多的遮陽椅。

今年 72 歲的 Ian Schrager,說話聲音有點像《教父》里的馬龍白蘭度,音量很輕、有點氣喘,但語速快得多,語調也歡快得多。如果你對美式英語很熟悉,你甚至可以聽出他濃厚的布魯克林口音,那是他出生和長大的地方。

對於人們的仰視和尊重,他習以為常,作為自己領域裡「教父」式的人物,在過去的十幾二十年里,「Ian Schrager」 這個名字對美國的「生活方式」媒體有著難以抗拒的吸引力。編輯和記者們聽到他的名字就蜂擁而上,Schrager 也總是能給予對方足夠吸睛的對話和「金句」。媒體也給了他回報——《紐約時報》說他是「酒店業的喬布斯」,《Wallpaper》則評價說「Ian Schrager 在過去 30 年,重新塑造了酒店業」。

Ian Schrager 的聲名始於 Studio 54。

1946 年, Ian Schrager 出生在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個中產家庭。他畢業於法律系,但因為不喜歡律師的工作,他與同樣來自布魯克林的大學校友 Steve Rubell 一拍即合成了夥伴。他們先是在波士頓開牛排館,後來又去皇后區開了一家面向大學生的俱樂部。

1977年,他與是生意夥伴也是摯友的 Rubell 一起,創立了 Studio 54。儘管 Schrager 和 Rubell 的 Studio 54 只存在了33個月,但卻留下了無數故事、照片和傳說,成為美國俱樂部文化、夜生活文化、Disco文化、明星文化乃至整個1970年代的標誌,成為有史以來最聲色犬馬、浪蕩不羈的紐約夜店「NO.1」。

Studio 54 的傳奇地位,可能怎麼說也不為過。那裡彙集了1970年代所有你能想得到的明星名流。維基百科上列出了 Studio 的明星常客名單,每一個都擁有自己的維基詞條,從Calvin Klein 到 MIck Jagger 夫婦,再到Woody Allen,Andy Walhol,Michael Jackson……

Studio 54 門口的排隊盛況

「Dictatorship at the Door, Democracy on the Floor(門口獨裁,無恥民主)」,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這樣評價Studio 54。當時 Rubell 鐵面無私的守在門口,只讓名流和打扮好看的人進入。一時間,人人以可以進入Studio 54 為榮,那根攔住人群的紅絲絨圍欄都跟著出了名。Studio 54 的成功當然與這種嚴格的准入機制等「炒作」手段有關,但同時,它本身也是那個獨一無二的時代的產物。跟底特律一樣,當時的紐約也正面臨經濟破產,人們急需精神上的宣洩;同時,60年代興起的性解放運動仍在持續,人們還不知道艾滋病為何物。

但這段傳奇經歷也讓 Schrager 跌得最慘。僅僅兩年多之後的1979年,兩人就因為稅務問題被捕入獄,Studio 54 也被轉售給他人抵賬。

在2017年以前,Schrager 一直很少對 Studio 54 那段歷史做出正面回應。儘管 Ian Schrager 坐牢時間不長,僅一年多就出獄了,但這件不但讓他賠光了所有的現金,還在事業和心靈上,年復一年地折磨著他。因為重罪案底,他拿不到賣酒的執照,只能把俱樂部賣掉。「進行任何融資,都要填寫是否有犯罪記錄的那種表格,我感到無法面對自己的兒子」,Ian 在近年來的採訪中說到。

2010年以後,他連續幾年聘請律師申請總統赦免,終於在2017年如願,他的赦免令成了奧巴馬任期最後的幾項行政事務之一。終於,在 Studio 54 成立四十周年之時,Schrager 甩開了自己身上的負擔,開始發生去講這段故事,先後出版了一本紀念畫冊,2018年,一部由Schrager 主導的紀錄片 《Studio 54》也上映了,儘管之前市面上已經有過不少相關的書籍和影片,但又有誰比 Schrager 更有資格去講這段故事呢?

