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從放牛娃逆襲成一國之君,他到底厲害在哪?

從放牛娃逆襲成一國之君,他到底厲害在哪?

帶你讀完52本好書

2000萬閱讀愛好者關注

回復【早安】送你一張專屬祝福卡片

文|語不惜· 主播 | 阿成

明朝皇帝:朱元璋

奇葩指數:★★★★

奇葩項目:三無皇帝、殺人無數、放牛娃逆襲成一國之君。

有書君說

在中國歷代開國皇帝中,明太祖朱元璋可能是出身最卑微的一個了。

他是一個沒背景、沒關係、沒顏值的三無皇帝,靠著高智商和高情商當上了皇帝,登基後懲治貪官,殺了15萬,其中包含助他上位的人。

因此,他又被稱為屠夫皇帝。

正如《百家講壇》所言:

在中國古代,一個一無所有,父母雙亡的年輕人,要吃過怎樣的苦,走過怎樣的路,經歷過怎樣的磨難,付出怎樣的代價,才能創建一個帝國,為萬世開太平。

這樣的人,幾千年來,有且僅有一個,這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建立了大明帝國。

這位被後世評價為「文致太平,武定禍亂」的傳奇皇帝,又是一位怎樣的帝王呢?

《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皇帝曾經這樣評價朱元璋:「洪武奈英武偉烈之主,非尋常帝王可比。」

康熙皇帝還親自去祭拜他,並親筆書寫了「治隆唐宋」四個字,給予了這位前朝皇帝極高的讚譽。

文武之道,在朱元璋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彰顯。

在他歷經艱辛,取得天下後,他立志,要建立一個心中的「理想國」。

作為一個草莽皇帝,他能在百業待興之際,制定製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還影響到清朝。

這些都跟他的高情商分不開。

知乎上有個提問:朱元璋厲害在哪?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說:朱元璋厲害在,一言一行,讓百姓歸心。

朱元璋打天下之初,打著「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旗號,很受老百姓擁戴,孤立了當政的蒙古統治。

然而,當他真正打下天下以後,他要的是一統江山,這時候他說「華夷一家」,打破了當時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制度,真正地實現了文化的統一。

朱元璋之所以得民心,還在於他敢廢除前朝舊制,真正為老百姓考慮。

史書記載,元朝有舊習,那就是哥哥死了,弟弟可以「繼承」嫂子。

洪武十八年,有個兵痞子叫唐閏山,他哥哥小時候訂過一門娃娃親,對象叫史靈芝。但沒過幾年,他大哥就夭折了,史靈芝長大後也嫁了人,生了娃。

唐閏山咬死了這條陋俗,去兵部鬧。兵部拿出一套舊制,要求縣裡把史靈芝作為軍屬,送給唐閏山做媳婦。

朱元璋知道後,從洪洞縣令殺起,一直殺到尚書,一個不落,全部斬首。

「其史靈芝,系人倫綱常之道,乃有司之首務。故違不理,所以有司,盡行處斬。」

得民心者得天下!「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或許,正是有了這樣的胸襟,他才留下了千秋美名,被世人敬仰。

朱元璋是歷史上少有的布衣皇帝,放在現代,用一個時髦的詞來形容,朱元璋就是一個純碎的「草根青年」。

他從放牛娃到小和尚,再到參加義軍,最後成為一位建下了豐功偉業的帝王,就是一部草根逆襲史。

朱元璋在朱家排行老八,出生之時,家人給他起名朱重八。

他出生在一個貧困人家,從小靠給地主放牛為生。

後來,他的家鄉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他的父親、母親、大哥相繼去世,家裡只剩下他和二哥。

而他們,卻沒有錢埋葬父母親人。

也正是這段悲慘經歷,父母的死無葬身之地,讓朱元璋真正體會到了人生的絕望。

他在走投無路之時,去皇覺寺做了和尚。

但當和尚沒多久,寺廟也養活不了他們了,17歲的朱元璋只得離開寺廟,做了遊方和尚。

3年的遊歷生活,他走南闖北,在社會最底層摸爬滾打,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

這些生活經歷鑄就了朱元璋堅毅、果敢的性格,但見多了世道不公與人性醜惡後,也使他變得殘忍、猜忌。

這段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如果沒有兒時玩伴湯和的來信,或許朱元璋就在寺廟終老了。

湯和邀請他參加郭子興的義軍,正在猶豫不決時,他的師兄秘密告訴他,說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

迫不得已,25歲的朱元璋只能還俗,去投奔了義軍。

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兩個條件,一是機遇,二是自身才能。

朱元璋入伍後,不但作戰勇敢,而且機智靈活,處事得當,有主張,有見識,很快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並把養女馬氏嫁給了他。

自此,開始了朱元璋的急速成長之路。

他知道自己讀書少,進了義軍後,行軍打仗的間隙,他挑燈夜讀,加倍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演習兵法。

