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席亞洲: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後會造出什麼導彈?

席亞洲: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後會造出什麼導彈?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席亞洲】

隨著特朗普通知普京美國退出《中導條約》,按照該條約關於一方退出機制的規定,這項1988年簽署的協議將在半年後走到終點。

那麼,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後,會製造什麼樣的中程導彈,就成了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現在網上已經出現了一些奇怪的說法,吹噓「美利堅天下無敵,甩開條約束縛造中程導彈分分鐘讓中國無法追趕」之類。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來稍稍分析一下,以美國現有技術水平,他們可以開發什麼樣的中程導彈,而這種導彈,是否真的「讓中國無法追趕」呢?

《中導條約》限制的是什麼?

首先我們盤點一下,受到《中導條約》限制的主要是什麼武器——陸基,射程500-5500公里的,能攜帶核彈頭的陸基彈道導彈與巡航導彈。

一副奸計得逞表情簽署《中導條約》的里根

《中導條約》簽署的時候,155毫米的核炮彈之類的小型戰術核武器早就不稀罕了,所以「能攜帶核彈頭」這個說法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實際上美蘇所銷毀的導彈裡面,尤其是蘇聯銷毀的大量射程500-1000公里的戰役、戰術導彈實際上本來就設計是不攜帶核彈頭的,只是有攜帶核彈頭的能力。

美國在當年簽署《中導條約》中,主要佔便宜的是當時他們已經有了AGM-86空射巡航導彈和BGM-109「戰斧」潛射、艦載巡航導彈。事實上,後來在《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談判中,雙方對於各種不同投送手段所攜帶的核彈頭數量做出了具體規定,所以實際上《中導條約》中關於禁止的中程導彈是否攜帶核彈頭的問題,是沒啥實際意義的。

奧巴馬在簽署《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後回國,基辛格等一幫老智囊看著他面露嫌棄……

特朗普退出《中導條約》究竟是出於戰略決策,還是就圖個爽?……真是,誰知道呢……(聳肩)

正如我們此前所說,如果美國僅僅退出《中導條約》而不退出《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那麼它新裝備的中程導彈是不能攜帶核武器的,除非其退出《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雖然特朗普也放話要退出這個條約,但目前暫時還沒有後續進一步行動的消息,我們暫時按照美國不會退出這個條約來說。

所以,美國退出《中導條約》以後,其實際解除限制的,主要是陸基中近程、中程和中遠程的彈道和巡航導彈(高超聲速導彈就更不用說了,這本來就是一種在「身份」上「邊緣化」的導彈)。

而這種新型中程導彈,具備核威懾能力的同時,主要承擔的,可能是常規武器精確打擊的作用——因為它們所面對的主要「假想敵」——中國的中程彈道導彈和高超聲速導彈,也是執行這個任務。

現成技術改一改就「可以有」的彈道導彈

雖然美軍現在哭著喊著要儘早裝備「高超聲速」導彈,但問題是五角大樓和科技界雖然簽署了一堆合同,但這種導彈距離裝備美軍,起碼還有好幾年時間。那麼,美軍如果很著急,就得找一個能夠更快完成,而美國技術儲備又足夠豐富的代用品。

那麼最接近高超概念的,當然就是「傳統」的彈道導彈了。美國在彈道導彈技術方面,當然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之一,他們可選的方案很多:

最簡單的一個辦法,直接把「侏儒」微型洲際導彈的第三級取消,在第二級上裝一個一噸的常規彈頭。「侏儒」導彈的相關技術後來延續到了現役GBI攔截彈的固體助推火箭和「飛馬座」小型運載火箭上,所以這個方案也可以形容為:給GBI導彈裝個大彈頭,當做地對地導彈使用……

