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姓氏文化探源——歐陽姓

姓氏文化探源——歐陽姓

關注譚論古今,有驚喜哦!

姓氏文化探源

歐陽姓

上期姓氏文化探源我們介紹了歐姓,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與歐姓有著相同來源的歐陽姓。歐陽姓,是中華姓氏之一,為漢族複姓之首。

姓氏起源

歐陽是一個複姓,其遠祖距今已有4000多年。《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說,歐陽氏是夏朝君主姒少康的庶子無餘,被封於會稽,這便是早期的越國。越國傳至無疆時被楚國所滅。無疆的兒子名蹄,被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封為歐陽亭侯,於是他們便以歐陽為氏,其後代則稱歐陽氏或歐氏。

歐陽姓的單一淵源

傳說,黃帝有四位妃子,生了二十五個兒子。元妃西陵氏,也就是發明養蠶的嫘祖,生有一個兒子叫昌意。昌意的兒子叫顓頊,後來建立夏朝的大禹是顓頊的孫子。當時,洪水滔天,帝堯讓顓頊的兒子鯀去治水。鯀用堵塞的辦法治水,結果失敗,被堯處死。舜向堯推薦鯀的兒子大禹去治水,那時大禹剛剛二十歲。

大禹帶領治水大軍,利用疏導的方法,將洪水引進河道和開挖的渠道,他忠於王事,歷經艱辛,辛辛苦苦三十二年,終於治好了洪冰。他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迹,成為歷史佳話。

堯帝逝世後,舜繼承了帝位。舜帝年老後,讓大禹接了班。大禹即位後,建都於安邑,史稱「夏」。他死後葬於會稽。大禹其子夏啟正式建立了夏王朝,數傳至姒少康時,姒少康封支庶子孫姒無餘於會稽,建立了最早的古越國。從此,這支夏禹的後代便在當地發展繁衍,並且經歷夏、商、周幾個朝代,一直王位相傳。

直到春秋時期,越國的王位傳至姒允常時,有子名叫姒勾踐,史稱越王勾踐。不久越國被吳國給滅掉。十九年後,姒勾踐又復國,并吞並了鄰近的吳國,之後參與中原地區的爭霸,成為春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霸主。

越國再下傳至越王勾踐的七世孫姒無疆,越國開始中衰,最終被楚國滅掉。

在亡國後的越國貴族中,有人隱居不仕,有人則獲得楚國的封賞,其中姒無疆的次子叫姒蹄,便被分封到原越國境內的烏程歐余山南部為歐余亭侯。由於古人習慣稱山南為陽,姒蹄以及後世子孫也被稱為「歐陽亭侯」。久而久之,姒無疆的支庶子孫便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氏、區氏、歐陽氏、歐侯氏四個姓氏。歐陽氏與歐、區氏、歐侯氏同宗同源,皆是以封地名、或侯爵名為氏。

在歷史上,歐陽氏曾一度被迫改為單姓陽氏。

據歷史文獻《寧遠縣誌》的記載,元朝末年,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反抗腐朽的元朝政府,當時即有一支歐陽氏家族為主的起義軍。在明朝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初安天下,曾意圖招安歐陽氏義軍。而歐陽氏全軍上下拒降,明太祖大怒之下詔令誅滅歐陽氏家族,歐陽氏族人被迫分散逃亡,改為單姓「陽氏」以避其災。

直到後來的明武宗朱厚照執政時期,明正德三年的進士並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應天等十府的一代名臣陽鐸發明了「攤丁入地」之策(即後來明、清朝時期一直實施的「攤丁入畝」之策),使明王朝稅賦大增,明武宗由而大喜,陽鐸遂乘機請旨要求恢復原姓,明武宗詔准,從此歐陽氏一族方得以恢復歐陽複姓。

歐陽氏族人皆尊奉夏禹、姒無餘為得姓始祖。

歷史人物

作為漢族複姓之首,歐陽姓後人人才輩出。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

歐陽修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歐陽修自幼喜愛讀書,常從城南李家借書抄讀,他天資聰穎,又刻苦勤奮,往往書不待抄完,已能成誦;少年習作詩賦文章,文筆老練,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興的希望,曾對歐陽修的母親說:「嫂子不必擔憂家貧子幼,你的孩子有奇才!不僅可以創業光宗耀祖,他日必然聞名天下。

