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慧凈法師: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有方便抑止、誡惡勸善之意

慧凈法師: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有方便抑止、誡惡勸善之意

第十一點 顯第十八願之「唯除逆謗」,有「方便抑止、眾生根機、無一遺漏、誡惡勸善」之意

阿彌陀佛超發無上殊勝之願,誓欲廣救十方罪苦眾生,包含阿鼻地獄眾生,故言: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然而在其根本願——第十八願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之八字「抑止」之文。「逆謗」正是阿鼻地獄的眾生,願文與願心似乎互相矛盾。究竟真意如何?必須融會其他經文,以及祖師解釋,否則依文解義,不免三世佛冤。

首先,從《觀經》下品下生的經文,明示逆謗的阿鼻眾生仰蒙彌陀的救度,符合阿彌陀佛「度盡阿鼻苦眾生」的悲願。若如此,則「唯除逆謗」之願文,必另有所指,且含義殷重,否則這麼重要的本願文,不會有此八字。

若合會祖師的解釋,則知「唯除五逆」的經文,含義很深,阿彌陀佛的用心,親切至極。

「唯除逆謗」有何深意?舉出四點,略作闡釋。

一、顯方便抑止

善導大師《觀經疏?散善義》「逆謗除取問答」言:

四十八願中,除謗法、五逆者,

然此之二業,其障極重,

眾生若造,直入阿鼻,歷劫周慞,無由可出。

但如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不得往生」,

亦不是不攝也。

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謗法者,

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轉,

還發大悲,攝取往生。

然謗法之罪未為,又止言「若起謗法,即不得生」,

此就未造業而解也;

若造,還攝得生。

善導大師此文有二意:

(一)未造抑止,防造重罪故:之所以抑止五逆謗法,乃因此二罪,是一切罪中至極重罪,眾生若造,直墮阿鼻地獄,受無量苦,多劫之間不能出離,是故彌陀為防眾生造此二罪,方便抑止,巧言不得往生,此約「未造抑止」。

(二)已造攝取,大悲普救故:然彌陀本意,為救十方眾生,不論有罪無罪。說「唯除」者,一為警誡之,二為使其回心。是故,若造此重罪,亦不忍見其流轉,而令其回心念佛以救度之。猶如下品下生之機,已造五逆,不忍見其流轉,令其回心念佛而攝取,此約「已造攝取」。

第十八願之「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因其尚未犯故,深誡而抑止;若造,亦必使其回心而救度之,所謂「若造,還攝得生」。

由善導大師之文可以知道,第十八願所講的「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的「唯除」,是就抑止角度來講的,抑止的最終目的不在抑止,而是為了攝取、救度,所以,抑止本身並不是永遠地抑止。

因此,不論就攝取——救度這邊來講,或者就抑止——警誡這邊來講,都在彰顯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罪苦眾生的大悲願力。

二、顯眾生根機

抑止之文,亦在彰顯「十方眾生」之屬性。

願文雖說「十方眾生」,未詳凡聖善惡,因有「唯除逆謗」之言,故知「十方眾生」之中,以「凡夫為本」(聖凡相對)。凡夫造罪,需要被救;聖人不造罪,不需被救。故善導大師《觀經疏 玄義分》言:

定為凡夫,不為聖人。

凡夫之中,有善有惡,而以「惡人為先」(善惡相對)。善人尚有得度機緣,唯有極惡之人無他方便,若不蒙救度,將直墮阿鼻。《觀經疏 玄義分》言:

諸佛大悲於苦者,

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凈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

岸上之者,何用濟為。

可知:十方眾生,凡夫為本,惡人為先。

人皆凡夫,被業所牽,難免造惡,為惡而苦;

若見此文,如睹故親,倍覺親切,感動涕零。

獄火可出,成佛可期。

亦知:諸佛之中,唯有彌陀,

大慈大悲,拔苦與樂,救度惡機;

如我愚惡,若無本願,何法可修?

必墮無間,求出何期?

三、顯無一遺漏

舉下攝上,舉惡攝善,十方眾生,無一遺漏。

不論何人,皆得往生,以此啟發,眾生信心。

可知:抑止門置於第十八願者,意在顯明「佛愍惡機」之大悲,同時顯示本願所被機類之普遍性與救度眾生之決定性,無一遺漏,無一不生,以此啟發一切人「往生決定」之信心。

善導大師《法事贊》「逆謗往生」之文:

以佛願力,五逆之與十惡,罪滅得生;

謗法闡提,回心皆往。

善導大師《般舟贊》「利劍名號」之偈:

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

謗法闡提行十惡,回心念佛罪皆除。

善導大師《觀念法門》「造罪回心」之文: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凈土;

上盡百年,

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

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善導大師《觀經疏》「不問罪福」之文: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

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念佛必生」之文:

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

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

必得往生。

以上法語,顯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之願文,在於彰顯彌陀悲願徹底無遺,任何眾生都要救度,無一遺漏,乃至逆謗闡提亦不例外

四、顯誡惡勸善

諸佛出世,皆勸「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本願亦言「唯除逆謗」,《大經》卷下更擴充「唯除逆謗」之意,而廣說「五惡五痛五燒」。

可知:彌陀深慾念佛之人「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奉公守法,為世良民」,如《宗風(二)俗諦?處世之道》。

抑止殺父殺母,即是勸勉孝順,而「孝為百行之基」,百般倫理,一切善行,由孝而起,所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佛喜正與善,而憐邪與惡。如父母對子女,雖一視平等,然特憐殘障之兒。彌陀亦然,喜人行善,不喜人行惡;雖善惡皆度,然見善人則喜,見惡人則悲。

是故,應成善人而一生念佛。

法然上人法語(《法然上人全集》第285、594、595頁):

信「罪雖十惡五逆亦得往生」,而不犯小罪;

罪人尚生,何況善人。

信「行雖一念十念尚且不空」,而應無間修;

一念尚生,何況多念。

佛雖不舍惡人,然好造惡業者,非佛弟子。

如父母於一切子女,悉皆平等慈愛,

而子女之中,有善有惡;

雖平等慈愛,

然於行惡之子,則怒目杖責以誡之。

聞佛之慈悲廣大,而欲造罪者,

亦漏於佛之慈悲也。

若知惡人亦不舍之本願,

則於佛之知見,愈覺自己之可悲、可恥。

若謂有父母之慈悲,而於父母之前行惡者,

父母歡喜乎?

雖不舍而嘆,雖哀愍而憎,

佛亦如是。

——摘自 慧凈法師 《無條件的救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中芬陀利花 的精彩文章:

慧凈法師:無量光佛超越過去現在,遍照十方世界,永遠救度眾生
學佛有問必答:經常失眠,內心有個聲音不讓我念佛怎麼辦?

TAG:人中芬陀利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