這樣它的射程就差不多能從12000公里下降到4000-5000公里的樣子了,可以和中國的東風-26旗鼓相當了。

「侏儒」導彈的特點就是用中遠程導彈的尺寸,實現洲際射程,但投送質量就下降到只有幾百公斤水平

「侏儒」導彈的半掛式發射車,也是現成的產品,直接稍加改進就能拿來用

而且其重量尺寸也和傳統的中程導彈相當,甚至機動發射車都是現成已經研製過的,翻翻故紙堆,運用新技術造一個性能更好的發射車,難度也不大。

如果資金到位,這種導彈可能都用不了一年就可以開始生產。

如果覺得上述方案過於「保守」,那麼美國目前有很多種商用固體運載火箭,選個合適的出來直接改造,就很容易了。

比如,GBI攔截彈早先使用的PLV火箭,就是使用「民兵3」的第二級發動機為第一級,雖然作為攔截彈的時候,其提供的加速性能遠不如基於「飛馬座」的新型GBI助推器,但如果主要考慮廉價性,那麼作為一種射程4000公里,或者更遠一些的中程導彈,還是毫無問題的,而且其重量和尺寸也能滿足拖車攜帶的需要。

以「民兵3」導彈第二級作為第一級的PLV火箭,稍加改進,就是個中程導彈

再比如,21世紀初進行過兩次試驗,又放棄的KEI導彈(動能攔截導彈)的助推器……這種助推器性能理論上比現役GBI助推器更好,但價格相當高,而且推力曲線和彈道導彈的要求可能不太一致,需要重新研製,可能時間進度上會拖久一點。

KEI導彈的助推器性能也非常強大,當然,作為彈道導彈用的話需要一定的改動,但基本來說具有稍加改進後,成為類似東風-16的中短程導彈的潛力

但總體來說,使用小型運載火箭改造一個射程4000公里以上的中遠程導彈非常容易。

如果考慮與中國對抗的需要,美國可能還需要研製射程1000-2000公里之間的中程導彈和射程500-1000公里,同時還要覆蓋500公里以下到150公里以上這個射程的中程,和中短程導彈。

美國目前手頭還沒有現成的此類導彈,不過通過使用現有的商用火箭、導彈助推器的「排列組合」,方案應該還是能很快搞定的。而且相關的技術對於美國來說也不會太難。

上面咱們說了,「侏儒」可以「降檔」,那麼冷戰時期的「明星」——「潘興」導彈也可以升級,美軍前幾年已經提出過可以研製「潘興3」導彈,即在「潘興2」導彈基礎上運用21世紀的先進技術進行全面升級的產品,「潘興3」的一個重要「賣點」就是可以以此為基礎,研製原理和「東風-21D」如出一轍的反艦彈道導彈改型。

潘興2導彈和東風-21C導彈基本相當,如果性能再做些提升,造一個類似東風-21D水平的「潘興3」也是有可能的

改進後的「潘興3」可以覆蓋射程2000-3000公里,和「降檔『侏儒』」形成銜接。

同樣,這種「升級『潘興』」的研製也應該用不了太長時間,其中最麻煩的可能就是新型的SAR雷達引導系統,不過美國相關企業的技術積累足夠豐富,相信也不會拖太久——前提依然是資金到位的話,這種導彈可能也能在一年內完成研製,進入試射或者直接開始生產。

此外,美國陸軍正在開發的「精確打擊導彈」,這種導彈準備取代ATACMS導彈,射程在「300公里以上」,其基本設計就是一枚採用更先進發動機,因而大幅度縮減發動機尺寸,在頭部攜帶一個ATACMS的450公斤戰鬥部的小尺寸ATACMS導彈。不過當然由於發動機性能提高,據一些媒體稱,其實際射程達到了500公里或更高。

美國媒體報道提到美國陸軍正在開發的遠程打擊導彈,最大射程是在300-500公里範圍,扔屬於《中導條約》限制範疇之內

當然,美軍原始設計中該導彈射程500公里以下可能是考慮了《中導條約》的限制,但考慮到它的尺寸即使採用較輕的戰鬥部進行增程,這樣尺寸的導彈達到1000公里以上射程的可能性似乎還是小了點。