紀錄片《Studio 54》的海報

1980年代,兩人開始進入酒店業,Morgans Hotel 應運而生,我們今天常說的「精品酒店」(Boutique Hotel)這個詞,就是在那時被他們「發明」出來的。確切的說,是 Steve Rubell 在向別人解釋自己的酒店時第一次使用了 「Boutique」 這個詞。

「Steve 試著跟人說明我們要做的酒店有什麼不同,」Schrager 在某次採訪中說起,「他說,別的酒店都是百貨公司,我們這個是精品店(Boutique),我們有自己的特色。」

從 1982 年創立第一家 Morgans Hotel 到 2005 年作為一個酒店集團出售,Schrager 一共在美國各地開設過10家酒店,除了第一家是與 Steve Rubell (1989年,Rubell 因艾滋病導致的併發症去世)合夥開的以外,剩下的都是他一個人主導的。每家都有著不同的名字,Schrager 從中逐漸摸索出了自己的風格,他與如今早已躋身明星設計師、但當時還默默無聞的 Philippe Starck 多次合作,開創了設計酒店的新思路。

Ian Schrager 讓美國的酒店大堂又變得重要起來

從 Studio 54 開始,Schrager 和 Rubell 就形成了與有想法的設計師合作的習慣。Schrager 之所以會選中 Starck ,多半是因為看中了他設計的巴黎夜店 「Les Bains Douches」。Les Bains Douches 之於巴黎,相當於 Studio 54 之於紐約。前者成立於1978年,也是群星彙集,夜夜笙歌,常常有人身穿華服跳入那標誌性的水池。

Schrager 與 Starck 的相識戲劇性十足,1984年的一天,當時還沒什麼名氣的 Philippe Starck 接到了 Ian Schrager 從美國打來的電話。「你能來趟紐約嗎?」Schrager問。「他隨後寄了機票給我,因為我根本沒錢,」Starck 回憶這段經歷時說到。

兩人見面後,Schrager 問 Starck ,你願意幫我重新造一個宮殿嗎?Starck 說,「也許可以吧,但是我得實話告訴你,我這輩子從來沒有去過宮殿這種地方。」「那沒關係,」Schrager 說,「我給你15天,你每天換兩個酒店,之後你再告訴我你的想法。」Starck 就這麼開始了自己的酒店之旅,旅行結束後,他被委任了 Schrager 繼 Morgans 後的第二家酒店 Royalton Hotel 的設計,也是 Schrager 第一次獨立完成的項目。他們花了差不多4年的時間在這個酒店上,Starck 說自己與 Schrager 完成了一次「小革命」:「第一次有酒店那麼個性化、現代、有獨創性,但同時又很經典不會過時。」

從第一家 Morgans Hotel 到 Royalton Hotel,再到後來的其他若干家酒店,都生意不錯,獲得了成功,但所謂的酒店業界似乎一直對 Schrager 這個「野路子」持懷疑態度。Schrager 曾半抱怨半自嘲的說:「直到W酒店出現,人們才開始承認精品酒店作為一個類型的存在,而到今天,沒有一個酒店集團不想擁有一個精品酒店品牌。」W 酒店是喜達屋集團在1998年最早於紐約創立的精品酒店品牌,其風格正是受到了 Ian Schrager 的啟發,在設計中融入了夜店風格。

在眾多後來者當中,Schrager 唯有對 Ace Hotel 的創始人 Alexander Calderwood 青眼有加,他認為 Calderwood 是真正的創意者,「就像我們改變了酒店的夜晚,他改變了酒店的白天。他讓白天在大堂喝咖啡和用電腦工作這件事變得很酷。」

與萬豪集團的合作,來自 Schrager 事業和人生的第三階段。2005年,也就是59歲那一年,他轉讓了 Morgans 酒店集團,創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公司 Ian Schrager Company。Schrager 一邊在紐約開發住宅房地產項目,一邊開了一家跟之前風格有所不同的酒店——Gramercy Park Hotel,這次,正是這家更成熟、舒適的酒店也引來了萬豪集團的合作邀約。

與萬豪的合作並不是那麼一帆風順,2007年雙方簽訂合作寫以後,2008年金融危機就來了,原本的計劃七零八落,最後開出來的兩家也都相繼關閉或轉手了。2013年,Edition 品牌迎來了真正的轉機,倫敦 Edition 酒店終於在開幕後大獲成功,Jason Antheton 主理的餐廳 Berners Tavern 成為倫敦最熱門的餐廳之一。

