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楊冪新片票房爆冷,流量為何不能轉化為票房?

楊冪新片票房爆冷,流量為何不能轉化為票房?

站在粉絲流量頂端的女明星,在一部小成本電影里不計形象、破格演出,最終換來電影豆瓣5.7的評分和不足3000萬的票房,彼時流量場上淋漓的榮光,全數化成轉型路途中的種種劫難,得失之間,彷彿一場明碼實價的買賣交易。

對於多數明星而言,這場交易無法逃離。李易峰憑藉《古劍奇譚》成為一線流量小生,最終耗時八個月投入《動物世界》試圖打破事業瓶頸;

張藝興背負著「歸國四子」的名號,在《一出好戲》里吃生魚、泡海水才換得了電影市場的正眼相看;范冰冰是輿論場里無往不利的話題女王,但真正延續她生命力的是她洗盡鉛華出演的《我不是潘金蓮》……

當明星在一定舒適區擁有了相當的關注與資源,觸達了瓶頸,轉型就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課題。多數在粉絲市場如魚得水的明星都會選擇打破「娛樂明星」的單項標籤,在其他市場上磨練一番,爭取獲得在「實力」與「流量」兩個領域自由遊走的資格,但這個過程並不容易,倖存者總是給後來者無限希望,但是偏差中消失的人是無法發聲的。

楊冪與《寶貝兒》或許就是那個發出聲音的「不幸者」,它們給了娛樂產業一個清醒的提示:電影市場上,明星流量與票房置換能力並不對等,明星身上的標籤也不是簡簡單單就能撕下的。

《寶貝兒》票房、口碑雙失利,電影市場沒有「流量」

貓眼數據顯示,截止寫稿時間,《寶貝兒》累計票房2322萬,排片佔比僅為8.8%,豆瓣評分5.7份,貓眼評分5.4分,票房、口碑雙失利。這種現象若是放置在一般文藝電影上,公眾早已司空見慣,但是楊冪出現在電影的主演名單上,一切都變得不一樣。

《寶貝兒》不再是單純的現實題材文藝電影,它背後有了其他含義。電影市場上,《寶貝兒》的文藝片屬性已經不是重點,有了楊冪,它雖然披著文藝片的外殼,但實質上包藏著的是票房野心;輿論市場上,《寶貝兒》的電影屬性都被消弭,它代表著楊冪演藝事業的一次轉型,流量明星試圖調轉發展軌跡,錘鍊演技。

楊冪與《寶貝兒》的慘淡現狀意味著娛樂明星在票房市場與事業轉型上的雙重失敗,而公眾總是習慣於在失敗者的故事裡探尋原因,試圖找到市場運行的規則。

從電影市場上來看,《寶貝兒》的票房失利有跡可循。電影在國慶檔之後上映,遭逢了今年票房市場最冷淡的時期。國慶檔檔期票房21.7億,同比下跌20%,《無雙》《影》《李茶的姑媽》等大片尚且沒能掀起票房市場的熱度,《寶貝兒》這類票房體量較小的現實題材文藝電影更是無法驅散電影市場的涼意。

但或許最開始,票房市場曾經對楊冪寄予過希望,院線方期許通過楊冪的明星流量能為電影市場注入新血。

這一方面是基於楊冪此前的電影票房成績,縱觀楊冪的電影目錄,《小時代》系列電影雖然口碑不佳,但是累計票房達到17.9億,主演的《分手大師》6.65億,《何以笙簫默》《逆勢營救》《我是證人》《綉春刀2》等電影也均在2、3億票房,成績達到商業電影的及格線。

另一方面,或許是由於電影市場的賭博性質。電影票房本就帶著一點賽馬式的機會主義,楊冪主演的電影雖然口碑不一,但一旦《寶貝兒》能夠完成票房收割,那麼市場將迎來一筆意外之喜,更何況與《寶貝兒》同期上映電影熱度均不如它。

這就讓電影市場給了《寶貝兒》相當可觀的票房空間,電影首日排片達到23%,但事與願違,《寶貝兒》票房曲線迅速下滑,貓眼預測其最終票房尚未超過3000萬。

流量明星在大銀幕上失去了優待,但這並不能簡單粗暴的將「流量明星無法撬動票房」拍板定案,從現實意義上說,明星流量的「失靈」是因為粉絲經濟無法單獨支撐起一部電影,票房市場上明星流量可以錦上添花,但無法雪中送炭。

張藝興參演的電影《一出好戲》票房超過10億,這其中張藝興粉絲組織觀影活動、微博自來水宣傳、進行電影營銷,顯然進行了一定票房貢獻,但10億的票房大盤,更多的是依賴於電影質量、主演黃渤的號召力、檔期發酵等多元因素。

在明星流量與電影整體質量達到平衡之後,取得了共贏的效果:電影票房增加,張藝興演技獲得認可。

同理,電影市場能夠為明星提供轉型的場所,卻不能保證轉型取得的效果,尤其是流量明星在電影市場上的轉型存在一定難度。

一方面公眾對流量明星的刻板印象深重,大銀幕的審視比小熒幕更加苛刻,演技業務上的不足會被迅速放大。

《寶貝兒》里楊冪或許已經貢獻出近幾年最真誠的演出,但在大銀幕上依舊被人詬病;趙麗穎等在小熒幕上獲得演技認可的明星,在電影市場上依舊無法進入主流隊伍;楊穎、唐嫣等在傻白甜影視劇里征戰多年的女明星,到了大銀幕簡直成為了演技聲討的箭靶子。

另一方面,電影市場具備風險性,口碑與票房之間存在隔閡。李易峰在《動物世界》後演技獲得一定認可,但是該片遭遇勁敵《我不是葯神》的狙擊,票房冷淡。李易峰的轉型雖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遺憾沒能通過票房市場的熱度加以放大。

反而,各類腰部演員更容易在電影市場獲得生機。腰部演員不具備頭部演員的知名度,更談不上粉絲流量,這讓公眾消除了部分固有偏見,也降低了心理預期,所以演員一旦表現亮眼,就能迅速獲得上升渠道。

2014年黃軒在電影《推拿》《黃金時代》之中證明演技實力之後,在腰部中生代演員中迅速晉陞,2017年《妖貓傳》《芳華》兩部國產大片之後,黃軒已然成為具備票房價值的實力演員。

今年電影《我不是葯神》除了讓徐崢更進一步證明了演技,擴大了國民影響力外,也讓王傳君、譚卓等腰部演員迅速獲得認可,公眾好感度繼而攀升。

電影市場確實有通往「實力演員」的直通車,但要搭上這輛車並不容易,它的車票不是流量粉絲與IP光環,而是電影品質與演技實力。

這一點明星或許比任何人都清楚,只是他們懷揣僥倖,在還未完全有資格拿到「車票」之時,依舊希望能通過粉絲流量獲得捷徑,結果當然是車輛駛向了遠方。電影市場不相信流量,也沒有眼淚。

來源:影視觀茬(ID:maijiyingshi)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視觀茬 的精彩文章:

《如懿傳》劇情逆轉漸入佳境,導演和製作人回應爭議
同樣的精彩,不一樣的看點,《秋田山車神》重現賽車江湖!

TAG:影視觀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