目前,美軍還計劃研製射程1600公里的「遠程精確打擊導彈」。那麼這種導彈目前筆者覺得最有可能的是採用某種小型固體,或空射運載火箭的發動機來進行研製,目前美國許多商業火箭公司正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發,其產品完全可以供美軍選用。

冷戰時期美國部署中程導彈,蘇聯除了莫斯科有A-135反導系統可以稍稍扛一下,然後和美國人對射,就沒啥別的辦法了。

但時過境遷,如今中國和俄羅斯在反導技術領域的進步,讓中程彈道導彈的突防成了一個問題。

紅旗-9、S-300PMU2、s-400等型號的導彈系統已經可以日益有效攔截射程2000公里以下的彈道導彈目標,而紅旗-19導彈則完全可以對射程5000公里左右,或者更遠一些的彈道導彈進行高空攔截。同時,中國俄羅斯也都在積極研製中段攔截技術,中國已經進行了多次成功的中段攔截試驗。

隨著中俄按計劃部署反導系統,而美國的中程彈道導彈必須考慮突防問題,意味著其數量和價格都要上升

其實,不管美國是否撕毀《中導條約》,中國為了對付印度以及潛在的日本、韓國發展中程導彈的可能性,也會在本國境內部署能夠有效攔截中遠程導彈的攔截系統。目前紅旗-19導彈已經在中國西部地區進入值班狀態,未來類似GBI的陸基中段攔截系統部署後,更是可以有效對抗中遠程導彈。

因此對於美軍來說,中遠程彈道導彈研製難度雖然低,但如果要有效威懾,要麼設法改進其突防能力,要麼就得增加部署數量——這都意味著更高的成本。

巡航導彈,研製難度不高,但未來效能可疑

除了彈道導彈外,陸基巡航導彈也是退出《中導條約》後新開啟的領域,美軍當然可以很容易的復活「陸基戰斧」——與當年的BGM-109G陸基戰斧不同,新的陸基戰斧應該不再是單純的核武器,而是變成一種相對廉價的遠程打擊武器——現代條件下,2000公里以內射程的前提下, 使用亞音速渦輪風扇動力的巡航導彈顯然比同等射程和精度的彈道導彈要便宜不少。俄羅斯「伊斯坎德爾K」導彈就是美軍的好例證。

當然,問題也存在,亞音速巡航導彈在當代防空系統面前顯得效能較低。

如果美軍打算裝備新的陸基遠程巡航導彈,那麼新導彈肯定需要具備較高的突防能力,現代條件下巡航導彈突防的有效手段,要麼是隱身,要麼是提高飛行速度。

巡航導彈的技術難度相對於彈道導彈實際上在現代條件下還要低一些。

事實上美國最早裝備的中程導彈就是巡航導彈——1952年到1962年間,美軍曾在台灣、韓國部署的「鬥牛士」導彈,射程1000公里,攜帶4萬噸核彈頭,就是一種典型的陸基中程巡航導彈。

1952-1962年期間美國在台灣、朝鮮部署的「鬥牛士」導彈

當然現在美國有數千枚海基BGM-109「戰斧」巡航導彈。「戰斧」導彈根據START條約,是不能攜帶核彈頭的(2012-13年間,裝備核彈頭的BGM-109A導彈退役和被銷毀),但今年,美國海軍宣稱其正考慮恢復裝備攜帶核彈頭的巡航導彈。

2007年,美國根據戰略武器削減條約,退役了500多枚AGM-129空射巡航導彈,這種可靠性不佳,且維護費用昂貴的隱身巡航導彈被拆毀並「曝屍」沙漠,以便俄羅斯衛星觀察其確實已被銷毀。

由於維護費用昂貴(和B-2F117一樣需要經常更新隱身塗層)AGM-129導彈連財大氣粗的美軍也覺得維護不起了……

而裝備核彈頭的AGM-86導彈進行了中期升級,美軍計劃將其沿用到2030年,目前根據START條約申報,美國有528枚採用核戰鬥部的AGM-86空射巡航導彈。至此,冷戰期間生產了近2000枚的AGM-86 ALCM空射巡航導彈中的常規型號已經在反恐戰爭中消耗完畢,或者退役。這528枚核彈頭型AGM-86是美軍目前最後的空射核巡航導彈。

