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錢太守:東漢名臣劉寵的家風故事

一錢太守:東漢名臣劉寵的家風故事

原標題:一錢太守:東漢名臣劉寵的家風故事


在東漢後期,有這樣一位官員,他為官清廉,卻接受了百姓所贈錢財,應該說是違背了清廉原則,但他並未因此蒙上污名,反而因此留下美名,成為古代清官的象徵。他就是「一錢太守」劉寵。


劉寵有非同凡響的身世,他的先祖是劉邦的庶長子劉肥,也就是劉邦真正的大兒子。這個劉肥雖然並未繼承皇位,卻繼承了相當大的一片封地,包括今山東、安徽等地,多達七十餘城,是西漢最大的諸侯王。但劉肥性格仁厚,並未因此生出謀逆之心,反而主動獻出許多封地,以求避禍。他的後世子孫,在山東地區繁衍生息,多有博學之士,為官者也大多是清廉有德,施政有方。


這個劉家家風頗好。


劉寵的父親劉丕,就是當時極為出名的一位學者,號稱「通儒」,也就是學識淵博,對各種儒家典籍有深入研究。而在父親所教授的學生之中,劉寵又是十分出色的一位。深得家學相傳與家風熏陶的他,年紀輕輕就被推薦為「孝廉」,後來又被推薦為「光祿四行」,後者每年全國範圍內僅有一人可以入選,由朝廷三公級別的高官負責,主要考察的是品行。可以說劉寵「成名」很早。


但他與當時許多弄虛作假,甚至花錢行賄獲得「孝廉」等資格的人不同,他在官位上的所作所為,完全對得起朝廷賦予他的「名」,是名實相副的。

他最初的官職,是在山東一個縣當縣令,那也算是他的故鄉。劉寵在故鄉施以仁政,廢除種種不利於百姓的煩瑣法令,嚴令官吏不得擾民,同時減輕賦稅、打擊豪強、興修水利、安置流民……劉寵,一個皇室宗親、朝廷名人,卻在故鄉這樣當地方官,他沒有辜負「孝廉」二字。在他離任之時,當地百姓不舍他離去,送行人數太多,以至於堵塞道路,劉寵只得換上便衣,從小路「逃走」。


他後來又擔任豫章、會稽等地的太守。這些地方,在當時都是盜賊橫行、局勢動蕩,而這種局面的出現,又與許多地方官員貪財害民、激起民憤有很大關係。朝廷之所以派劉寵前往,就在於他仁厚愛民,極為清廉,而且頗有「治難之才」。因為政績出色,劉寵後來又被徵召入朝。



這一次他選擇了偷偷離去。但到了江邊,卻有幾位老者前來送別,每人都帶了百錢。劉寵覺得很奇怪,這些老者解釋說:「以前那些太守,一來就忙著搜刮民財,連我們這些住在深山老林的也不放過,弄得雞犬不寧,但你來之後,連官吏都很少看到,我們終於得以安享太平,聽說你要離去,我們特意趕來相送,每人百錢不算多,就當是百姓們的心意吧。」


劉寵長嘆:「我哪有你們說的那樣好!」

他覺得自己所做的微不足道,對於改變昏暗世道根本就是無能為力。百姓的奇贊,反而讓他更加愧疚。那麼,他更不可能收下這些錢財。百錢,對於貪官污吏而言,不值一提,他們可能看都懶得看;但對於百姓而言,卻是一筆不菲的財物,對於劉寵而言,更是不可能接受。


他便從中選了一錢,以承幾位辛苦趕來的老者之美意,讓他們了卻一個心愿。


待老者走後,他又將那錢投入江中,以守住清廉之士不取百姓分毫的原則。此事後來傳於百姓耳中,為了紀念這位清廉官員,他們將那條江改稱為「錢清江」,江邊修築「清水亭」,建造劉太守祠。這片地區也得名「錢清」,至今仍存。


劉寵的子孫後代,也繼續保持了清廉家風。

轉載請聯繫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湘評論mp 的精彩文章:

韜光養晦:三國名臣賈詡的家風故事

TAG:新湘評論m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