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如何優雅地「綁架」他人的思想

如何優雅地「綁架」他人的思想

上面這張「父親打傘圖」很多人都不陌生,前一段時間在各大微博、社區和論壇火速躥紅,並由此引發了以「父愛如山」為主題的諸多讚賞和感動,在網路間飛快地蔓延開來。照片傳遞的信息與網友們的解讀基本一致,左手事業,右手未來,肩膀上扛著風雨,父親的愛沉穩厚重,卻又溫暖而不失柔情,怎麼看都是滿滿的正能量。

一般情況下,網路話題所挑起的興奮感往往並不持久,來的快去的也快。所以,集體感慨一番完畢,大家的注意力又轉移到了其他地方。

可是,沒過多久有位高能博主又把這張圖發了出來,不過這次是和另一張「母親打傘圖」並排放在一起(如下),同時配上了這樣一句話——「男人和女人帶孩子的不同」。然後,就留下目瞪口呆的看官們各自在風中凌亂……

不得不承認,發博的這位仁兄想像力非常豐富,看問題的角度也很有趣。一個好男人「榜樣」光輝四射的形象,居然瞬間被「顛覆」出些許負面的味道。兩張圖放在一起看,是多麼鮮明的對比啊!簡直毫無違和感!

而圖片背後隱藏的潛台詞才是真正的殺傷力:他提著公文包,我還拎著剛買的菜呢!下雨天,他讓孩子自己背著書包踩水,就不能像我一樣抱著嗎?他的傘小,我的傘也不大吧?最關鍵的是,我把一切收拾妥當的同時,還能保持花枝招展的儀態,再看看他把自己都淋成什麼鳥樣了?

當然,博主發圖的本意或許純粹出於調侃,可是許多熱心腸的網友們已經被撩撥得無法淡定了。有為略顯狼狽的父親鳴不平的,也有為母親強大的氣場點贊的,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更有腦洞大開者已經把話題引申到「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這個層次(母親抱著的是個女孩)。

不過,也有少數冷靜的觀眾提醒大家,你們想多了。就像相聲裡面說的那句--「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

事實上,毫無關聯的圖片放在一起並不能說明什麼。但是,很多時候人們總是喜歡捕風捉影,僅僅通過一些不完整的、不對稱的信息,就按照一廂情願的理解和推斷,得出看似符合邏輯的結論,然後極力引導他人的思維,尋求他人認同自己的觀點。說好聽點兒,可以叫做心理暗示,說難聽了,那就是「綁架」他人的思想。

打傘圖只是一個簡單而又典型的例子,而我們的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思想「綁架」隨處可見。

上學時,語文課會要求學生總結課文的中心思想,作為綜合考察閱讀、歸納和表述等能力的一種手段,本是無可厚非。可問題在於,原本屬於開放性質的主觀題目,卻被預先設定了唯一的標準答案,變成了一道不折不扣的客觀題。說的直白一些就是,除非你是按照我既定的思路來理解這篇文章,否則其他任何想法都是不正確的。

還有那些耳熟能詳的名人名言,據說已經被「誤傳」了成百上千年。不管是愛迪生的「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還是莊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經過用心良苦的斷章取義之後,已經完全扭曲了原來的本意。而這些變了味的名言,竟也陪伴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

如果說過去的思想「綁架」形式過於簡單粗暴,那麼現在這個過程已經開始變得含蓄和優雅,以至於被「綁架」者往往由始至終都處於渾然不覺的狀態。不會再有現成的觀點強加於人,取而代之的是頗具指向性的信息,以及恰到好處的引導和提示,然後由看客們自己循著線索導出答案,然而,這答案恰恰是思想「綁架」者所希望呈現的。

我有個比較冷門的愛好——喜歡看評論。看門戶網站重大新聞的評論,看大V名博下面的粉絲評論,看社區和論壇各路寫手的評論。看的多了,也慢慢地學會了沉下心來,用一種旁觀者的眼光去審視和分辨。

網路世界從來都不缺乏熱點,一則突發新聞,一次爭議事件,一個敏感話題,都能強烈地吸引我們的眼球,大到「李嘉誠撤資」,小到「扶老人被誣」,都可以成為良好的導火線。

在評論里,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發聲者,看他是如何羅列對自己觀點有利的素材,並刻意忽略或掩蓋不利的線索,來凸顯某種態度和立場,同時輔以適當的情緒渲染氣氛,來爭取更多的人加入其思維模式。另一方面,也能看到許許多多的附和者,看他們如何作狀思考,而後好似幡然醒悟,最終仍是走向發聲者已經畫好的路徑,一如當年范偉尋尋覓覓、如獲至寶般發現了趙本山的輪椅,並且毫不猶豫地坐了上去。

思想「綁架」與辯論有著相似的地方,但不同之處也非常明顯,後者彷彿明槍,前者卻似暗箭。但它又有別於簡單意義上的洗腦,是因為「綁架」者需要具備更高級別的技術含量。所以,最令人無語的事情,莫過於圍觀的群眾以為自己眼睛雪亮,實際上卻是不明真相。

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信息的交流與互動異常豐富,我們每日用於獲取信息的時間,已經遠遠超過了思考和分析的時間。當然,這和很多人浮躁的心態也不無關係,讀新聞時往往只看標題和摘要,刷微博多數除了轉發就是@,朋友圈更是無腦點贊or屏蔽。因此,對於身邊所接觸事物做出的判斷,大多隻源於最直觀的表象、最感性的認知,以及當時所處的特定情緒狀態。

喜歡這樣一句話: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然而,我想說的是,當你擁有了思考的能力與權利時,請不要輕易地放棄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情商帶薪休假了 的精彩文章:

TAG:情商帶薪休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