AGM-86導彈目前剩餘500多枚,全部作為核武器投送工具使用

美國空軍將使用AGM-158 JASSM-ER導彈取代AGM-86CD導彈作為常規空射巡航導彈,這種導彈的射程要比AGM-86短一些, 但由於採用了新一代隱身技術,其突防效率明顯高於老式導彈。不過,JASSM-ER導彈射程雖然看起來和常規型AGM-86都是1000公里左右,但後者的戰鬥部重達1噸多,而JASSM-ER的戰鬥部只有450公斤級,所以實際上用JASSM-ER取代AGM-86,不管是執行核還是常規任務,都是有點問題的。

目前,美軍計劃用一種新型的遠程巡航導彈,取代AGM-86執行核威懾任務,這就是LRSO導彈,LRSO導彈同時還要具備常規作戰能力。由於AGM-86B核攻擊型導彈的射程高達2400公里以上,所以LRSO的射程必須達到類似水平,同時常規打擊型LRSO可能裝備重型的常規彈頭。

而美國海軍現在所設想的新型核巡航導彈,也是LRSO——換言之,冷戰時期美軍未能實現的海空軍通用的先進巡航導彈。

JASSM-ER雖然隱身,射程也可達到1000公里,但戰鬥部小,且射程也不如AGM-86,因此美軍還要後續研製LRSO導彈

那麼理論上,發展一種陸基LRSO自然也不會複雜到哪去。

不過,俄羅斯方面一直指責美國的「復仇者C」噴氣式攻擊無人機違背《中導條約》,這種無人機從機場起飛,如果將其載荷換成固定的戰鬥部,那麼就立刻變成射程超過4000公里以上的中遠程巡航導彈了。

那麼既然已經廢了《中導條約》,美國乾脆直接這麼干,也不是不行,而且很簡單嘛。

但巡航導彈在現代條件下,一個比較大的麻煩是突防性能下降,在對手完整的防空系統面前很難打出很好的效果。而如果要大量發射, 那麼就需要更多的發射平台,不管是轟炸機、發射車、還是艦艇,在亞太地區的現實環境下,戰場容量都是相對有限,要組織大規模的齊射並不容易。這個缺陷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巡航導彈造價低廉的優勢。所以作為一種陸基武器的話,彈道導彈和高超聲速導彈應該依然是美國未來的主要選擇。

遠水難解近渴的高超聲速導彈

美國現在已經宣布,要儘快裝備「第一代高超聲速導彈」,採用此前由(陸軍)導彈防禦局出資,桑迪亞實驗室開發的AHW導彈的高超聲速滑翔器為通用滑翔器。按計劃,相關的導彈應該在2020-2021年間完成試射,並開始裝備部隊——但根據最新消息,在特朗普下令2020財年軍費預算限制在7000億美元,資金將優先用於確保美軍現役裝備的「戰備水平」後,高超導彈的研製經費可能首當其衝,至少是遭到拖延。

就目前的信息來看,AHW滑翔器重量約為1噸,滑翔速度據稱為8馬赫,最高飛行速度12馬赫。射程方面,研製之初提出的射程指標是6000公里以上,但目前實際測試過的最大射程是4000公里左右。

AHW初期試飛使用的助推器是基於「北極星」中程導彈的

這種導彈的海基型初始將使用「俄亥俄」級核潛艇攜帶和發射,未來還將裝備到「弗吉尼亞」級的後期型上,每個用於發射「三叉戟」導彈的發射筒內可以容納兩枚導彈。從目前公布的數據分析,潛艇發射型高超聲速導彈CPS很可能是使用陸基GBI中段攔截彈同樣的助推器——在「飛馬座」XL空射運載火箭基礎上研製,而「飛馬座XL」火箭的基礎,是90年代初的「飛馬座」,「飛馬座」導彈的技術基礎,則是美國的「侏儒」小型洲際導彈……

