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首播9.4,《舌尖3》跟它比弱爆,不是真正的吃貨拍不出這個味

首播9.4,《舌尖3》跟它比弱爆,不是真正的吃貨拍不出這個味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Sir又來禍害你們了。

因為看完今天推薦的,很多人接下來的減肥計劃又會失敗。

當然當然,絕不是你的錯。

也和你的毅力啊、決心啊沒關係。

再說,秋天來了貼個膘,冬天到了也好遮肉不是么。

(Sir實在太會找理由)

但今天這片你不看,絕對暴殄天物。

看完你不吃,更是對不起物產博大而神奇的地球——

《風味人間》

騰訊視頻昨晚上線的美食紀錄片。

一禮拜出一集,每集50分鐘,一共8集。

目前豆瓣評分9.4。

看完胖成Plus無壓力。

這還看不出?

豆瓣網友@何處秋窗無雨聲已經高亮提醒大家:

本片可能會引起部分不適,飯後觀看效果更佳

能讓我們自願繳械投降的罪魁禍首,還能有誰啊……

陳曉卿嘛。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總導演。

能吃、愛吃、懂吃。

中華美食活地圖和代言人,從未有一個地方的食物能逃開他的魔爪。

《風味人間》,就是這位吃貨大拿的現在進行時。

這麼說吧,曾經的《舌尖》系列是怎麼讓你流口水的,這次的《風味人間》就怎麼「加倍奉還」。

第一集《山海之間》,就口氣大開,講山珍和海味。

光用高清鏡頭拍美食,只是口水套餐標配。

嫻熟的鏡頭語言,都知道你們很會。

(呵呵)這些當然不夠。

在陳曉卿的典藏里,有說不完的美食乾貨。

他的味覺版圖,本就大得能走到你迷路。

全面升級,居然還要先從開疆拓土開始。

(喪心病狂!)

這一次,跨越六大洲,二十多個地區。

在介紹中國民間美食之外,還加了三成國外美食。

就為了告訴你,「美食,都一樣」——

比如火腿。

一種人類儲存肉類的原始腌制手段。

古代嘛,沒冰箱,肉放兩天就壞,怎麼辦?

好巧不巧,東西方兩邊的先人們,都想到了用鹽腌制肉類再脫水的防腐大法(可能都師從於木乃伊製作者……)。

火腿,就這麼被發明了。

第一集,介紹了盛產火腿的國內外兩處地標:

皖南徽州和西班牙伊比利亞半島。

表面上是在說,文明千差萬別,卻又不謀而合。

但你看,這兩地火腿唯一的相同點,就是它們都是火腿……

剩下的,全都不一樣!

生產方式上,國內是家庭自給自足的小作坊式生產;

西班牙主要是現代化、商業化、精準化的專業流水線生產。

國內,依靠代際相傳的祖傳秘方(製作經驗);

西班牙工廠則科學控制每一個影響火腿生成的細分因素,需要多少鹽,溫度多少合適,什麼時候該通風,都得按照精確數據來操作。

工人們戴著安全帽,在頭頂掛滿了整齊又密集的火腿的地窖里穿行,彷彿是工地上嚴格執行任務的施工隊。

這才有了世界上最貴的火腿——伊比利亞火腿(7.5公斤售價約為1200~4800RMB)。

而傳統手工製作火腿的酒館小作坊,也被當地人完整保存下來,價格更是貴上天(最貴的高達3萬多RMB一條)。

不過,兩地火腿最根本的不同,體現在用餐儀式上。

國內的火腿以熟食為主,是家常菜,也是飯桌上的無名英雄。

不太起眼的配角到了西班牙,卻成了盛名在外的C位大咖。

甚至還為此,誕生了一種專門職業——

火腿切片師。

頂級切片師,不止是高級技師,還是故事大王,藝術家。

他們一邊要拼技術,把火腿片切得越透明越好;

一邊要拼口才,把豬的歷史扒得越乾淨越好。

食客們,享受的已經不僅是火腿本身,而是「現切現吃」的一整套完整儀式:

吉他手彈著弗拉門戈,切片師挑刀片火腿,聽他講解西班牙歷史或是火腿類型,然後從刀口接下一卷火腿片……

這種來自大洋彼岸、充滿奇觀性的呈現,是給觀眾的第一層衝擊:

新鮮感。

它是沒吃過的美食,沒體驗過的用餐文化。

但本質上,它的背後是另一種文明的衝擊:

刺激感。

是安全性比較高的內陸,體會不到的動蕩歷史。

它在問我們,個體對美食的感官刺激,為什麼會逐漸演變成群體的狂歡和文化認同?

別忘了,西班牙曾是大航海時代的殖民先驅,如今卻是歐洲最衰落的國家之一。

作為沿海國家,它經歷過多次文化大融合。

十五世紀前,在摩爾人統治期間,因信仰不同,西班牙人民吃不上火腿。

直到1492年,信奉基督教的聯軍重建故地,驅逐了摩爾人,火腿才重新流行。

人人都在自家的屋檐上掛起火腿。

什麼意思?