這一時期,朱元璋把兒時夥伴聚攏在一起,建立了一支700餘人的嫡系部隊,開始攻城掠地,他的領袖氣質逐漸嶄露頭角。

在拿下滁州城時,他已經有了一支3萬人軍紀嚴明、作戰勇猛的親軍。

與此同時,朱元璋也開始招賢納士,身邊聚集了一眾有勇有謀的人才。

謀士朱升的九字箴言「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成為了朱元璋平定天下的戰略方針;謀士劉基提出的「避免兩線作戰、採取各個擊破」戰略,幫他剷除了兩大勁敵,陳友諒和張士誠。

朱元璋曾說:「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

滅了志驕的陳友諒,器小的張士誠後,朱元璋帶領他的部隊一統江南,發動了多達8次的北伐戰爭,一舉消滅了元朝,統一了全國。

一個人的奮鬥,不局限於他的出身和地位;一個人的成就,也不困於他的時代和歷史。

朱元璋就這樣憑著自己的高情商和高智商,一路低開高走,成就了他的大明帝國。

登上了皇位的朱元璋,勤政廉政,是一個一心為民,非常勤勞的好皇帝。

從登基到去世,他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在遺詔中他說:「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

史書記載,朱元璋平均每天要批閱奏札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

朱元璋還是一位特別節儉的皇帝。

他對於宮殿的要求是,只求堅固耐用,不求華麗奢侈,他讓人在牆上畫了許多歷史故事,以提醒自己。

朱元璋每天早飯,「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

他所用的床,並無金龍在上,「與中人之家卧榻無異」;

他所用的車子轎子,該用金的地方全部用銅替代了。

他說自己不是吝惜這點黃金,而是提倡節儉,自己應做表率。

朱元璋對貪官污吏的懲罰,也算到了登峰造極,無人能比的境界。

他曾詔令天下:「為惜民命,犯官吏貪贓滿六十兩者,一律處死,決不寬貸。」

朱元璋在位31年,一共殺了15萬貪官污吏,其中還包括幫他上位的人。因此他也被稱為「屠夫皇帝」。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氣吞山河的鐵腕帝王,卻也因為他的殺戮,一直被人口誅筆伐,有關他的評價,向來都是毀譽交加,褒貶不一。

最大的爭議,莫過於他在位之時,大肆屠殺功臣的事情。

所以,後人多認為朱元璋的殺伐,是因為他是個能共患難,卻不能同富貴,不知感恩、過河拆橋、心狠手辣的人。

事實上,朱元璋是個很懂得感恩的人。

朱元璋登基,封的皇后是他的結髮妻子馬氏,他敬她、愛她,甚至有點怕她,一直對她不離不棄。

馬皇后死後,性格堅毅的朱元璋,更是傷心到一夜鬚髮皆白,而且自此再也沒有立後。

對於貴人郭子興,朱元璋也是知恩圖報。雖然後來郭子興因誤信小人挑撥,對朱元璋起過疑心。

然而,在他身處險境之時,朱元璋並沒有落井下石,而是親自涉險把他救了出來。明朝開國後,朱元璋更是追封郭子興為滁陽王。

一個人到底是善還是惡,有時候是很難定論的。特別是當一個人登上了權力的制高點,他要考慮的事情往往更多,很多事情的出發點,有時候並不一定是出於本意,只是使命使然。

這一點,我們或許能從朱元璋和太子朱標的這段對話中找到答案:面對朱元璋殺伐功臣宿將的行為,朱標進言說:「父皇誅殺過多,恐怕會傷了和氣。」

朱元璋看了太子一眼,沒有說話。

第二天上朝前,他讓太子去拿放在地下的一棵長滿刺的荊棘。太子怕扎手,猶豫著沒有去拿,朱元璋於是將刺一一拔掉,對朱標一語雙關道:

「我是怕你不好拿,為你剝光了再給你,難道不好么?

現在我殺的人,都是對國家有危險的人,除掉他們對你是有好處的,難道你不明白朕的用意嗎?」

朱元璋殺人的目的固有私心,但站在帝王的角度,又不全無道理。他是怕這些功高蓋主的開國功臣,在他死後結黨營私,對自己的皇儲不利和江山不利。

作為一個最高統治者,他是絕對不允許有人威脅到大明王朝的利益的。

因為,他首先是一個國君,要考慮他的民眾,其次,他才是一個個人,考慮自己的榮辱得失。

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這大抵就是朱元璋為人處世的謀略所在,才讓他終成一代開國明君,功在江山社稷。

記 得 拉 至 文 末 為 有 書 君 點 贊 哦 !

#好書免費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 的精彩文章:

「我終於毫不留戀地退出同學群」
交天價的學費,吃最爛的飯菜:誰來救救孩子?

TAG: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