未來,空軍和陸軍的高超聲速導彈,可能也將以「飛馬座」系列火箭為基礎,空軍使用B-52轟炸機發射「飛馬座XL」火箭攜帶AHW彈頭。

實際上,潛射高超聲速導彈和轟炸機攜帶的空射導彈目前都並不受到《中導條約》的限制,畢竟冷戰時候這些概念都還沒出現。而且就算它被認定為一種彈道或者巡航導彈,那《中導條約》也沒有限制美軍裝備空、海基中程導彈啊。

那麼真正在退出《中導條約》之後才能理直氣壯去列裝的,也就是陸軍的陸基型高超導彈了——技術上說沒啥麻煩,咱們前面提到的「侏儒」降檔版彈道導彈直接「換頭」就可以變成中遠程高超導彈,沒問題。

未來三軍通用的高超導彈可能將使用GBI導彈的助推器,繼承了大量「侏儒」的相關技術,或許可以和彈道導彈通用

可以說,如果AHW滑翔器技術水平已經非常完善的話,美軍只需解決「飛馬座」、「侏儒」或者GBI助推器與滑翔器的一些結合問題,就可以很快獲得一種高超聲速導彈了。

但,不久前美國國防部負責科研的副部長格里芬在美國宇航協會與高超聲速學會的年會上承認,事情沒那麼簡單。

據他的說法,美國目前目前,尚未解決高超聲速導彈的一些基本問題,比如如何瞄準,如何提高精度……

根據他的說法,美軍需要建立更完善的情報搜集和傳遞體系,才能為高超導彈提供瞄準數據——這意味著美國的高超導彈目前尚不具備自主尋的的功能,只能用慣性衛星導航來進行制導,那也就意味著它不能攻擊機動目標。

僅這一點,美國的第一代高超導彈和中國第一代中遠程高超導彈東風-26相比,就差了一個檔次。

目前中美都在積極研製「黑障」區內仍能工作的通信、探測技術,這可以說是一個「黑科技」領域了,據目前相關消息,中國這方面已經有所突破,但也還沒到能夠完整實用程度。因此中國的高超聲速武器仍然需要降低到較低的速度(當然仍然是在5馬赫以上)才能完成攻擊前搜索、識別、鎖定的過程。

但假以時日,終究會出現能夠以10馬赫、20馬赫飛行,同時仍能有效運用彈載感測器、通信設備的相關技術,那時高超聲速武器將迎來一個更大的革命性進步。美國在這方面要進行突破,那也必然要涉及投入巨資和大量試驗的問題,如果未來幾年美國的高超聲速試驗次數仍然上不去,那麼這方面的突破也就……

此外,對美國發展高超聲速武器更大的影響因素,還是一些工業體系方面美國現在也有缺環。今年格里芬副部長在會議上承認,CPS導彈(海龍)試驗中,AHW滑翔器理論上可以達到更高的射程(即延長高馬赫數下持續飛行的時間,按原設計計劃AHW射程應該達到6000公里以上的洲際射程),但因為熱防護技術的相關產業在美國已經萎縮到只剩下一家規模不大的公司,無力滿足需求……因此不得不滿足於現在的性能。

中國通過「星空2號」等高超試驗器所展示的很多先進技術,美國需要進行大量的試驗,才有可能追趕上

另一方面,他也提到,美國上世紀70年代建造(21世紀後進行改造)的一個高超聲速風洞,曾是當年驗證AHW在高馬赫數下的氣動特性,但現在已經無法達到當初設計時的風速,因而無法用於提高AHW滑翔器性能的進一步試驗。

這些工業體系的缺環,無一例外都需要大量經費去進行彌補——所需的時間也是以五年、十年計。對此,格里芬也不得不表示,要解決相關問題,讓美國在高超聲速研究方面具備和中國類似的「舉國體制」——可能要到2030年以後才行。