緊接著,邁阿密、紐約、土耳其、三亞、巴塞羅那……通過Edition,Ian Schrager 終於在花甲之年 「衝出美國,走向世界」了。

倫敦艾迪遜的餐廳 Berners Tavern

邁阿密艾迪遜酒店

不僅如此,金融危機爆發後,Schrager 還又推出了經濟實惠型的酒店品牌 Public Hotels,選址於芝加哥的第一家 Public 酒店最能體現出他的「平民奢華」理念,不提供不必要的服務,注重實用性和高性價比。他自認為樹立了新的行業標準,「這個品牌是由創造的獨特體驗,而非商業分類或是價格來定義的。」

但到了 2016 年,芝加哥的 Public 酒店因經營不善,被賣給了香港私募基金 Gaw Capital Partners。不過,Ian Schrager 的 Public Hotels 品牌還在運營,我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紐約下東區最新開業的 Public 酒店,即是他醞釀四年的新作,用醒目的設計、便利性、高效和活躍的公眾社交空間定義新鮮的豪華酒店體驗。這一次,他不再想著顛覆傳統酒店業,而是把競爭的視角直接瞄準了 Airbnb。72 歲的 Ian Schrager,人生仍是進行式,還在不停地創業和開拓疆土。

Public Hotel New York,還是熟悉的「配方」

Public Hotel New York

i n t e r v i e w

酷樂志  x  Ian Schrager

Q:法國香氛品牌 Le LABO 為 Edition 定製了洗浴套裝,聯合創始人 Fabrice Penot 在談到這次合作時曾說:「在 Edition 酒店,所有事的背後都是 Ian Schrager. 為 Edition 創作,就等同於為 Ian 創作。」請問你是如何做到掌控一切事物的?

Schrager:你知道,我喜歡自己的工作,我把它當成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把酒店當成我個人喜好的投射。我在這一行真的很久了,我的腦中已經形成了一個裝滿了各種可能性的「小宇宙」,而且我有一個很好的團隊,所以對我來說,參與到每個細節的決策中去並不困難。

Q:你所說的團隊里有幾個人?

Schrager:大概8個。我是指設計的層面。當然我們還有公關和萬豪管理團隊的支持。8個設計團隊的人,他們都很樂於投身於這份工作,而且都很懂我,渴望創造出一些特別的產品。當他們意識到有些事情不對勁時,他們會提醒我去留意。你知道,上帝存乎於細節之中。把這些細節組合在一起再打亂,往往就是奇蹟發生的時刻,細節融合在一起,起了化學反應,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會發生,但問題是沒人知道為什麼,最後是哪個細節起了作用,催化了反應。

所以,結論就是,每個細節都是生死攸關般的重要。我團隊里的人也都明白這一點,他們像我一樣享受這個過程。這簡直是一種疾病,跟錢沒關係,關鍵在於能不能做出特別的東西來。

Q:Le LABO 的創始人還說,她無需說服你去做什麼事情,關鍵在於「感覺」。這聽上去很玄,你想要創造的是怎樣的「感覺」,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

Schrager:這是一種直覺。任何創意者、藝術家,都是在做自己喜歡的東西。做電影的人做自己喜歡的電影,優秀的時裝設計師做自己喜歡的衣服,都很個人化,然後你發現有人喜歡你做出的東西。我做的是我自己想要住的酒店,裡面融入了我的眼光、經驗和知識。如果我選定一款香氛,那就是因為我喜歡這個氣味,就這麼簡單。我很幸運,過去幾十年來我的直覺一直都是對的,所以我不再害怕做選擇。

Q:在著手上海 Edition 的項目之前,你是如何了解這個城市的?

Ian Schrager:我的靈感來自街道上,來自這裡的人。其實領略一個城市,不需要太長時間。散步或騎車兜一圈,就可以有所感悟。我昨天從機場開車來酒店這邊,機場真是太讓我印象深刻了,還有一路上人們的住宅,一切都高效有序,就連高架路的隔音帶,都讓我覺得做的很精緻。我就是這麼感受一個城市的。我覺得任何一個西方城市都做不到這一點。幾年前,在開始籌備這個項目時,我來自上海親眼看到這裡的植被,感受這裡的建築和城市景觀,還雇了亞洲設計師,我知道這家酒店應該與眾不同,我需要在展現真實的自己、做我們擅長做的事情的同時,把上海城市的 DNA 融入進去。用一種精妙的方式。你知道,不一定要有中國龍的出現。