歐陽修十歲時,從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愛其文,手不釋卷,這為日後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播下了種子。天聖八年,由宋仁宗趙禎主持的殿試在崇政殿舉行。殿試放榜後,歐陽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進士及第。據歐陽修同鄉時任主考官晏殊後來對人說,歐陽修未能奪魁,主要是鋒芒過於顯露,眾考官欲挫其銳氣,促其成才。

從此,歐陽修開啟了作官之旅。

然而天妒英才,他在為官之旅異常崎嶇。當時,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的弊病開始顯現,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矛盾日益突出。景祐三年,與歐陽修交往頗深的范仲淹著手呼籲改革,他把社會問題歸咎為腐敗,而歐陽修看得更深刻,認為冗官冗員才是根本問題。最終,范仲淹的改革冒犯了既得利益者,受到了打擊,被貶饒州。歐陽修作為范仲淹一派也受牽連,被貶為夷陵縣令。

歷五年,范、韓、富等相繼被貶,歐陽修上書分辯,因被貶為滁州太守。後又改知揚州、潁州、應天府。

在滁州,歐陽修寫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記》,古文藝術達到成熟。他依舊保持輕鬆慵懶的態度,為政「寬簡」,讓自己和百姓都過得輕鬆。但就是在這樣的執政方針下,滁州反而被治理得井井有條。

歐陽修喜好酒,他的詩文中亦有不少關於酒的描寫。一首《漁家傲》中採蓮姑娘用荷葉當杯,划船飲酒,寫盡了酒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美好。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每年夏天,都攜客到平山堂中,派人采來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傳,傳到誰,誰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後一片時,就飲酒一杯。晚年的歐陽修,自稱有藏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盤,酒一壺,陶醉其間,怡然自樂。可見歐陽修很愛飲酒。

做太守時,歐陽修對飲酒游山的愛好不減當年,經常帶著吏民出去遊玩,在山中野餐,然後喝醉了,迷迷糊糊地看著大家玩樂。據說,《醉翁亭記》的開頭原本花了好多筆墨,描繪滁州四周的山。最後這些描寫被歐陽修改成了「環滁皆山也」5個字,簡練中見雋永,成為散文史上的名句。醉時能與民同樂,醒後能用當世一流的文筆把遊玩的過程記錄下來。守舊派的壓制,並沒影響「醉翁」的好心情。

歐陽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績斐然。他曾參與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編《集古錄》,有《歐陽文忠集》傳世。譜學方面,歐陽修開創了民間家譜學之先河,著有《歐陽氏譜圖序》,該文中詳細說明了歐陽修先世的遷移圖,即其先大禹到越國王族的脈絡,也描寫了八王之亂後,歐陽氏再度南遷江南,在南方各地族衍發展的歷程。

歐陽修對有真才實學的後生極盡讚美,竭力推薦,使一大批當時還默默無聞的青年才俊脫穎而出,名垂後世,堪稱千古伯樂。朱熹朱熹曾稱讚其:「歐陽公作字如其為人,外若優遊,中實剛勁。」

姓氏文化

郡望堂號

歐陽姓以海鳥為圖騰,郡望為渤海。歐陽姓以畫荻為堂號。歐陽修從小死了父親,家裡很窮,買不起紙筆。母親以地作紙,用荻當筆,教子識字。後來官進翰林院侍讀,與宋祁等同修《新唐書》,又遷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荻,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與蘆葦相似,花。後人遂以「畫荻」懷念先人,以此為堂號。

家譜文獻

2015年在上海圖書館中收藏歐陽姓族譜27部,全國其他單位和美、日等國的圖書館還收藏歐陽姓族譜45部。

歐陽六宗世次總歌選段:因封受姓曰歐陽,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黃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 庶子無餘封會稽,二十餘世至允常。常子勾踐封越霸,傳衍六世乃無疆。 伐楚楚伐族屬散,子蹄封歐余山陽。苗裔因之為姓氏,五世名搖漢封王。

文字:譚論古今

圖片:網路

排版:譚論古今

傳承姓氏文化,弘揚中華精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譚論古今 的精彩文章:

曾國藩的清官聲譽也是有水分的,也是大吃大喝的官僚
明朝那些奇葩皇帝——從開國皇帝朱元璋到滅國皇帝崇禎

TAG:譚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