這或許也正是為何在特朗普舉起預算削減大刀的第一時間,美軍首先想到砍高超聲速導彈研究預算的主要原因——這就和普京前幾年叫停俄羅斯開工新型大型軍艦一樣,在整個工業體系完成修補之前,貿然上馬新的重大項目,只能是浪費資金。

因此,高超聲速武器雖然是被寄予了歷史性的希望,但卻「遠水難解近渴」,美軍很可能不得不接受未來相當高一段時間內(至少10年,也可能更久),在高超聲速技術領域的劣勢。

美國發展中導最大的限制:錢

從上面簡單的盤點,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在廢棄《中導條約》後,有著大量可以直接用於製造中遠程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經驗,其如果要研製這類武器,從技術角度說,是不存在困難的。

問題可能主要在於財務和政治因素。

正如我們上面的分析,美國在亞太部署中程導彈,主要是對付中國的中程導彈「威脅」,需要「核常兼備」的特性,而這裡面主要的是「常」——那就意味著美軍需要裝備數量不少於2000枚,才能達到「追平」中國中程導彈未來10年內可能部署數量的要求——而中程彈道導彈,按最低數字算,大約是同等射程巡航導彈的兩倍……戰斧導彈按照2017年美軍採購價是一百萬美元。那麼光是購買2000枚中程彈道導彈,耗資就在4000億美元以上。算上發射系統的採購價格和整個項目研製成本,4500億美元可能是一個非常保守的數字。(當然了,導彈做便宜點,也不是絕對不可能,但耗資仍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如果今天美國還像當年這樣部署中程導彈,那結果就是還沒打幾發就被反擊摧毀了

相比之下,美國計劃中未來更新核武庫的錢,在2017-2026年間計劃投資也不過4000億……為了這,國會已經吵翻天了,如果再增加哪怕是只有1000億的中導的資金,那恐怕也是要引起國會鬥毆的……

而且,導彈和發射系統的採購和研製價格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

對於美國在亞太部署中程導彈而言,首先必須大量砸錢的是增強戰場監控偵察和目標指示能力,這裡面光是買無人機,部署衛星,更新通信系統,不砸幾百億美元,是一點用也沒有的;

其次,為了確保新部署的陸基中程導彈的生存性,需要建設堅固地下掩體——或者範圍很大的發射場系統,每個加固地下掩體的發射基地,耗資起碼100億美元(2008年美國蘭德公司估計美國空軍如果建造地下機庫,一個機場耗資在這個數字);

想在現代化高超聲速精確打擊面前生存下來,美軍需要建造類似中國「長城工程」這樣的地下掩體,然而……

佔據一串島鏈,挑戰一個大陸的地理條件,註定討不了好……

第三,為了說服日本、韓國、菲律賓等潛在的部署中程導彈的國家,肯定需要付出相當的政治、經濟代價。日韓菲如今都開始反思「經濟靠中國,軍事靠美國」的傳統模式,而且與中國關係正在接近,美國如果要在他們那裡大興土木建造地下掩體,那無異於讓這些國家變成中美未來衝突中潛在的核打擊對象——要多大的政治經濟代價,美國才能說服他們呢??

而且,這還僅僅是說亞太的情況, 歐洲呢?亞洲和歐洲的問題湊合在一起,這給美國帶來的苦惱只怕不是簡單的亞洲加歐洲這麼簡單,而是「亞洲的歐洲次方」咯!

所以,雖然從技術角度講,美國廢除《中導條約》後可以開的腦洞很多,但真正能夠落實,還是有很大限制因素的。具體未來美國會造出什麼中程導彈來,可能是各種因素互相平衡的結果。

而現在來看,以GBI導彈助推器為主發動機的陸基機動發射的中遠程(可能核常兼備)彈道導彈或高超聲速導彈,是美國可能在撕毀《中導條約》後最可能推出的一款導彈。至於它的真實價值和到底能買幾發——那就天曉得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軍工頻道 的精彩文章:

韓國舉行國際閱艦式 首次要求日本:不得掛旭日旗
日本京都大學將調查授予731部隊軍醫博士學位的原委

TAG:觀察者網軍工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