就像兩年前在三亞。我了解到中國的遊客跟西方不一樣,他們不是那麼喜歡曬太陽,而且去三亞的遊客大都是以家庭為單位。所以我們在那裡做了很大的兒童遊樂區,而且我明白,中國家長不會像美國家長那樣把小孩送入日托,而是跟兒童一起玩,所以我們就要在兒童遊樂區旁邊再設計一些可以讓家長休息的地方。飲食習慣也不同,中國人喜歡全家人一起吃大餐。

這就好比請外國的朋友來你家做客,你會端上他熟悉的食物和飲料,但你不會把家裡重新裝修一遍。這就是我表達尊重和理解的方式。你不會在紐約 Edition 看到畫著帝國大廈和自由女神的紀念品,也不會在倫敦 Edition 門口看到戴大帽子的門童。

Q:你生在紐約並一直居住在那裡。在你看來,紐約與上海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Ian Schrager:上海現在正在上升期。我曾在過去的紐約感受到相同的城市活力。任何事情都有可能,來到上海,就意味著許多可能性,你可以做任何事,成就任何事。紐約的現狀是,一切都變得更複雜了,它不在是一個對任何人都有機會的天地,當然紐約仍是一個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但跟上海不一樣。上海的前景讓人興奮,上海還不是完成式,它還在上升的路上。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裡,它有這樣的魅力

Q:你與各個領域的精英合作項目,上海 Edition 你邀請了Jason Atherton 再次出任主廚,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嗎?

Schrager:首先,我只跟我喜歡的人一起工作。這很任性,但確實如此。酒店是一個團隊的工作,具體到 Jason,除了我喜歡這個人以外,他也確實很有才華,我們在倫敦合作的餐廳非常成功,我認為,他是那種能夠勝任多種菜系的主廚,這也是我所以需要的。我覺得跟曾經合作過的、知根知底的人一起合作,對雙方來說都比較輕鬆,特別在這種很多項目同時進行的情況下。不僅是 Jason,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我遇到喜歡的、信任的合作夥伴,就會一直合作下去。當然,凡是總有第一次,那我就給雙方這個機會,如果成功了就繼續合作,不行就出局。

Q:當下的環境里,你如何獲取靈感?

Schrager:我從一切事物中獲取靈感,街道、行人、書、雜誌、電影……我最近看了一部電影,《至暗時刻》,是講邱吉爾的,我印象非常深刻。他一人獨自承擔巨大的壓力,賭上一切,並最終勝利了,這對我來說就很有啟發。我有著無法抑制的好奇心,這也許就是我的秘密武器,但這也是一種病。

Q:你和Steve Rubell一起創造的傳奇夜店 Studio 54 已經滿四十周年了。去年你出了一本書,今年剛剛上映了一部紀錄片。在見證了那麼多傳奇般的派對後,你如何看待當下的夜生活?你覺得,派對和夜生活是否已經因為智能手機的存在而改變了?

Schrager:我覺得人類的基本需求和狀態,是不會改變的,但這問題仍值得人們去仔細思考。我知道在東柏林,仍有一些跟 Studio 54 風格很像的夜店,是不允許人們帶手機入場的,因為他們認為手機會讓人變得謹慎,放不開。社交媒體、約會APP等等的出現,都需要被納入考量,我們作為酒店的設計者需要考慮這些東西的存在,但是這些東西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的基本需求。我知道有人通過APP來尋找約會兌現,這很好,但是最終你還是要跟約會對象在現實中相見,你需要去一個酒吧或者餐廳,去與真人互動。我覺得,雖然新事物不斷湧現,但很難有什麼東西是能夠真正撼動人類最基本的那些需求的。這不像一門生意,很容易被顛覆,煙消雲散,人類已經在地球上五千年了,人類在進化,但不會一夜之間徹底改變那些基本需求,這包括社交需求、慾望等等……但這只是我的想法。

排版設計:mimimi_

圖片來源:品牌提供,官網,wikipedi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網易雲課堂把目標對準職業教育,這會是個好主意嗎?
我又愛上了一個日本小姐姐...

TAG:界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