一口食物,也成了一種族性,為了表明自己的身份——

「我們吃火腿,我們是西班牙人。」

美食,因此聯結。

它唯一的「危險」,現在已經縮影在優雅的切片刀里。

這就是陳曉卿一直強調「在地美食」的意義:

(它)是有根的,搬不走。

是當地人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在原產地享用,它才是有生命的美食。

因為美食,大多是「人造」的複合物。

人類得到大自然的饋贈,又在漫長生活中將它優化:讓它變得更好吃。

二次加工後的美食,再次落地,生根,打上了當地的標籤。

上面承載著的,是人類親手馴化的痕迹。

真正的美食,帶不走——

世界上有兩種小面,一種是重慶小面,一種是開在外地的重慶小面。(陳曉卿)

《風味人間》給我們展示的,就是這一方烙印著當地人性格,不能被複刻的人間——

呼倫貝爾的奶桶肉。

新疆的熏馬肉馬腸。

臨夏的碾轉。

巴楚的蘑菇。

它們是只屬於當地人的美味。

對城市來說,量產有限,保鮮期短,成本太高。

我們很難在外地見到它們的身影。

更不可能在一個地方同時見到它們。

為什麼?

看陳曉卿執導《風味人間》時親自寫下的拍攝筆記,就知道想要吃,只能自己飛去當地,等是等不來的:

這次我們拍的是德宏的「過手米線」,阿昌族以手抓食的一種小吃。這種進食方式,即便在雲南眾多少數民族中也屬鮮見。

先說製作,過手米線的製作相當耗時,米線要選用德宏特有的紅米做成,又香又糯,又滑又軟,不結團、不粘手。作料的品種很多,且都需要事先加工,烤肉絕對少不得,帶皮豬肉放到石板上火烤,不停地翻面至七成熟,剁碎後放入「豆粉」和「酸水」攪拌,製成肉餡。花生,辣椒、大蒜、芫荽等作料舂碎和豬肝一起拌入肉餡,製成最終的拌料——「帽子」。

再說食用,吃過手米線常伴兩道配菜,一個是煮干蘿蔔片,干蘿蔔片煮熟帶湯上桌,柔軟醇香。另一個是白豆腐,略微發酵,帶著酸味。先抓一小團米線置於手心,然後將拌料放在米線上,直接入口,這就是過手米線了,在別的地方真的吃不到啊。

即使來到當地,有些食物也還是需要等。

像是台灣的旗魚。

最傳統,最古老,也是幾近失傳的捕魚法,是「鏢旗魚」。

鏢手必須拿著20多公斤的三叉鏢竿,站上鏢魚船前端的鏢台,只用兩腳掌勾住兩條環狀布塊固定支撐,在六七級的大風天搏命出海,只為完成一場「叉魚表演」。

這哪是捕魚,明明是在拍好萊塢大片,還不用特效,不帶替身。

而捕不捕得到,看天氣,看技術,也看運氣。

某種意義上,陳曉卿對美食紀錄片這個類型做了「補償」——

解惑。

先從美食的人文外圍說起,再回歸到食物本身。

明明白白講好吃。

好吃的意義廣泛,原理卻很簡單。

食材與食材,食材與調味之間是如何碰撞的?

要科學解釋一下?那就直接點。

嗯,就用更深入細微的鏡頭,去捕捉美味誕生的timing——

比如前面說到的火腿腌制,通過超微觀攝影,我們就能看到鹽粒是怎麼慢慢滲透進肉里,最後又是怎麼風乾結晶的。

更妙的是,螃蟹蘸醋終於有了合理的解釋:

當酸性物質(醋)接近蟹肉時,微觀攝影顯示蟹肉「嘭」地一下孔雀開屏了。

肉質更豐盈,口感就更好。

相比以往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節奏更快,內容更滿。

一幕切換著一幕,人味,煙火氣,全出來了。

對大部分人來說,新奇感會佔據上風,因為大多是沒試過的食材&做法。

一沙一世界,一食一文明。

就連看似一樣的食物,背後都是傳奇,內里大有乾坤。

要不然,怎麼好吃的永遠都吃不過來呢!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的「一方水土」,就有千千萬萬的美食之道。

伴隨《風味人間》同期播出的,還有一檔美食清談節目《風味實驗室》。

第一集,就很透徹地聊了聊「地道」這件事。

第二集,Sir已經想好要一邊吃夜宵一邊看了。

Sir就喜歡這樣的美食宇宙。

(反正因為晚下班經常夜宵,所以睡前看基本不餓,呵呵)

有硬(科學),有軟(詩意),有拉扯(討論)。

不是頭頭是道的美食解說,不是簡單粗暴的情懷輸出,更不是強行按頭的價值認同。

它只是個引子——

透過食物,勾引我們產生對世界,對民族,對家庭,對個體的好奇心。

風味人間。

回到人間,才有風味。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Sir電影原創,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關註:Sir電影

微博搜索關註:毒舌電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O電影 的精彩文章:

楊冪這次打了翻身仗
鮮肉里,他絕對演技第一

TAG:DO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