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棣為何一定要推翻親侄子的政權?不可以選擇共存嗎

朱棣為何一定要推翻親侄子的政權?不可以選擇共存嗎

回顧一下歷史,我們會發現,歷史上只要出現大一統王朝,往往初期的時候,會在皇族內部掀起一場關於皇權的波瀾。

首先是秦朝,秦始皇的暴斃導致胡亥假傳聖旨逼死了本來的繼承人扶蘇。

西漢建立,漢惠帝在一幫老臣的支持下保住了皇位,但是沒多久,到了景帝時期就爆發了「七王之亂」。這次中央政權靠著周亞夫神勇發揮,贏得了勝利,並為後來武帝的巔峰奠定了基礎。

(朱棣)

再到司馬家撿了個皮夾子一統三國,卻又爆發了「八王之亂」。這次內鬥結局比較不幸,直接導致了晉朝只能南渡偏安一隅,與趁虛而入的北方少數民族對峙。

再接下來是唐朝,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太宗直接把哥哥弟弟一鍋端。

宋朝比較奇怪,宋太祖死得不明不白,結果即位的是他弟弟。

然後就到了本文要說的朱棣——直接打著清君側的旗號,把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一起給清了。

可以看到,幾乎每次漢族的大一統朝代,初期都會出現關於皇權的殘酷爭奪。

那麼,朱棣為何要滅了朱允炆的政權呢?

一、一個朝代的開啟,往往是整個家族共同戮力的結果。大家都對新朝的建立有貢獻,這個時候如果新帝登基,部分桀驁不馴的老臣或多或少內心是有些不服的。朱棣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作為明太祖手下最能打的皇子,常年北伐戍邊,在當叔叔的朱棣心裡,朱允炆作為皇太孫接班,本來就缺乏威懾。

二、分封的實行,讓皇子們有了反叛的資本。分封制容易導致地方割據的弊端,早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李斯就解說得明明白白。但是後世的諸王朝並沒有聽李斯的話,建立新王朝後,往往是先把整個家裡的人全部封王——謹慎一點的給個王爵然後在京城呆著,豪邁一點的就直接分封屬地讓自家子弟跑去治理。

不幸的是,明朝屬於後者,於是朱棣在北方自己的地盤裡,迅速儲備了相當的軍事力量。

(朱允炆)

三、中央政權缺乏足夠的軍事力量。重讀《明史》,我們可以看到,戰爭初期,南京政府對朱棣採取的是主動出擊的策略,但是缺乏一錘定音的能力。這方面只能感慨徐達、常遇春等開國名將去世太早,而後續缺乏接班人。朱棣自己在北方常年征戰,不管是戰略還是軍隊素質,均要優於中央軍。

四、削藩成為導火索。歷史不能假設,但是很顯然,朱允炆採取的削藩策略逼急了朱棣。一個常年坐擁兵權和領地的藩王,面臨削藩的時候,第一時間肯定感受到的是對生命的威脅。朱允炆卧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的邏輯,並沒有錯誤,但是他沒有選擇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那樣的懷柔手段。削藩的手段太急太烈,為了自保的朱棣,只能選擇跟朱允炆進行一場關於皇權的殊死戰鬥。

五、無法共融。從朱允炆的削藩到朱棣的清君側,這是一個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對決。朱允炆率先利用正統皇權向朱棣發難,並沒有給自己留足夠的後路。而朱棣並沒有念及親情,也直接動用武裝力量反攻,他也沒有給自己留下退路。

(靖難之役)

如此火星撞地球,兩人怎能不打起來呢?

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傷害的只是老百姓而已。

(參考文獻:《明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生全歷史真相 的精彩文章:

英國為爭一項發明權,宣布此領域不與世界往來,結果落後一世紀
李廣戰績明顯低於衛青霍去病,為何反而獲得詩人一片叫好之聲

TAG:張生全歷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