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代宮牆之內,曾有一個人用七弦古琴,彈奏高山流水之音

明代宮牆之內,曾有一個人用七弦古琴,彈奏高山流水之音

明代宮牆之內,曾有一個人,用一張七弦古琴,彈奏高山流水之音,結交陽春白雪之友。他的身世如今已失考,唯獨他寫的一本琴譜,數百年來仍餘音裊裊。他就是從廣西平樂走出的著名宮廷琴師黃獻。

師出名門,一生操琴

黃獻(1485~1561年後),字仲賢,號梧岡。其出身已不可考,史籍記載他是廣西平樂人,11歲就入宮為太監。明孝宗命他從浙派(我國最古老的一個古琴流派,創始人為南宋郭沔)琴師戴義學琴。戴義是當時的司禮太監,權勢頗大,同時也是浙派徐門(郭沔的再傳弟子徐天民成就突出,琴史上稱「浙派徐門」)著名弟子張助的傳人。

古琴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從遠古至清代,有著三千年的悠久歷史。中國古琴自宋元之後,就形成了較明顯的主流發展脈絡,到了明代,大致可分為江派(今長江下游,江西一帶)和浙派兩大派系。浙派又以「徐門」琴人為中流砥柱。其時,以徐和仲為代表的「浙派徐門」,著名琴家層出不窮,並有不少琴譜傳世,以至於「琴家者流,一或相晤,問其所習何譜,莫不曰『徐門』」。張助是徐門蘇州高徒,戴義是張助的弟子,因此黃獻也是徐門的世傳弟子。

師從名門的機會十分難得,黃獻非常珍惜。除了打理內府日常事務,他「朝夕孜孜,頃刻無息」,刻苦練琴,一練便是數十年光陰,甚至在他60歲以後,仍然「其志未嘗少倦」。

琴技超卓,且擅制琴

黃獻孜孜不倦練琴,除了自身的喜愛,統治者的提倡也是其動力。明初,統治者實行政治高壓政策,宮廷沉寂,民間噤聲。後來,隨著王權的穩定,氣氛才稍有鬆動。政治環境寬鬆了,經濟和文化得以發展,城市逐漸繁榮,琴界也日趨活躍。

江山坐穩後,統治者開始涉足政治之外的領域。有明一代,不乏嗜琴的皇帝,如明憲宗,琴技名冠一時,傳世明琴中,還能見到有「廣運之寶」印鑒的各式成化(明憲宗年號)御制琴;明思宗朱由檢也喜好鼓琴,相傳他能彈30餘首古曲,興緻所至,「鼓琴多至丙夜不輒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喜歡彈琴,一眾大臣、妃子等自然緊緊跟隨,明代擅琴的太監也層出不窮。司禮太監戴義的琴技聲名遠揚,調教出來的弟子黃獻也技藝超群。當朝禮部尚書陳經在為黃獻的《梧岡琴譜》寫的序中,稱讚他「獨梧岡於琴,心與神化,手與音化,有不言而喻之妙,其得琴之三昧者」。彈琴到了人琴合一的境界,可見黃獻的琴藝確實不凡。明孝宗也對他頗為喜愛。

明代,除了彈琴,造琴之風也盛行。明代藩王造琴、刻譜之多,堪稱空前,例如寧王、衡王、益王、潞王皆好琴。黃獻也造琴,他做的琴堪稱上品。筆者還查見了一張黃獻監造的古琴的拍賣信息,起價8萬元。琴身款識清楚,龍池內右刻「大明嘉靖丙午年制」,左刻「梧崗黃仲賢監造」。此琴樸實無華,杉面杉底,器形完整。琴體遍布蛇腹斷(即蛇腹紋),可見當年黃獻制琴時選材之嚴、製作之規範。只可惜此琴非琴家收藏,未能善待之,品相稍欠。

梧岡琴譜,萬古流傳

明代琴樂發達,私人集資刊印琴譜蔚然成風。當時,不少文人士大夫提倡琴學,並將古代傳承下來的琴曲和民間尚在流傳的曲目,編纂成譜集,並對其進行研究和闡釋。這不僅使許多古曲得以保存,也促進了不同琴派間的交流。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61歲的黃獻在10多個宦官琴友的資助下,將大半生所學和徐派門人搜集的傳世琴曲編成《梧岡琴譜》,刊印出版。《梧岡琴譜》收錄了42首琴曲,其中包括著名的《文王思舜》、《瀟湘雲水》、《漁歌》、《樵歌》等。黃獻還根據徐氏幾代門人的不斷刪訂,在不少曲目之下註明原作者或加工情況,對後人的研究頗有參考價值。例如《文王操》的曲譜標題下,注有「即文王思士曲也」字樣,是最早刊載這首獨奏器樂曲的琴譜,儘管後世有多種版本的《文王曲》、《文王思舜》等曲目出現,但音調仍大同小異;又如《樵歌》題下注有:「敏仲作,一名《歸樵》。秋山、曉山二翁屢訂本」;《漁歌》題下注有:「一名《山水綠》,歲庚戌(1370年)九月,梅雪窩刪制。」

15年後,楊嘉森(號培庵)又將《梧岡琴譜》增為71曲,改名為《琴譜正傳》。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考證,它是宋仕校正,楊嘉森編的。清代黃虞稷在其著作《千頃堂書目》中記載,《梧岡琴譜》原本有10卷,並有嘉靖年間禮部尚書陳經作序。然而在《琴譜正傳》中只有6卷,陳經的序也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嘉靖辛酉年(1561年)都御史何遷作的序。

序中稱,楊培庵持有的《梧岡琴譜》應是黃獻原本,由楊培庵重刻,並且將10卷並為6卷。《琴譜正傳》開頭列出彈琴38指勢,以及勾琴總字母等各篇,文字「鄙俚尤甚」,應該也是楊嘉森等人所增入的。《琴譜正傳》後還附有黃獻的跋,稱自己是明弘治丙辰年(1496年)進入內府的,是明孝宗時期的中官。黃虞稷在《千頃堂書目》則稱黃獻是在明孝宗之父明憲宗時期入的內府,二者至少相差了10餘年,也許是黃虞稷一時疏忽所致。

《琴譜正傳》和《梧岡琴譜》是現存最早的徐門嫡派琴譜,也是一部著述詳備、課琴非常系統的明代重要古琴譜。

除了琴藝之外,歷代史籍對黃獻的記載不多,以至於他的亡年等情況無跡可尋。然而高高的宮牆擋不住絲竹之聲,那清朗悠遠的琴音,還是隨著古琴和琴譜,流傳至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質樸的小碗 的精彩文章:

大宋王朝的興衰:王彥領導的八字軍,人人臉上刺字
回族不吃豬肉,滿族不吃狗肉,漢族不吃什麼肉?

TAG:質樸的小碗 |